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自恋人格两类型假说,本研究试图揭示不同自恋人格类型与关联绩效的不同关系。采用量表法搜集两时间段数据,获得364名企业员工的有效数据,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建构了一个自恋人格影响关联绩效的多元多重中介模型。模型检验结果显示:企业员工的显性自恋人格正向影响关联绩效;隐性自恋人格负向影响关联绩效。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在显性自恋与关联绩效之间起部分复合式多重中介作用;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在隐性自恋与关联绩效之间起完全复合式多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自恋     
"自恋"这个词儿经常挂在人们嘴边。我们可能常说别人自恋,甚至也可能会觉得自己有点儿自恋。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具有自恋型人格呢?自恋型人格的特征主要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恋人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自恋人格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江苏某高校883名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男大学生的显性自恋人格和隐性自恋人格得分均低于女大学生(P<0.001);大学生自恋在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及年级上的差异不显著;显性自恋人格与隐性自恋人格中的自我钦羡维度在生源地上具有显著差异,城市生源的大学生在自我钦羡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P<0.001);显性自恋人格、隐性自恋人格均与症状自评量表总均分、阳性项目均分及各因子均分均呈显著负相关;自恋对心理异常总体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自恋大流行是当今时代的一个突出现象.自恋有不同的类型,但不同类型的自恋有相通之处,都是对自我的优越性深信不疑.自恋以自夸为起点,旨在获得特权化的自我重要性,内在地包含着对他人的贬低.自恋不是自爱、自尊的过度,自恋者实际上并不自爱.自恋与自身、与他人都呈现出非道德关系,对道德教育构成巨大的障碍.自恋的形成有多种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佚名 《高中生》2008,(9):54-54
过度自恋会让人陷入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久而久之会让人的心灵窒息。如何让病态的自恋走开呢?给你三个锦囊,你便可以突破自恋的包围。  相似文献   

6.
对230名大学生测量自恋、失败恐惧与特质攻击,以探讨失败恐惧与自恋者的攻击倾向的关系。结果表明:(1)失败恐惧与自恋显著正相关;(2)失败恐惧在自恋与特质攻击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利用《自恋人格问卷》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考察了自恋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显示:(1)高中生自恋程度高于平均水平,显性自恋人格得分高于隐性自恋人格,主要表现在自我羡慕和权欲上;(2)高中生自恋人格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显性自恋人格和隐性自恋人格得分均高于女生;(3)高中生自恋人格在总体上不存在显著学科差异;在自我钦羡维度上,文科生的得分高于理科生;(4)高中生显性自恋人格和隐性自恋人格均与心理异常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但是,显性自恋人格中的优越感具有一定的适应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美国总统特朗普对自我、对待下属以及国家的维度都明显体现了他的自恋人格特征。他自恋倾向的形成来自于家中有一个严厉的父亲,因不完美而渴求完美。从特朗普的身上看出,政治人物的自恋倾向在行政决策中容易形成自我为中心、政策随意性较大,国际关系中则会强调本国优先。政治人物的自恋倾向对国家政策推出表现为积极、主动,容易出现冒险行为。  相似文献   

9.
丛中 《科技文萃》2005,(9):93-94
我们常常在生活中做出这样的评价:"这个人过分白恋!""那个人自我感觉太良好!"这其中,自恋是什么意思? 自恋(narcissism)一词见于欧美文学作品中,直译成汉语是水仙花.这来自一个凄美的古希腊神话:美少年那西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爱上了自己,每天茶饭不思,憔悴而死,变成了一朵花,后人称之为水仙花.精神病学家、临床心理学家借用这个词,用以描绘一个人爱上自己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国外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自我增强是自恋的一个中心特征,因此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研究自恋,应该采取谨慎的态度.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自我增强表现会有较大差异.因此,有必要在国内进行自恋与自我增强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1.
