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勤 《老年教育》2006,(8):26-27
子女对老人不孝,原因有三:(1)攀比心理。许多事实证明,越是子女多的老人,出现子女不孝的可能性越大,原因就是子女之间互相攀比,不是比谁对老人孝顺,反而比谁对老人不孝。(2)依赖心理。子女多了,子女之间有某种依赖心理,也就是平时说的“踢皮球”。有人针对这一现象感叹地说:“一个儿子是个儿,两个儿子半个儿,三个儿子没有儿。”(3)嫌弃老人。有些子女看到父母老了,病也多了,不能帮助自己做事,反而给自己带来许多经济、生活上的负担,进而嫌弃老人。  相似文献   

2.
丁勤 《老年教育》2006,(10):28-28
子女对老人不孝,原因有三(1)子女攀比心理。许多事实证明,越是子女多的老人,出现子女不孝的可能性越大,原因就是子女之间互相攀比,有的是比谁对老人孝顺,而有的是比谁对老人不孝。(2)子女依赖心理。子女多了,相互之间产生依赖心理,也就是平时说的“踢皮球”。有人针对这一现象感叹:“一个儿子是个儿,两个儿子半个儿,三个儿子没有儿。”(3)嫌弃老人。有些子女看到父母老了,病也多了,不但不能帮助自己,反而还给自己带来许多经济、生活上的负担,进而嫌弃老人。  相似文献   

3.
攀比心理。由于社会分工和各人能力的不同,每个人的家庭经济情况都有着差别。如果老师或家长对学生不及时正确引导,学生就会互相攀比,比吃、比穿、比玩,认为别人有的,自己也一定要有。如果家长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学生就会由于互相攀比而产生违法行为。我所在的学校就发生过这样的事:由于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趁人不注意将别人家中的手机与电话机偷走,卖了 50元钱,用这 50元钱买了一个削笔机。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一旦发现苗头,要正确引导,引导他们比成绩、比道德;给他们讲老前辈艰苦奋斗的事,并和他们分析互相攀比的…  相似文献   

4.
quanquaner@163.com问:我的女儿快5岁了,今天出门散步前在房间里折腾了好半天,说要把自己打扮得更漂亮,我不帮她,她还说“臭妈妈,我就要弄,我就要自己弄”。问她为什么要更漂亮,她就说要和其他小朋友比。我告诉她不要比这个,她就开始哭闹。请问,这种情况如何处理才好?
  答:攀比在孩子之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攀比并不一定都是负面情绪使然,它也隐含着竞争和好胜的心理,如果能正确加以利用,就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把孩子的攀比心理转移到学习、才能和意志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我发现学生中,出现了不少比吃比穿比父母有钱有权等不良的攀比现象。为指导学生能正确地攀比,我在班上开展了“比比谁家奖状多”活动。  相似文献   

6.
攀比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一种心理、一种行为。青少年处于人生的成长期,他们在“比”中认知、“比”中体验、“比”中反思、“比”中成长。然而,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攀比从学理上的理解仅限于负面。汉语对攀比的词意解释是:“指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1]从文化、心理和行为的视角,对攀比现象的理解则不限于负面。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攀比可做两方面的理解:一方面是指那些盲目与别人比较,而不顾自己实际、不求长远目标、不合成长要求的现象,可称之为“盲目性攀比”;另一方面也包括那些有明确的进取…  相似文献   

7.
潘云军 《职教论坛》2003,(22):53-53
近年来,社会上许多不良风气已经污染到了职高校园之中。一些学生在校园中不比成绩比穿着、不比节俭比花钱,不将心思放在学习上,而是放在谈情说爱上,出现了恋爱“攀比”现象。笔者在一次高职学生恋爱现象的调查中发现,有19%的学生认为职高学生存在着恋爱“攀比”心理。具体表现在:比有无恋人,更比恋人的身高、相貌、才学、金钱等。这一恋爱“攀比”现象,已严重危害到校园这个学习场所,应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一、恋爱“攀比”心理产生的原因1.情窦初开,缺乏正确的恋爱观。职高学生身心趋向成熟,情绪易于冲动,思想容易失之偏颇,极易…  相似文献   

8.
我的孩子还在上小学,可是最近发现她过于讲究吃穿,生活上很浪费,爱和同学攀比衣服品牌、学习用品,认为家长为她所做的事都是应该的.我整天嘴都放在她身上,可就是不见她改进,请问:孩子的攀比心理和浪费现象正常吗?家长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9.
改革中攀比心理的特性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攀比心理是一种普通的社会心理现象;改革中攀比心理的加剧,对改革的深化特产生不利的影响,探讨改革中攀比心理加剧的原因,有利于给改革创造一种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以促进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前些时,白领小张不知什么缘故,突然患上了"攀比症":不论何时何地何事,总喜欢自觉不自觉地同别人攀比一番——买了件新衣服,想方设法地到同事面前显示一番;孩子考试得了第一名,她也以最快的速  相似文献   

