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全面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涉及到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在普教领域,素质教育正在取代传统的应试教育。在高教领域,正在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理分家、理工脱节的“偏才”培养模式。在理工科院校如何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1 加强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人文素质,主要是指与人的主体精神状态有直接联系的那些素质的总和。这种素质又通过人的思想品德、人格修养、理想追求、文化修养、情操情趣、心理性格等精神风貌表现出来。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教…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的教育传统.通俗地讲,人文素质主要是指人的心性、道德、文化、情操、信念、审美、学问、修养等品性.人文素质是人的诸素质中的首要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所谓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可以概括为:"如何做人",其中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以及人的自身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人文教育--高职生急需补上的一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从现代意义上讲,“人文”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所谓“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其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在《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一文中曾  相似文献   

4.
“人文”一词,辞典上界定为“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国自古有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易·贲》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化”是教化,即教育的意思。只有那些优秀的,能够升华人的精神,提高人的价值的文化才能列入人文教育的内涵。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  相似文献   

5.
人文素质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较好地解决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人文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关键是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因此新课程下地理教学应加强人文教育,实现人文追求。  相似文献   

6.
“人文精神”具有时代内涵和时代意蕴,我们今天所提的“人文精神”,是把“人”视为终极关怀的目标,尊重人之为人的权利,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承认人追求幸福、自由的权利,承认人的理性,追求完善的道德和理想的人格,重视教化的作用,进而提高人的思想和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文素质教育旨在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人类积淀的优秀文化成果所体现的价值和精神内化为受教育的人格、气质和修养,将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渗透、贯穿在人的成长历程中。人文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具有创造人的自身的价值以及社会价值的意义。人通过…  相似文献   

7.
今天的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智慧、情感、意志、人格能否得到充分而又和谐的发展,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进步与发达的关键。而教育的人文主义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它主张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个性,通过教育使人类天赋的身心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随着当前素质教育与二期课改的不断深人,有助于学生潜能充分发展的诸多人文主义教育模式已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我在这种“以人为中心”、“以学生自由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主张指导下,再结合自己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实践.有意识地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人文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与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校人文教育与课程改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科学教育的不断强化,已经给高等教育带来了一场“人文危机”。加强高校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成为时代的呼唤。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的活动。人文教育实质上是人性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做人”,从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意志、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人文教育主要通过课程来得以实现,因此有必要改革高校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重建人文教…  相似文献   

9.
中国高等教育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古代的人文教育阶段,近百年来的科学教育阶段,正在发展的“科学·人文”教育阶段。20世纪中叶以后,人们逐渐意识到:以专业技术教育取代传统的人文教育,以“才”的训练取代“人”的培养的教育带来了种种弊端。因此,“科学·人文”教育模式已?..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复兴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已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科学与人文的整合成为当代中国教育的理性追求。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重视开发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已成为新一轮课改的重要内容。上学期,我们在初一六年一贯制实验区开展了名著阅读活动,这项活动是基于初一语文新教材的“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利用初一原计划的每周一个阅读课时进行的。我们开展的名著阅读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更是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带动和引导。我们相信,这项活动指向的意义是多方面的,本文从其中的一点来分析,即这项活动对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意义。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精神。人文素质的提高,必须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  相似文献   

11.
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子系统,具有素质教育理念的一般特性外,还有以下特性: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使其内化为个体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其教育目的可以概括为“如何做人”。人文素质教育所关涉的不是教育的某些方面,而是教育的整体。它要求从教育的基本认识入手,全方位地  相似文献   

12.
浅谈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教育服务社会的首要任务。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近代以来教育的分科化趋势日益彰显,传统的人文教育逐渐为专业技术教育所代替,人文素质的培养及精神塑造逐渐被专业技能训练所淡化,这一点在当今工科院校的学生培养方面表现较为明显。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是工科院校教育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如何充实工科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找到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合理路径,在当前工科教育中则显得尤为重要。一、“以人为本”的课程体系建设高等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高…  相似文献   

13.
人文素质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较好地解决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人文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关键是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因此新课程下地理教学应加强人文教育,实现人文追求。一、挖掘教材中人文因素,构建人文理念地理学把人地相关性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有许多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内容被隐含在地理学科知识体系内部,因而需要教师充分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地理表象,逐步将对地理事物和区域差异的感知升华为人…  相似文献   

14.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是有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知识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是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文素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为大  相似文献   

15.
人文及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厘清了人文、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等术语基本内涵之后,我们发现,人文教育乃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人文科学不仅是一门博大的知识体系,而且是一种精神体系和价值体系,比起自然科学体系来,人文科学知识则更容易直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人格品质;人文精神的弘扬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育;而素质教育的人文本质特征是完满人格的培养;我们还必须关注人文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人文素质与素质教育、职业.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文教育就是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各种教育活动,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成为人的稳定的内在品质。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语文素质是基础素质、核心素质,语文教学是实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7.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侧重个人的精神价值及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后者则侧重于技术知识的工具价值,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只有二者和谐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完整人格的和谐成长,进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它的人文性。新课程就特别注重达成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发展,建构一种人文的“历史与社会”教育。在现实的教学中该如何落实人文教育?本文试就思想认识、教学方式、内容…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养成人格的事业,教育的核心是对个体人格的唤醒.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片面重视技能和文化知识的传递,强调教育的功利主义和工具价值,忽视学生的人格教育,造成学生人文教育素养的缺失,被认为是不断培养出高技能的“单面人”、“工具人”.这种人文素养的缺失不仅给学生个人的成长带来困惑,也给社会的发展造成隐患.如何在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中渗透人文教育,实现技能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有效结合,是当前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范仲远 《中学理科》2007,(12):49-50
随着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沿用了多年的教学大纲将逐渐被国家课程标准取代,新课程标准体现了素质教育观念,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比中美两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状况,我们从中发现:中国高校通识教育更重视素质教育、课内教育,以及“公共必修”,人文通识课程以概论课为主;而美国高校通识教育更注重能力教育、课外教育,以及“分类必修”,人文通识课程以研读经典为主。中国大学要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借鉴美国等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采用适应时代脉搏的新策略:教学目的指向学识、能力、人格;课程设置兼顾民族与世界、传统与当代四元素;课程开展注重“三结合”;教育手段灵活、多样、现代。唯有如此,才能科学高效地实施通识教育,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