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听过一堂三年级两步连除应用题的练习课,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段对我触动很大,感受颇深,详实记录如下:教师出示练习题目:三年级有两个班,每班43个同学,一共要植258棵树,平均每个同学植多少棵?(用两种方法解答)。绝大多数同学都按照教材的方法去做,而一个女同学却这样解:258÷43=6(棵),6÷2=3(棵)。综合算式为258÷43÷2=3(棵)。教师对此做出如下评析:“同学们,这样做对吗?”学生齐答:“错。”师问:“为什么错?”生齐答:“题目的要求是求每个同学平均植多少棵,应该是把258棵平均分给…  相似文献   

2.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份小学数学毕业考试的学生答卷,其中一道3分题被阅卷人判定为错答。题目:“某乡挖一条长3600米的水渠,前6天挖了450米,照这样计算,全部挖完还需多少天?(只列式,不计算)。”该生答案:“3600÷450×6-6”。此题目的答案在我看来是完全正确。但阅卷人为什么要判错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先后走访了11位数学教师,并查阅了小学数学课本及参考书。结果令人大吃一惊。在走访的这些数学教师中,有一位教六年级、三位教三年级、一位教初中的教师认为列式错误;有二位教六年级、二位教初中的教…  相似文献   

3.
教“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中的“商中间有0的除法”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在导入环节安排学生活动,教学效果好。具体过程如下:上课一开始,教师问学生:“432÷4=18的计算是否正确?”有一部分学生说正确,有一部分学生说不正确。教师接着说:“如果你认为正确,请说明为什么。如果你认为不正确,也请说明为什么。”学生埋头在练习本上算着。很快,学生甲说:“我用乘法验算,18×4不等于432,所以432÷=18不正确。”学生乙说:“我用估的方法,把432看作400,400除4是100,得数应是一百多。所以3…  相似文献   

4.
蒋明玉 《内蒙古教育》2002,(8):21-22,27
~~到:18÷25=18×12×5=18×52=45(千米)。师:从上面可以看出,整数除以分数,只要怎样计算就可以了?生:(异口同声)整数除以分数,等于整数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正当教师准备组织学生练习时,一位学生急忙站起来说:“老师,我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同样可以推出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18÷25=(18×52)÷(25×52)=18×52。”犤教后记〗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受教师“先入为主”观念的制约,学生占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  相似文献   

5.
林群 《四川教育》2002,(11):27-27
【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完“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后,要求学生口算“536÷59、1225÷45、3572÷78”……在校对得数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口算这些分数除法题有更简便的算法:只要把分子相除的商作分子,分母相除的商作分母就可以了,但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是执教教师和很多听课教师事先都没有想到的。这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他翘起大拇指激动地表扬了这位学生:“这位同学可真了不起,他把被除数、除数、商的分子、分母进行了比较,创造了计算分数除法的另一种方法,并且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有创意的问题,同学…  相似文献   

6.
教师观点 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教师 唐燕: 原来我一直对“学生评教”不太以为然,认为学生不能评出个什么道道,特别是小学生,可学校的一次“评教”活动,让我有了新的认识。那一次,“评教”问卷中有这样一题:“你最喜欢哪位老师?为什么?人无完人,这位老师肯定也有不足之处,你能帮助指出来吗?”  相似文献   

7.
林春 《河北教育》2002,(4):37-37
摄于课堂中的两个小镜头镜头一:在李老师的一节数学练习课上。出示“王师傅生产一批零件,3天生产了这批零件的15,照这样计算,其余的还要几天完成?”“请大家仔细想想,该怎样解答?”“我相信,每个人起码能想出两种解法!”老师在积极鼓励学生,教室里悄然无声。短暂的沉默后,呼啦啦一排排小手高高举起,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抢答起来:(1-15)÷(15÷3)1÷(15÷3)-33÷15-3“肯定还有别的解法。”老师对学生充满信任和鼓励。沉默。唰,教室里又高高举起两只小手。3×(1÷15)-33×〔(1-15)÷1…  相似文献   

