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臭氧层臭氧是地球大气中的一种微量气体,由三个氧原子构成,是人们熟知氧(O_2)的同素异形体。臭氧在大气中通常分布在两层,即对流层和平流层中。对流层的厚度,从近地面向高空10千米~18千米的范围内,对流层中的臭氧对人类和生态环境是有害的。对流层向上至大约50千米左右的范围,就是通常所称的平流层。平流层保存了大气中90%的臭氧,形成了  相似文献   

2.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气候异常。它原本是一个普通的气象学名词,但是却常常与诸如森林大火、暴雨、暴雪、干旱、洪水等众多气候现象、灾难联系在一起,所以,在人们眼中,厄尔尼诺几乎成了灾难的代名词。在全球性的气候异常中,厄尔尼诺现象越来越引起科学家和全人类的普遍关注。这种现象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但是对它的发现和记载仅是19世纪初才开始的事情。厄尔尼诺在气象学中的使用起源于南美的秘鲁以及智利沿海海域。一百多年前,这些地区的人注意到:每年从圣诞节起至第  相似文献   

3.
一、臭氧层在哪里? 包围地球的大气层,按照它高度和温度分布的特征,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电离)层和外大气(散逸)层.对流层最接近地球表面,厚度在10千米左右,它的温度受地表影响最大,越高越冷.大气中的水汽,大部分在对流层中,因此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也多发生在对流层中.平流层在对流层之上,高度在10-50千米左右,因层中气体呈平流运动而得名.水汽、尘埃很少,温度是越高越热.大气质量的99%集中在对流层、平流层,臭氧气体也分布在这两层中.  相似文献   

4.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注意到了吗,近一两年,我国的气候异常情况不断出现.如天气冷暖变化无常;一些地方少雨干旱;一些地方多雨洪涝.大家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原来,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是"厄尔尼诺"现象在作怪!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异常现象.我们都知道,海洋占地球面积的70%还多,加之它的巨大热容量等特性,会把达到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的绝大部分热量吸收储存下来.同学们现在可以想象,海洋就像一个巨大的"热机",源源不断地加热着它上面的大气!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发…  相似文献   

5.
地球周围的大气,按其高度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散逸层。臭氧是氧气的一种同素异形体,在大气中含量甚微。其浓度因海拔高度而异。臭氧分子是平流层大气的最关键的组成成分,其厚度约为10~15千米,浓度峰值在离地面  相似文献   

6.
《中学文科》2006,(11):23-30
例1(2006年高考全国卷第一套)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地球气候成因新说 1997-1998年,南美西海岸发生无法预报的海流循环,导致沿岸海水的温度大幅上升,引起气候非典型的破坏性剧变,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这种现象促使科学家开始专心致志地研究“海洋-大气层”原理。  相似文献   

7.
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地球外层聚集着厚厚的一层气体,大气分布之广,以致地球表面没有任何地点不在大气的笼罩之下;它又如此之厚,可以延伸到2000千米~3000千米的高空。而我们人类就生存、生活在大气的底层,所以,大气是人类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气环境...  相似文献   

8.
美日科学家最近研究证实。在排除污染、人为破坏等一情况下,海洋捕鱼量庞然下降预示着厄尔尼诺现象即将到来。蒙特雷湾海洋生命研究所的弗朗西斯科·去维汾等人在美国料学》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说,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期间。位于海洋深层的富合营养的低温海水无法上升到海洋表西,一这样我阻断了海藻所含营养的来强,大大减少了海藻构数目。由于深海海水输送的营养物的减少,血一共和虾类也就减少,结呆渔民们在海上的钻政性也视减少,因此过去人们凭经验把捕鱼量的减少看作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先兆。不过,厄尔尼诺现象并非百害而无一利,它可…  相似文献   

9.
1 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1.1 厄尔尼诺一词源于西班牙(Elnino),原意是“圣婴”,最初用来表示每年圣诞节前后沿厄瓜多尔海岸出现的一支微弱且向南移的暖海流。后来科学上用此词表示在南美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尺度为数千Km热带东太平洋(20°N-20°S)最上层(深度为100m-400m)海水温度异常增暖现象(高于正常年分1-6℃),国际气象学界和海洋学界公认:如果海水温度升高0.5℃以上,时间持续半年,就是发生了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全过程一般可分为发生  相似文献   

10.
论臭氧层破坏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臭氧层是大气中臭氧相对集中的层面 ,一般是指 10千米~ 5 0千米高度之间的大气层 ,因受太阳紫外线的光化作用 ,其臭氧含量的百分率比较高 ,尤其是在 2 0千米~ 2 5千米的高度处。由于太阳辐射的紫外线和大气中的氧气、氧原子的含量有随大气高度增减而变化的规律 ,在平流层内便形成了臭氧的聚集区。大气中的臭氧除了具有随高度分布的规律外 ,而且还随纬度和季节的不同以及昼夜交替而变化。在臭氧层里 ,其实臭氧的浓度是很稀的 ,即使在浓度最大处 ,所含臭氧量也不过大约 10 ppm。若将大气臭氧总量订正到海平面上 ,它只有 0 15厘米~ 0 4…  相似文献   

