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发挥网络优势创新高校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它为高校教育的现代化提供了社会条件和技术基础,同时也对高校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更新德育观念,拓展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趋利避害,实现高校德育的全方位创新。  相似文献   

2.
试析影响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道德教育一直是高校工作的核心。当前制约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内外因素主要表现为学分制带来的不适,缴费上学引发的苦恼,高校扩招、信息化社会和独生子女特性的影响,因此,要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就必须改革德育体制、更新德育内容、优化德育环境和创新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3.
试论高校德育开放性工作新格局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的发展态势对高校德育提出了崭新的课题:高校德育应该构建开放性的德育工作新格局。高校德育只有积极树立开放观念、主动拓展德育内容、切实采取有效形式、认真建立运行机制,构建开放性的工作新路局,才能适应开放性的教育和开放性的社会,实现育人的工作目标。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高校德育内容主旋律的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并非过时了,而是由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及运作,大学生在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爱国热情和对待个人利益等问题上都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在新的形势下必须赋予高校德育内容主旋律新的生命力,把具有市场经济特点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视为在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德育内容主旋律。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统分析了高校德育途径及其基本要素,考察了我国高校德育网络现状,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德育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落到实处,取德实效”,应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德育网络系统,使学校德育、社会德育、家庭德育处于有机联系之中,“形成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密切结合的局面”,使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接受内容一致、方法科学的德育,发挥德育网络系统的系统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6.
当前的高校德育改革已普遍重视德育中审美因素的价值,并注意探索德育和美育相融合的德育新模式。实现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环境三个德育要素的审美化,以美辅德,是实现德育和美育融合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从分析高校德育现状及其相对失效的致因入手,提出了高校德育必须拓展目标、更新内容、变革模式、改进方法、优化环境等的理论构想,以加强物改善高校德育的功能,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高校生态德育作为一种新德育理念,对促进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全面梳理我国高校生态德育学术定位、研究内容、方法探讨和研究价值等研究现状,超越和拓展本原意义上的自然环境道德教育,将自然生态德育和人文生态德育圆融于社会生态德育(即人际生态德育),实现从传统生态德育向自然生态德育和人文生态德育的延伸。  相似文献   

9.
社会的发展变化在为高校德育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市场经济体制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的冲击、高教体制的改革都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挑战。对此,高校德育必须采取措施,积极应对。通过加强队伍建设,转变德育观念,充实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来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加入WTO后高校德育的前瞻与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入WTO将会对中国高校德育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既能给高校德育带来契机,同时也使高校德育面临严峻的考验。本文深入分析了加入WTO后高校德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从高校德育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小学德育存在德育地位边缘化、德育课程知识化、德育内容泛政治化、德育方式规训化等问题。以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的"三结合整合式"教学模式,是指将知识积累与价值观养成相结合、课堂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授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并且将传统课堂教学、网络平台上自主探究和任务驱动下的社会实践活动融合为一体的完整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根据实际积极开拓教学实践体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等具体措施与当前中小学德育课程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高校道德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世纪,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应当从教育创新的高度,研究新问题,开辟新思路。当前的高校道德教育面临着三大挑战:道德哲学向“生活世界”回归的大趋势将深刻地改变高校道德教育的旨趣,“新经济”在全球的迅猛发展必将极大地拓展高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将对高校道德教育的民族特色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面对新的挑战,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必须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德育目标体系的建构上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3.
Ancient Chinese ideas of moral education could be said to have five main dimensions –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content, principles, methods and evaluation – which a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An analysis of the fundamental features of Confucian thinking on moral education shows that it took the idea that human beings have a good and kind nature as its logical starting point. It built a system of ethical norms, based on the idea that an individual's feelings come from the inner mind, combined with external rites. Its methods of moral education are diverse, with an emphasis on learning from exemplars,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practice, as well as the cultivation of moral responsibility and social commitment. Its quintessential ideas were ‘virtue lies in practice’ and ‘life is moral education’. The paper concludes by arguing that Confucian thinking on moral education has ongoing value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contemporary moral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4.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以三元交互决定论为理论基础,指出亲历学习和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两种基本形式,同时提出自我调节论、自我效能感等理论主张.依据其理论,学校德育工作者应树立品德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新观念,科学树立"榜样"以引起学生的认同与模仿,培养学生自主性强化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加学生成功的体验促进其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文章就如何在电子专业核心课程“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中进行渗透教育进行了探索,从德育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和评价体系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渗透内容的整合方案、教学内容的工作过程导向以及多元评价体系。经过实践,教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德育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道德学习研究的缺失。道德学习是个体对道德的接受 ,即个体把外在于主体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需要的过程。道德学习成为时代命题的原因是道德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作用 ,现代教育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定和对以往“德育眼中无学生”的超越。构建以道德学习为核心的德育体系要处理好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与道德学习、道德学习和社会性成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职业道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德育体系的补充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偏重于学生技能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德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要更新职业道德教育观念,全面整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改善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上,立和完善职业道德综合评价体系,提高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摘要: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以及体现高职教育职业性的核心内容、是传承我国传统道德品质的需要,是对中小学德育的补充、延伸与提升,也是对高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从而得出结论: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素质教育的关键。通过积极搭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平台,创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paper I distinguish between education and its prerequisites and try to defend the ontolog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priority of the latter. This distinction parallels Wittgenstein's distinctions between knowledge and its river-bed, justification and its grounds, explaining and showing, learning and acquisition. With respect to moral thinking and education, I argue that the fundamental moral principles occupy a position akin to that of the river-bed propositions; that these principles are embedded in ordinary human activities and forms of life and, therefore, ought to be taught by example and by practice and not by abstract moral thinking or contrived moral dilemmas, as some rationalist moral theorists sug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