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大之父”、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笔飞弄。这块名家硕儒辈出,北临杭州湾,南倚会稽山的灵秀之地,以它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学术氛围濡染滋养了他。父亲的通达慷慨宽厚,构筑了蔡元培的人格框架,而知书达礼贤惠坚强的母亲的言教身传,对他的成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母亲独特的慈爱而又严格的教育,使蔡元培成为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2.
刘东方 《教育探索》2005,2(12):46-48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是以其中西融会的文化观为基础的.他的文化观孕育了他对教育的独特理解.他的教育观又使文化观得到了凸显:他的教育观主要体现在“世界观教育”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3.
何不学学鹰     
肖翠荣 《湖北教育》2006,(12):57-57
曾读过一则报道,说是湖南某“神童”在父母精心安排设计下,十三岁就考上了一所非常名的大学,于是,母亲辞掉了某局副局长的工作进京陪读。照料他的饮食起居,除了学习,其它方面全由母亲包办。真真切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谁知,在一次考研时,一门专业考试因迟到,而导致考研的失败。之后,陪读的母亲只好带着这位“神童”回到了湖南。回到家中,母亲不可能再像大学那样安排他的一切,因为他毕竟是成人了。哪知,他除了会“学习”书本外.像穿衣梳洗、待人接物等一些日常的生活与交往一概不会。“会”读书的“神童”实则是一个低能儿。  相似文献   

4.
对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新思考禹雄华蔡元培是中国现代史上杰出的学者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改造中国旧的、封建的传统教育,建立新的、现代科学的教育体系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是极其丰富和宝贵的,但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他的美育思想,而...  相似文献   

5.
蔡元培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中,主张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原则,而“兼容并包”也被视为蔡元培思想的核心。“兼容并包”体现了他对中外文化的采撷和糅合,与他文化取向紧密相连。本文试从外国文化取向上探讨他这一教育思想如何形成、发展、完善以及成熟确立,加以整理和综述。  相似文献   

6.
蔡元培是中国教育史上卓绝的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制定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是现代教育蓝图的开拓者,对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蔡元培通过对西方古典美学的批判接收,对儒家礼乐教育、中庸思想的传承,构建了其独特而系统的美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7.
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并非自“五四”开始,也非杜威来华和杜门弟子的鼓吹发其端。比较说来,中国知识界教育界中较早接受和宣传杜威教育思想的当数蔡元培。1912年,蔡元培出任民国教育总长。他在制定民元学制时感到,当时中国社会的最大问题便是“人民失业至多而国甚贫”,因此他把“实利主义”教育列为教育宗旨之一,认为这种创于“美洲德费伊(杜威)派学说”的教育,“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实为中国“当务为急者”~①。此后的几年中,蔡元培一再通过文章和演说向国内教育界介绍杜威,说他创造的实用主义“力言学…  相似文献   

8.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杰出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毛泽东同志称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在我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蔡元培是第一位主张“五育”并举的教育家。在“五育”中,蔡元培着墨最多、论证最细的就是世界观教育。那么,蔡元培到底是如何提出世界观教育的。世界观教育对我们今天又有什么启示呢?  相似文献   

9.
他戴着黑纱来到证券营业部,声称“母亲”死亡,要提取“母亲”的股金;而被他称为“母亲”的那个老太,此时正在二楼大户室里忙着炒股——  相似文献   

10.
一男孩姓淳于名棼,东庐人氏,年幼丧父。时常见同伴在其父的陪伴下嬉戏,玩闹,好生羡慕。一次他便奔去问母亲:“母亲,别人都有父亲而我为什么没有呢?”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面对这一问题,母亲只是哭而不答。他暗自寻思:“母亲这是咋了,难道我真  相似文献   