11.
定量掩蔽对测钙准确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铁、铝、钙、镁、硅共存的情况下测定钙,共存组分铁、铝、镁、硅都将干扰钙的测定。根据硅、铁、铝等干扰组分与掩蔽剂反应的比例关系,分析计算出掩蔽剂的适宜加入量。实验结果表明,对干扰组分定量掩蔽,可提高测钙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2.
流星     
夏天乘凉的时候,常会看到一道亮光从天空中划过,人们都叫它流星,其实准确地应叫做流星体,通常包括宇宙尘粒和固体块等物质,体积有的只有沙粒和小石子那样大,一般出现在离地面50~140千米处。当它们运行到地球附近时,受地球吸引,以每秒12千米~80千米的速度冲向地球,同地球大气摩擦变得很热,最后燃烧起来,形成一道亮线一划而过。  相似文献   

13.
海啸种种     
海啸,提起它,人们无不为之胆战心惊、毛骨悚然。海啸神出鬼没,让人捉摸不定。那么,海啸是怎样生成的呢?地震引起的海啸叫地震海啸。但是,不是所有的地震都会导致海啸,只有当震源位于10千米~60千米的海洋深处,而且发生竖直位移,引起大洋整个厚层的动荡时,才使海水上涌,形成海啸。地震海啸最初出现的是不大高的群浪,因此在浩瀚的大洋中不易被察觉,但它的速度却快得惊人,有时可达每小时1000多千米。而且,波浪生成的海域越深,浪速越快。海浪到达200米深的浅海域时,霎时大浪滔天,浪高一下子可达到30多米或更高,这是最常见的海啸。火山爆发引起的…  相似文献   

14.
臭氧与生命     
·臭氧层——地球上生命的保护伞臭氧(O3)在大气中作为一层而存在,始自地球表面上空约18千米,向上展延到40千米和更高处。O3几乎充满名为同温层的整个区域。尽管在这个高度上大气非常稀薄——与在地球表面相比较,在每一升大气中,只包含为数远少的分子——臭氧层包括许多亿吨臭氧。臭氧是这样产生的。在大气的上层,氧分子不断受到太阳光紫外线的辐射。当氧分子(O2)吸收了波长短于242纳米的光子时,就会分解成两个氧原子:O2十光→O+O因而在海拔400千米或更高处,99%的氧处于原子状态;在高度低于400千米处,O2的数量远多于O,…  相似文献   

15.
说明文     
(一)迷雾探踪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低层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物悬浮在空气中形成雾茫茫的天气,并使能见度的水平距离小于1千米,气象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雾称为大雾,水平能见度在500米以下的雾称为浓雾。大雾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来看生活中的一个现象:在做饭的时候,大家肯定能看到锅上方总是有雾气产生,大雾的形成和它形成的原理相同,只是形成的范围大,维持的时间长而已。空气中能容纳一定量的水汽,气温愈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愈多,反之愈少。白昼的温度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  相似文献   

16.
柳迪 《中学科技》2014,(9):38-39
地球周围是一层大气囤,这一圈层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被统称为气象要素,它包括气温、气压、风、降水、能见度等,天气就是各种气象要素的综合表现。对气象要素的观测可分为高空气象观测和地面气象观测两种,高空气象观测是探测30千米高度以下的大气层各个高度上的气象情况,地面气象观测就是工作人员在地面上用目力和仪器观测的近地大气情况。本期我们做一些简易的气象观测仪器,无论你生活在僻静的乡村还是喧嚣的都市,都可以制作这些简易的小仪器,建一个自己的专属气象站。  相似文献   

17.
章鱼并不是鱼,它是一种古老的海洋生软体动物。成年的章鱼一般直径约3米,重30千克左右。有时候人们也会发现一些巨型章鱼,如在加拿大西海岸发现的至今最大的章鱼,长度达75米。章鱼的神经系统很发达,它常被认为是海洋里最聪明的无脊椎动物,它们在海洋里已生活了5000万年。  相似文献   

18.
恐怖的飓风     
飓风在热带地区温暖的海洋上生成,它就像风和雨组成的摩天轮,直径可达500千米,旋转的速度可达300千米/小时。飓风形成后,可以横扫热带海洋,登陆时风速减弱。  相似文献   

19.
海洋是巨大的热量储存器和温度调节器,它又是大气水汽的主要源地.海洋与大气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气候的变化.海气相互作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由于地壳运动或流水侵蚀,在地球表面有许多大裂谷,人们形象地称为“地球脸上的伤疤”。东非大裂谷东非大裂谷北起西亚,从靠近伊斯肯德仑港的南土耳其开始,南抵非洲东南,一直延伸到贝拉港附近的莫桑比克海岸。跨越50多个纬度,总长超过6500千米。横跨亚洲和非洲,人们称它是“大地上最大的伤疤”。大裂谷中那些割裂最深的“伤口”,都已经被水灌满,形成了40多个带状和串珠状的湖泊群。未被湖水占据的裂谷,是一条巨大而狭长的凹槽一样的沟谷,宽度大约50千米,两边是陡峭的悬崖,高差最大的达千米以上。谷底有两条平行的深长裂隙,深达地壳底部,是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