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以时间为主线,从一定意义上讲,实现了人物时间化以及时间主体化。文章立足于梅洛-庞蒂所主张的时间—主体间性哲学,对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一书中的人物时间意识以及时间观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喧哗与骚动》对时间、4位叙述者的意识、以及中心人物的处理,看似朦胧,实则明晰。这是福克纳所使用的新颖而独到的写作手法。使小说在塑造中心人物和主要人物的同时,也深化了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与内涵。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为文本,结合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与“心理时间观”,和弗洛伊德的意识理论,对作品中所体现的时间观加以阐述。主要以作品情节的展开形式为研究对象,将康普生家族作为没落的南方庄园主的边缘心态进行详尽剖析,从时间观这一角度再现了文本深刻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4.
语料库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可应用于文学批评领域来分析文学文本。文章利用语料库检索软件Wordsmith和Ant Conc,对《喧哗与骚动》中的主题情节、人物塑造、语言特色以及象征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语料库检索软件应用于文学文本的分析,为深刻解读该作品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和全新的角度与思路。  相似文献   

5.
该文以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为文本,结合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与"心理时间观",和弗洛伊德的意识理论,对作品中所体现的时间观加以阐述。主要以作品情节的展开形式为研究对象,将康普生家族作为没落的南方庄园主的边缘心态进行详尽剖析,从时间观这一角度再现了文本深刻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6.
福克纳在其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中,突破物理时间的束缚,通过多层次的时序倒置、意识流及多角度的叙述手法,揭露美国南方贵族衰败的景象。结合柏格森的"心理时间"理论,本文主要分析该小说中时间的处理方式及小说中人物的时间意识及时间价值观,并探讨时间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从而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时间观,理解这部小说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7.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的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作者以其独特的创作题材和娴熟的叙述技巧确立了他在美国小说界中的地位.从顺序、时距、频率三部分对小说的叙事时间进行分析,从而更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里运行着五股时间之流。对于时间本体福克纳表达了悲观的认识.但在写作的意义上,福克纳随意驱遣时间,使他的作品里呈现出时间的重奏与复调。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位公认的美国文学大师,威廉·福克纳在其著名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中,将意识流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他频繁地表现意识流是为了直接向读者提供生活的片断,使作品能更加接近真实,同时也是服从刻画特殊人物的需要,从中可以领会到福克纳运用娴熟意识流写作手法而体现出的独特的个人风格.这一崭新的文学形式不仅使他走到了时代文学的前列,而且也给他的精神追求以合适的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热拉尔·热奈特的叙事理论.从时间方面来研究《喧哗与骚动》的独特的叙事策略,表现福克纳在叙事技巧方面的非凡成就,彰显小说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笔者据档案奏折,考定绥远新城是经雍正、乾隆两朝皇帝厦永泰、通智、瞻岱、王山、王常五位官员不懈努力,于乾隆二年二月初七日正式动工,历872天修筑,乾隆四年六月二十二日竣工。这些奏折基本勾勒出绥远城修筑的大致经过。  相似文献   

12.
读者,既包括客观存在的读者,又包括主观想象的读者,前者的存在不依赖于后者,而后者的形成则以前者为基础。当作者发现文章的既定读者对写作有帮助时可以时时想着读者,但当作者发现读者难以应付时可以把自己当成读者,以便暂时摆脱束缚,及时捕捉思想火花。  相似文献   

13.
为考察 L OM原型件尺寸稳定性 ,研究了时间和环境因素对其尺寸精度和质量变化的影响效果 .结果表明 ,LOM原型件尺寸和质量呈增加趋势 ,其主要原因是成型后的弹性恢复和吸湿 ,且主要表征为 Z(高度 )方向的尺寸增长 .原型件结构的自约束性可有效减小 Z向尺寸增长  相似文献   

14.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历史著作,对历史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左传》又被称为中国古典传记文学的奠基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综观《左传》全书,描绘家族人物群像成为作者思想倾向和审美追求的主要载作。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左传》描绘的家族层面加以论析.1.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纵向描述,展示各家族的演变过程;2.从伦理道德角度进行横向审视,写出善恶不同的家族;3.从建功立业方面描写不同类型的家族;4.从内在气质上写出家族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15.
苏舜钦是北宋著名诗人,但其生平事迹后人却知之不详,关于其山阳守制的具体时间,权威专著《苏舜钦集编年校注》所附年谱定在庆历二年春至庆历三年冬,但据苏氏兄弟庆历二年春天所作的《淮上喜雨联句》诗可知,是时他们还在自吴越奔丧还京的淮水之上;另据苏舜钦的《东京宝相禅院记》和欧阳修的《释秘演诗集序》,可证庆历二年四月和是年年底,苏舜钦都在京城;又据欧阳修庆历三年作的《答苏子美离京见寄》和苏到山阳后作的《涟水军新闸记》以及北宋汴河通航制度,可知苏舜钦南下山阳在庆历三年春。其终丧还京的时间,可据汴渠十月闭口的制度和苏的《九日汴中》诗等,可确定在庆历三年秋九月。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在佛教影响下形成了以心的观念为基础的主观性的诗学。它以情的观念、性/性灵的观念、气的观念、趣的观念、味的观念、智术的观念改造了原来中国诗学,突出了主体性、心理化的特征,同时把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学的对象。而不是哲学本体论的对象。在原中国诗学的体制下完成了新变。  相似文献   

17.
《摩西五经》是基督教经典《圣经》的重要部分,对西方文学有深远的影响,但是读者常有阅读的困惑以致误读.本文拟从叙事时间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8.
五、六十年代苏联诗歌引以自豪的是呼应所有“永恒”主题的抒情诗。“永恒的主题”使抒情诗打破统治文坛多年的“颂体”,走向新生与繁荣。一方面,老一代抒情诗人重新得以肯定,新一代青年诗人开始崛起;另一方面,诗歌的题材更为宽泛,风格呈现多样化特征。“永恒的主题”无疑在表现自我、抒发性情方面找回了真实鲜活的生存个体———“自我”。  相似文献   

19.
The UNESCO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Experience Gained from the Polish NUHT System in the use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in Teacher Training was held in Warsaw from 24‐28 January 1977.

We give below information on the main elements of the Seminar's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两性隔阂的视角,对<百合花>主题作了全新的解释,并评述了从50年代直到90年代有关<百合花>的种种文本分析,指出隐晦性恰是<百合花>的艺术特点,过于清晰地解析可能只会远离作品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