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肃教育》2007,(9X):F0003-F0003
《西狭颂》摩崖石刻位于甘肃成县以西13公里处的天井山麓鱼窍峡中。《西狭颂》摩崖石刻镌刻于东汉建宁四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俗称“黄龙碑”,别称“惠安西表”,是汉代《石门颂》《甫阁颂》《西狭颂》三大颂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摩崖石刻。  相似文献   

2.
正《台铭》,又称《浯溪摩崖石刻》,篆书,元结撰,无名氏书(一说瞿令问书)。唐大历二年(767年)六月刻。在湖南祁阳松山《大唐中兴颂》对面东崖,石高185厘米,宽95厘米,15行,行16字,每字约10厘米。字形修长,布局绵密,转折多用方笔,竖笔放纵,收笔出锋状如悬针,三国吴《天发神谶碑》似从此出。古来多有好评。中华书局有影印本。  相似文献   

3.
黄庭坚是在再次被贬,又得知好友去世的境况下,自鄂州往宜州贬所的途中来到永州的,他对颜真卿所书《大唐中兴颂))景仰已久,然其对唐代安史之乱以后的社会政治评价却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书摩崖碑后》碑是黄庭坚晚年书法的杰出代表,艺术价值很高。  相似文献   

4.
摩崖之研究     
宋代文人张文潜①曾对自己书斋中巨大的拓片入过迷。那上面的文字犹如龙跳天门,栩栩如生。想到自从文字刻上摩崖后数百年间王朝的兴衰不胜感慨。那拓片就是颜真卿②书的大唐中兴颂。③它原刻在风景胜地湖南省祁阳县语溪的崖壁上。此摩崖碑刻使元结④的“言简意赅”的名文和刚直不阿的颜真卿书法的魅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其书  相似文献   

5.
“石门十三品”是从浩瀚的石门摩崖中精选的、以汉魏摩崖为主体的十三种石刻。现以时代顺序,将其名称述后:汉《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汉《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汉《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摩崖》汉《杨淮·扬弼表记摩崖》汉隶大字“石虎”摩崖汉隶大字“石门”摩崖  相似文献   

6.
在成县县城西13公里处的天井山麓鱼窍峡中,壁立着一方驰名海内外的东汉摩崖石刻,这就是我国汉代三大著名摩崖颂碑"东汉三颂"中保存最完整的《西狭颂》。《西狭颂》全名为《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亦称《李翕颂》《黄龙碑》,与陕西汉中的《石门颂》、略阳的《郙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刻造于东汉灵帝建宁四年(公元171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它刻在一块崖体凹进,表面平整的石壁上,长340厘米,高220厘米,上有"惠安西表"篆额,  相似文献   

7.
《石门领》本名微司隶校尉健为杨君颂》,摩崖书法,镌于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自清末至今,《石门颂》一直为方家、学人书案前品赏、临习乃至珍藏之范本。国务院将其和“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刻石”一起列为国家首批重点保护文物,东瀛日本将其编入教科书中。“石门颂”及其摩崖刻石驰誉海内外,乃我国古文化之一颗耀眼的明珠!清代杨守敬评《石门颂》:“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流秀一派皆从此出……”。清人张祖翼论:“拓门颂》摩崖刻石,前代虽有著录,而名不甚显。至乾隆间,太仓毕秋帆督关陇,始与《开通褒斜道刻石…  相似文献   

8.
《西狭颂》     
<正>【作品概况】《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又称《惠安西表》。摩崖石刻。隶书。东汉仇靖撰刻并书丹。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刻,刻于甘肃成县天井山,记载东汉武都郡太守李翕率众开天井道的历史政迹。宽340厘米,高220厘米,凡20行,共383字。《西狭颂》与《石门颂》《郙阁颂》同列为"汉三颂"。  相似文献   

9.
石刻文化     
《初中生辅导》2012,(Z3):97
我国的石刻文化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在东汉时期,石刻文化得到了蓬勃发展,主要是墓志碑刻。摩崖石刻在国内分布颇多。如山东省的泰安、邹城、汶上等都有摩崖石刻。著名的石刻有《石鼓文》、《绎山石刻》、《泰山石刻》  相似文献   

10.
黄庭坚是在再次被贬,又得知好友去世的境况下,自鄂州往宜州贬所的途中来到永州的.他对颜真卿所书<大唐中兴颂>景仰已久,然其对唐代安史之乱以后的社会政治评价却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书摩崖碑后>碑是黄庭坚晚年书法的杰出代表,艺术价值很高.  相似文献   

11.
在蜀道中的褒斜道石门摩崖石刻群落中,《石门铭》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过去书法界首先肯定了《石门铭》与《石门颂》在书法史上汉魏碑刻中堪称双璧的地位,而今我们在多学科多角度研究蜀道、石门的历史文化之时,不能不重视《石门铭》关于褒斜道石门的正名意义及其重要的记事价值。《石门铭》镌刻于褒谷石门隧道内之东壁,与镌刻于其西壁的《石门颂》(原题额  相似文献   