8.
因为工作关系,我又一次来到江苏省靖江市季市中学,又一次听到了余中云老师的讲课。这次听课的内容是试卷评讲,因为他们学校中考刚刚结束。一般地说,试卷评讲不易讲好,但是我听了余老师的课以后,感觉很好。评讲中,他不是光说答案对错,而是将错的原因与解题的思路和技巧熔于一炉,使学生知道“哪儿错”,还知道“为什么错”、“下次不会再错”等内容。课堂上师生相互问答,气氛活跃,轻松自如,没有一点枯燥之感。课后我问学生,学生也一致反映“很好”,并说,“平时我们就喜欢听余老师的语文课”。 “为什么余老师的课会受到学生的喜欢呢?”我带着这样的问题与余中云老师进行了一次  相似文献   

9.
黄剑锋 《广西教育》2014,(17):87-87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很多老师都会感慨:为什么反复讲的题型学生还是不会呢?为什么上了那么多的化学自习课学生的成绩还是那样?在“填鸭式”的教学中,教师认为自己教的和学生学得的应该成正比才对,但实际却并非如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有必要引进“少教多学”这一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0.
一教师在教学七册“商不变性质”以后,要求学生做课本上“练习十一”的 1、3、4题,而第2题: 根据31200÷2600=12,很快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312÷26 3120÷260 1560÷130 15600÷1300 312000÷26000 156000÷13000却不要求学生练习。课后,笔者与执教老师交谈,问:“第2题为什么要跳过去不要求学生练习呢?”答:“这道题有难度,学生解题有困难,以后再说。”这使我很快地想起平时听课中,也常发现一些教师处理课本中较难习题的一些情况:有的出补充例题,先编制与“难题”大同小异的例题,再作详细讲  相似文献   

1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一、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上课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思维积极,也就是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  1.激发求知欲。在导入新课时,要注意设计学生认知过程中新旧知识间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要求解决疑难的愿望。例如,在教学真分数、假分数分类时,教师出了一组整数除法题,如 1÷ 10, 5÷ 3, 3÷ 3, 3÷ 2, 4÷ 9, 9÷ 2, 8÷ 9。让学生思考:哪几道题能用分数表示商 ?…  相似文献   

12.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八册“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当教师在黑板上出示“10÷20=20÷40=30÷60=100÷200=”的算式并让学生计算后的一个教学片段为:师:这些算式的商是多少?生:它们的商都是0.5。师:谁还能写出商是0.5的其他除法算式?每人写出3道题。生1:4÷8=0.5,40÷80=0.5,400÷800=0.5.生2:2÷4=0.5,20÷40=0.5,200÷400=0.5.生3:……师:那么,商为0.5的算式有多少道?生:无数道。师:写这样的算式有什么窍门吗?生1…  相似文献   

13.
在教“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时,教师首先出示“1+ 3×2”这道题,全班大部分学生举手争着回答,一位学生说:“1加 3等于 4, 4乘以2等于 8。”教师把得数板书好,问学生对不对,他们都说对。这时,教师出示下图:   问:“一共有几个△ ?”“ 7个。”“怎样列算式 ?”学生各抒己见,说出了三个算式:1+ 6=7,1+ 3+ 3=7,1+ 3×2=7。学生观察这三个算式,发现了问题:看图写算式中的第三道算式与首先出示的那道算式完全一样,但得数不同,1+ 3×2=8是错的。错在哪里呢 ?他们全神贯注地自学例题,课堂鸦雀无声。片刻,课堂活跃了,…  相似文献   

14.
教学指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教师的“教”又是短暂的,有限的;学生的“学”却是长久的,无限的。所以,陶行知先生指出:“好的先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不仅要研究怎样教,更要研究怎样学。语文教师是这样,数学教师也应该是这样。 现以“商不变性质”的教学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1、感知新材料,明确“学什么”和“教什么”,克服小学生学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1)学生口算下面各题,得出感性材料。 6÷3=(2) 60÷30=(2) 600÷300=(2) 6000÷3000=(2) (2)学生观察以上各题,提出一个“为什么”。 (3)教师指出:为什么被除数和除数都变了,而商却不变呢?现在我们就一步一步来研究其中的奥秘。 2、研究新教材,注意“怎么学”和“怎么教”,克服教师只重知识传授,忽视学法指导的不良倾向。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重点问题。 ①“从上往下可以看到,6和3同时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商还是2。”——从上往下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相似文献   