11.
现在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甚至已提前到了儿童时代。孩子周围的环境压力在不断增大,他们的心理脆弱现象也越来越严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无论在幼儿园、中小学还是家庭都亟需用情感教育来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疏导”问题。一、心理脆弱的起因孩子心理脆弱问题的起因是多种多样的。首先不少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从小走在别人为其铺就的阳光大道上,既无体肤上的磨难,也无心理上的坎坷。同时社会上的相互攀比,学校里应试教育的阴影,以及家长因自己生活经历而产生的对孩子过高的期望等等,都对孩子成长形成“潜台词”:必须做最好的。家长…  相似文献   

12.
父母的虚荣心必然刺激孩子追求虚荣,这是爱慕虚荣的父母常常意识不到的。爱虚荣的父母很重视孩子生活的外部,喜欢在孩子的吃穿打扮等方面与别人攀比。爱虚荣的父母喜欢在别人面前吹嘘孩子的优点,过高评价孩子的发展,孩子的成绩和长处对父母来说比对孩子本人还重要。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身为独生子女的小学生,开始攀比着买生日礼物,攀比着穿品牌衣服,攀比着吃喝玩乐。甚至有些学生不顾家庭的实际情况去攀比,异化了他们的思想,给自己带来了一定的心理负担,也给校园生活中涂抹了一道不和谐的音符。一、小学生的攀比心理的表现1.比物质。比新书包、比新衣服、比谁家的房子大、比谁家生活条件好、比谁的家长给的零花钱多、比谁会炫耀、比谁花钱大方、比谁经常吃零食等。  相似文献   

14.
正嫉妒是指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甚至敌视的心理状态。同学间的嫉妒确实是一种可恶的"内耗"。在现实生活中,某位同学成绩优异,或获得殊荣,或被委以重任,甚至当他(她)聪明英俊(楚楚动人)时,都可能有嫉妒伴随而来。那么,我们该怎么浇灭嫉妒之火呢?"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嫉妒是常见的社会现象,有两种人是不会遭人嫉妒的:一种是原先条件就比别人优越的人,他们取得比别人更优越  相似文献   

15.
钱来娣 《教师》2012,(1):109-110
在当今社会,攀比之风的盛行,应当引起我们幼教工作者和家长的重视。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将会滋长有害心理,还会引起互相嫉妒,闹不团结,甚至导致损害他人的利益。比如,我班有个女孩,故意把食物撒在别人身上,弄脏别人的花裙。经了解,原来她往常的穿着总是班内最漂亮的,因而常受到其他孩子的赞赏,久而久之,她便有了一种优越感。而今天,另一个小朋友的新裙子很美,这就使她心理不平衡而采取了上述的行动。  相似文献   

16.
一、活动背景当今学生中存在着一定的“攀比心理”。学生间相互攀比的内容很丰富:有学习方面,如学习成绩、获得表扬次数等;有生活方面的,如穿着、饮食、父母职位、学习用品等;有娱乐方面的,如过生日的形式、玩具、旅游等。比较的方式呈多元化,而且是内隐性与外显性结合,如有的学生看到别的同学买了新式的玩具,非常羡慕,就要求父母也给自己买一个,或者买个更好更炫的;还有的学生看到同学家父母职位高、收入多,心里不是滋味……攀比有健康积极的作用,如同学间互相比进步、比成绩等,就是一种积极竞争,能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但也有一些负面消极的…  相似文献   

17.
为深入了解学生的攀比心理,分析其产生攀比的原因,探究其矫正的对策,帮助其健康成长,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民办高职学生攀比心理情况进行了研究,通过详细的数据分析学生攀比现状,总结攀比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四个注重"的矫正对策,以期提高大学生对攀比心理的认知,正确引导学生修正其在恋爱、择业、消费、学习中的攀比心理,使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择业观等,同时也给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一名初三女生出现了较严重的情绪问题和妄想症状,甚至还有自残轻生现象。心理教师经了解,发现该女生的父母对她缺少陪伴,亲子之间几乎零交流;她小学时还遭受过校园暴力。为此,学校组建了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制定应急预案,班主任、学科教师和同学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给予她关爱,心理教师定期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并指导家长调整家庭教育方式。家校联合,帮她摆脱了心理困境。  相似文献   

19.
周丽敏 《教师》2013,(28):14-14
幼儿攀比是一种不可忽视、需要引导的现象,目前已经成为幼儿园中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减少幼儿的攀比现象,要探讨幼儿常见的攀比行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种攀比行为的形成原因及危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家园合作,共同矫正这种不良行为的措施,以引导幼儿心理。  相似文献   

20.
五年级某班改选班委时,连任四年班长的小花落选了,从此,小花处处与新班长针锋相对;当别人的成绩比自己好时她就羡慕不已:当别人受到老师的表扬时她就心怀不平;当别人被评为“三好学生”时她心里就酸溜溜的。这种心理如任其发展,将会给个人带来很多不良影响,但如能早发现,正确引导,也有可能化消极因素为主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