12.
正上游天柱在山东省东部莱州云峰山、太基山和平度天柱山、青州玲珑山上的摩崖石刻群,因刻石文字均与北魏郑道昭有关,因而亦称为《郑道昭摩崖石刻》。这批摩崖石刻,以天柱山《郑文公上碑》与云峰山《郑文公下碑》为基,以云峰山石刻《论经书诗》《观海童诗》,天柱山石刻《东堪石室铭》与太基山石刻《登太基诗》《仙坛铭告》为干,以数十篇摩崖题记为叶,构成了恢宏的摩崖石刻群。《郑文公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专题旅游”是经过精心篆划的经营方式。为了支持这一论点,笔者在盘点我省“摩崖石刻”资源的基础上,就“摩崖石刻文化”游的魅力进行了一番分析,使“摩崖石刻文化游”在湖南省的“专题旅游”方面成为一个不可低估的选题,从而提出本文的结论:“专题旅游”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有没有“崭新的思路”和大胆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4.
石门摩崖石刻是指分布于陕西省汉中市古褒斜道上的人工隧道石门内外的、以汉魏刻石为主体的摩崖石刻。其中《鄐君开通褒钭道摩崖》、《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北魏《石门铭》在我国书法史上特别有名,被古今中外习练书法者奉为楷模。而南宋晏袤《部君开通褒斜道摩崖释文》、晏袤《释潘宗伯韩仲元李苞通阁道题名》和《山河堰落成记》则一向被忽视或者引起诸多争议。根本原因在于前者紧紧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并把对于时代精神的审美领悟融入了笔端,体现了当时趋优创新的文化选择,而后者则将书法艺术的“人欲”屈就于理学的“天理”。它启示我们艺术的成功必须在文化选择上趋优创新,并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汉水流域的文化艺术要想取得像石门摩崖石刻那样高超的艺术成就,艺术家和作家们就应该细细地揣摩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现象,站在全球化的高度和历史发展的维度趋优创新。  相似文献   

15.
石门摩崖石刻是指分布于陕西省汉中市古褒斜道上的人工隧道石门内外的、以汉魏刻石为主体的摩崖石刻。其中《Chu君开通褒斜道摩崖》、《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北魏《石门铭》在我国书法史上特别有名,被古今中外习练书法者奉为楷模。而南宋晏袤《Chu君开通褒斜道摩崖释文》、晏袤《释潘宗伯韩仲元李苞通阁道题名》和《山河堰落成记》则一向被忽视或者引起诸多争议。根本原因在于前者紧紧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并把对于时代精神的审美领悟融入了笔端,体现了当时趋优创新的文化选择,而后者则将书法艺术的“人欲”屈就于理学的“天理”。它启示我们:艺术的成功必须在文化选择上趋优创新,并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汉水流域的文化艺术要想取得像石门摩崖石刻那样高超的艺术成就,艺术家和作家们就应该细细地揣摩现代化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现象,站在全球化的高度和历史发展的维度趋优创新。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大量古代典籍和近现代文学作品被译成外文,广为流传,而集文学性与艺术性为一体、广泛存在于名胜古迹中的摩崖石刻却鲜有译文。因此,摩崖石刻虽是我国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却鲜为外国游客所知。本文以桂林摩崖石刻为例,探讨操控论视角下,摩崖石刻文本的选译原则和一般翻译策略,以期推动我国的摩崖石刻艺术“走出去”。  相似文献   

17.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柏龄编著的《九日山志》(增订本,泉州师范学院教授吴幼雄作序)一书,日前已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鉴于1983年版的《九日山志》已不能反映重大变化后的九日山风貌,作者重新修订了这本《九日山志》。修订本以已故泉州文物学家吴文良遗著《九日山宋摩崖石刻》(油印本)为范本和主体,介绍了九日山的历史沿革、摩崖石刻及古迹、历代诗文记和相关历史人物。与旧版相比较,增订本补入新增和新发现摩崖石刻,突出了祈风摩崖石刻的地位。九日山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名山胜地,坐落于福建东南沿海泉州市西北隅的晋江北岸。山中至今…  相似文献   

18.
《大唐中兴颂》是元结晚年的一篇雄文,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然对其创作意图的评价,自宋以来颇有分歧,或以其高简古雅,得雅颂之遗,或以其暗寓讥讽,承春秋笔法。本文通过梳理宋人的相关议论,并结合元结仕历及其政治、诗学思想加以考索,认为元结撰写此颂的真实意图在于对肃宗盛德大业的由衷赞颂。  相似文献   

19.
饶锷《潮州西湖山志》收录宋、明摩崖石刻八十多处,其中宋代石刻“文革”前即已佚者有十二处。一九六五年抄录西湖山碑刻时,发现未收入《潮州西湖山志·石刻》者尚多,计宋刻十五处,元刻一处,明刻十七处,年代未详十四处,共四十七处,占被收碑刻过半,因集为《潮州西湖山志·石刻》补遗。  相似文献   

20.
陕西省汉中市博物馆陈列的以东汉、北魏摩崖为主体的“石门十三品”是非常宝贵的历史文物资料。其中东汉时期镌刻的《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简称“鄐君碑”)、《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 (简称“石门颂”)、《右扶丞李君表记》 (简称“李君表记”)、《杨淮杨弼表记》 (简称“杨淮表记”),三国时期镌刻的《李苞通阁道题名》,北魏时期镌刻的《石门铭》,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或详或略地记载了从汉明帝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