苏艳的专著《从文化自恋到文化自省:晚清中国翻译界的心路历程》从文化心态嬗变的视角审视了晚清翻译史,以翻译界文化自恋程度的强弱为基准对其进行了分期描述,考察了洋务派、维新派以及新兴知识分子三个群体从文化自恋到文化自省的心路历程,揭示了晚清翻译界投身于国民性思潮的来龙去脉,分析了近代译者种族自恋和性别自恋对翻译实践的影响。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丰富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荣 《文教资料》2013,(31):68-69
研究李贺诗歌,必须正视李贺的心理疾病对其诗歌的影响,而自卑与自恋则是其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表现。本文通过文本解读.结合个人史料的系统梳理,分析李贺的自卑与自恋在其诗歌中的表现,揭示其自卑与自恋心态对奇诡文风形成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自恋型人格特质对导师制功能运转的影响,采用问卷形式调查了某"985工程"大学301位研究生的自恋水平及其指导经历,结果发现:研究生的自恋水平与指导关系维持的时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负面指导经历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自恋与职业支持和心理支持也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自恋作为调节变量,使得负面指导经历与疏远指导关系意向和关系质量间的正向与负向关系更为显著。研究结果启示我们要格外关注个性特征在指导关系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培养青少年的亲环境倾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采用自然联结量表、感恩量表、竞争性自恋量表、亲环境倾向量表对996名青少年学生进行调查,探讨自然联结与青少年亲环境倾向的关系,以及感恩与竞争性自恋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自然联结与感恩、亲环境倾向显著正相关,与竞争性自恋则显著负相关;感恩与竞争性自恋显著负相关,与亲环境倾向显著正相关;竞争性自恋与亲环境倾向显著负相关。自然联结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亲环境倾向,感恩和竞争性自恋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加强与自然的联结是提升青少年亲环境倾向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自恋与自尊之间的关系研究一直是心理学者关于自恋领域研究的热点。大量研究表明,自恋与自尊紧密相关。近年来,随着自恋和自尊领域研究的扩展与深入,自恋与自尊关系的研究也得出了更多新结论。文章结合中西方的研究结果,评估自恋与自尊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探讨大学生隐性自恋与恋爱满意度的关系.采用自恋人格问卷和洛克-华莱士婚姻(恋爱)关系调试测定对内江师范学院33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方差分析表明,大学生隐性自恋存在性别、年级、专业的差异,表现为男生比女生更隐性自恋,低年级隐性自恋明显高于高年级,文科和艺体生隐性自恋明显高于理科生;相关分析表明,大学生隐性自恋与恋爱满意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其中隐性自恋的易感质、特权感与恋爱满意度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自我钦羡与恋爱满意度存在低的负相关;回归分析表明,隐性自恋可以负向预测恋爱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自恋的关系。方法采用訾非(2006)修订的《中文版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与郑涌和黄藜(2005)编制的自恋人格问卷对313名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该校大学生普遍具有完美主义倾向,不同出生地、学科类别的大学生完美主义差异显著;(2)大学生完美主义总分与显性自恋总分显著相关(r=0.375),完美主义多个维度与显性自恋多个维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r=0.118-0.489),只有行动的疑虑与显性自恋相关不显著;(3)大学生完美主义总分与隐性自恋总分显著相关(r=0.549),完美主义多个维度与隐性自恋多个维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r=0.243-0.482),只有条理性与隐性自恋相关不显著;(4)完美主义中的条理性和个人标准对显性自恋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担心错误、个人标准和行动的疑虑对隐性自恋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完美主义与自恋相关显著。积极完美主义与显性自恋关系更为密切,消极完美主义与隐性自恋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8.
自恋就是一个人喜欢并爱恋自己,无条件接受自身所有方面地心理状态。文章对自恋的概念、结构、测量、以及与相关主题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总结。以期能够为教育者提供启示,更好地促进和引导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自恋人格问卷量表为研究工具,调查分析了193名微博用户的自恋人格状态。通过比较组间以及微博活跃使用组组内自恋人格水平,发现不同活跃程度组得分差异较为明显,存在差异性,活跃组的自恋人格水平明显高于其它两组,并且存在性别上的差异。活跃者自恋人格问卷的各个维度之间存在得分差异,表现出在不同维度上的差异性。微博活跃者的心理特点可以在自恋人格上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20.
探讨高、低挑衅情境下显性与隐性自恋对初中生的外显及内隐攻击性解释偏向的影响。从453名初中生中筛选出显性自恋组和隐性自恋组各70人,为他们设置不同挑衅情境并测量其外显及内隐攻击性解释偏向。结果发现,与低挑衅情境相比,高挑衅情境下被试的攻击性解释偏向更多。在高挑衅情境下,显性自恋组的外显攻击性解释分数比隐性自恋组高;显性自恋组对攻击性和中性词的反应时之差显著大于隐性自恋组。结果表明,高挑衅情境比低挑衅情境更能诱发出攻击性解释偏向。在高挑衅情境下,显性自恋组比隐性自恋组表现出更多的外显攻击性解释偏向;隐性自恋组比显性自恋组表现出更多的内隐攻击性解释偏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