11.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在教育管理方面的思想与实践对于现今的教育管理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本文将以蔡元培在大学管理中的一个突出方面——“教授治校”作为关注点,试论述蔡元培有关“教授治校”的主要思想和实践.分析他所推行的“教授治校”的主要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其对当前高校教育管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蔡元培(1864—1940),名振,字孑民,浙江绍兴人。早年,他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其他知识分子一样走的是所谓“科举正途”,官至翰林。但是,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唤醒了蔡元培,轰轰烈烈的救亡图存运动把他推上了反对封建教育的革命道路。1907—1911年,蔡元培首次去德国留学,以后他又几次去外国留学和考察各国教育。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教育的进步给了他极深的印象,坚定了他学习西方教育的决心,并为他正确评价中西文化,吸收西学、批判中学,引进新学、改造旧学提供了有利条件。辛亥革命以后,蔡元培先后就任第一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等职务。这种较高的社会地位使得他学习西方教育的活动对当时中国教育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北大之大,首先是蔡元培之“大”。蔡元培之“大”,是胸怀之大、目光之大、品格之大、思想之大,是“有容乃大”之“大”。于是,蔡元培生前就获得东方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给予的尊称:蔡先生。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早在赴任之前,医专校长汤尔和和沈伊默就向他举荐过陈独秀。汤尔和说,陈独秀“确可为青年的指导者”,并拿出十多本《新青年》给他看。蔡先生对陈独秀“本有一种不忘的印象”,那个印象起始于蔡先生创办《警钟日报》。当时刘师培曾对他说:“有一种在芜湖发行之白话报,发起的若干人,都因困苦及危险而散去,陈仲甫一人支持了…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论述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率先提出并实施“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他顶住压力,冲破阻力,按照“自由”而不是放任自流、“兼容”而不是无所不容、“并包”而不是无所不包的原则,对积淀的民族文化,对外来的西方文化,均择善择新,融合通用,从而打破了封建专制教育思想的禁锢,使北京大学发生了历史性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5.
[阅读提示] 这是一封感人肺腑的信,是一位善良而慈爱的母亲写给她那患上了“网络成瘾综合症”的儿子的。信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拳拳的母爱。这位母亲为了激发“网虫”儿子的阅读兴趣,使他不至于对自己的“说教”产生“逆反心理”,竟别具匠心,运用了大量网络名词连缀成文,在幽默诙谐的调侃中耐心规劝。这种独特的交流方式,肯定会被她的儿子所接受。因为这种深沉而伟大的母爱.足以感动所有读过这封信的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蔡元培1923年辞职原因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娄岙菲 《教育学报》2008,4(6):72-79
1923年蔡元培的辞职是他与北大之间关系的转折点。这一事件不仅由此掀起了一股教育界“驱彭挽蔡”的风潮,也开启了此后数年他与北大教师学生就校长问题的“较量”。以往研究者更多关注于这一事件本身所蕴含的蔡元培敢于反抗军阀政府的政治意义及其不畏强权的高尚品德。现在看来,在此次辞职事件中,罗文干案只是一重要的导火索,而并非引发他辞职的全部原因。蔡元培选择了不合作的方式以辞职作为抗争,是五四后更趋激进的社会风向、北大突发的讲义费风潮、蔡元培内心难以调和的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案情介绍小强,男,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家住北京郊区农村,家庭生活困难。2000年10月1日,与小强同村的几个小朋友正在玩“过家家”游戏:一名女孩做新娘,一名男孩做新郎,另外一名女孩做伴娘。此时,小强路过此处,向他们说了几句“结婚”、“亲嘴”之类的话。当天下午,“新娘”的父亲和母亲就去小强家中进行质问,并罚小强跪了2个多小时。小强的父亲责骂了小强,并让他道歉。第二天上午10:30左右,“新娘”的母亲王某、叔叔杨某、“新郎”的父亲何某再次闯入小强家。杨某一进门,拿起一个水杯就扔向小强,但没打着,然后他把小强从…  相似文献   

18.
朱德:三改其名 朱德的母亲生下他时,给他取乳名“狗儿”。朱德4岁时,父亲按祖传字辈,给他取名“朱代珍”。1895年,他的私塾先生又给他改名为“朱玉阶”。1909年初春,朱玉阶投考云南陆军讲武堂将名字改为“朱德”。  相似文献   

19.
方秋琴 《教育文汇》2004,(10):33-33
每当望着儿予带着点夸张的兴奋谈他的“红波浪”和作家梦时,我便心潮难平,作为一名母亲,更作为一名教师。  相似文献   

20.
一个17岁男孩儿在电话中述说了他与母亲之间的事情。显然,那个男孩儿有深重的罪恶感,不然他是不会打电话来的。在他父亲出差不在家的情况下,他和母亲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情。一名18岁高三男生近来怎么也学不进去,原来十分优异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他已经不能与心理医生进行正常对话。经医生初步诊断,他患有精神分裂症。而据陪同他来咨询的亲友说,他完全是被母亲“害”的,因为他的母亲与父亲感情不和,母亲一直与儿子同睡一床曾有一名大学生在咨询中说,他对母亲有强烈的爱恋。一次,他在给母亲的茶水中放进安眠药,想与母亲发生性关系,因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