15.
“甲组3人割草24千克,乙组2人割草6千克,平均每人割草多少千克?”当学生列出下列算式时, 算式一:(24÷3+6÷2)÷2=5.5(千克) 算式二:(24+6)÷(3+2)=6(千克) 教师如何进行讲评呢? 如果只是从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说明算式一错误,学生肯定一知半解,甚至迷惑不解。因为在他们脑海中,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就是等分关系。从感知基础上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就是移多补少。现在从二组中各取1人的平均割草量进行移多补少的等分,为什么错呢?如果不错,那么计算结果为什么与算式二不同呢?所以这个困惑单凭数量关系进行讲评说服力不够。我在教学时借助图  相似文献   

16.
一、明确数量关系,复习基本解法。 1教师出示下题,先要求学生把题补充完整,再思考下面的问题。 修一条长30干米的公路,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 (1)这是一道什么类型的应用题? (2)这类题研究哪些量之间的关系?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工程问题应用题的复习。 (3)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这道题你准备怎样列式?并说出列式的理由。 在学生列出算式“30÷(30÷10+30÷15)”和“1÷(   )”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以上…  相似文献   

17.
关于"走向开放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走向开放式教学”的概念什么是“走向开放式教学”?我们先来看一个“同底数幂相除”的案例:上课伊始,教师不点题,不讲授,只给同学每人发一张16开的纸片,上面印着十道题:计算:56÷53=74÷72=911÷95=an÷am=(-x)4÷(-x)=(ab)5÷(ab)2=(a+b)6÷(a+b)4=(a2)4÷a4=(a2b)6÷(a2b)4=a9÷a6÷a2=教师说:举行个小小数学竞赛,看谁又快又准(不得超过一刻钟)。如所料,不到10分钟,就有五六个学生举手示意:已完成。可是,15分钟后,仍有学生未完成。师(问那几…  相似文献   

18.
“下水”似乎是语文老师的事,其实,数学教师下水也很有必要。通过“下水”,我们可以把握住课本练习题的难易程度,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例如,“小数除法”例3“117÷36”教后,有位教师以书本练习六第6题中的“4÷320”作为巩固练习,结果学生出现了如下三种算法: 教师看后,觉得比较突然,因而草率应付了一下:这三种方法都正确,以后的计算中我们可以任选一种方法。由于教师指导不当,因而学生在作业中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算式,有的出现了这样的错误: 不难设想,如果那位老师在备课时或上课前已计算过此题的话,那么在遇到这类题出现多种计算方法时,就会胸有成竹,指出  相似文献   

19.
有一位老师教学“分数除以整数”,在得到6/7÷2=6÷2/7=3/7(米)后,随手又出了两道算式:5/7÷2和3/4÷6,问:“这两道题谁会做?”这时,有一位学生举起手来。于是教师只好让他“试试”。谁知,当这位学生刚刚写出“5/7÷2=5×2/7”,教师便“请”他回了座位,自己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因为,教师断定这位学生在“胡扯”,5不能被2整除,怎样随便改成相乘呢?于是剥夺了他的“发言权”。随后,我  相似文献   

20.
赵丽敏 《天津教育》2001,(10):39-40
微格情境纪老师讲完了三位数乘法,出了5道题让同学们计算。纪老师巡视后回到讲台,让同学们停笔,说了两三遍,金龙还是不停笔。纪老师有些生气地叫起他:“金龙,你站起来!老师说了两三遍‘停笔’,你为什么不停笔?”金龙站起来,小声说:“我……我想把这道题算完。”纪老师:“你算出来了吗?”金龙:“没有。”纪老师:“为什么没有?你现在在算哪道题?”金龙:“我……我在算2113×123等于多少。”纪老师:“今天我们讲的是三位数乘法,你为什么要计算三位数乘四位数?”金龙瞅了一眼同桌高红,低声说:“我……我看见高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