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造化了万千炎黄子孙。一个国家生命力的彰显自然离不开他的文化,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血液与骨头,是一个国家的性格和民族灵魂的徽章。现代网络信息的发达让我们接触了形形色色的文化,但只有中华文化才是我们的血与肉,才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民族兴旺与发达的冲锋号。学习中华文化应该从小抓起,将优秀传统文化融进初中课堂,融入青少年的心中,伴随他们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些有价值的思想和精粹,是我国各民族、各地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在历经数千年的积淀后,渐渐形成了我们民族的风骨和气度,成为培育我们民族的品德和精神。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我们在教学中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帮助学生通过一定途径的学习汲取中华优秀文化的丰厚养料,提高学生尊道贵德、律己修身、诚信如礼、天下为公、以义制利等方面的道德人文素养。以下是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些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3.
一个学校的语文课程应该根据学校培养目标的差异而具有独特的个性.我们要培养的是热爱祖国、忠于民族、对民族的建设和发展有影响、有作为、有贡献的各民族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培养的是有民族情怀、社会担当、才能卓越、人文见长的"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因此,我们的语文课程力求凸显民族文化的张力. 构建具有民族文化张力的语文课程,要通过语文课堂及语文活动来提高不同民族文化群体的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其既强化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自觉维护自身的文化传统,又尊重其他文化形态,了解、尊重不同族群文化.在这种语文课程中,我们要坚持一个理论,固化两种模式,利用三种资源.  相似文献   

4.
刘文忠 《快乐阅读》2011,(27):10-11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最能体现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与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体会。一、语文课堂,是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  相似文献   

5.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比重是越来越大,传统文化的含量也越发丰富.那些传诵已久、脍炙人口的篇章,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神.其中既有显形的如礼俗、制度等制度层面的文化;也有隐形的植根于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诸如民族精神、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心理层面的文化.这些传统文化,特别是心理层面的隐形的文化在我们民族的潜意识中,既会产生积极影响,也会带来不利因素.因此,中学文言文教学应该使学生在了解和认识我们本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基础上,扬弃其糟粕,吸取其精华,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6.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国家的命运直接影响我们的情感。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研究民族文化教育的策略和方法,继承发展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责任心,这是提高民族素质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朝鲜民族具有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作为民族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把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和发展下去。我校是一所朝鲜族散居地区的民族学校,家长中单亲或双亲不懂民族语言的人超过50%,而我们的民族语言、民族礼仪、民族风俗等在家庭中也呈现逐渐淡化的趋势,导致学生在父母身上几乎得不到民族文化和习俗的熏陶。在朝鲜族学校日益走向小规模化、班级日益走向小班化的趋势下,融入朝鲜族传统礼仪教育的德育活动,有着广阔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先生指出,"每一伟大民族都有其民族文化;每一民族文化都有其民族基本精神,亦可称为民族精神。"这个基本精神就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那么小学阶段怎样潜移默化的培养孩子们的这种民族精神是我们做教师的应尽职责。本文就此方面阐述了一些观点,仅供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中国画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美术之林中独具风格的民族绘画体系,它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重视通过教育培养出一代代民族文化继承者,使传统的文化永不“褪色”是很有必要的。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进行国画教学,就是传播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我校近年以国画教学作为学校特色,有效地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以英语为载体的西方强势文化占据着文化输出的主导权,把自身的意识形态贴上了世界性价值的标签,强制性地灌输给处于边缘地位的第三世界,使得一些民族的文化传统面临威胁。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提高并增强本民族的文化意识,文章从文化身份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身份的选择以及民族文化主体意识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来阐明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缺失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加强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以英语为载体的西方强势文化占据着文化输出的主导权,把自身的意识形态贴上了世界性价值的标签,强制性地灌输给处于边缘地位的第三世界,使得一些民族的文化传统面临威胁.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提高并增强本民族的文化意识,文章从文化身份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身份的选择以及民族文化主体意识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来阐明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缺失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加强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谚语是该民族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在该民族语言中投射的现象,是语言与文化交融后的产物,因而谚语自然被染上了该民族独特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色彩。通过对"猫"在中日谚语文化的比较,有助于我们全面、科学地看待和理解中日两国的历史文化、思想差异,缩短文化差异带来的距离,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言。  相似文献   

13.
儿童美术表现形态上其本质与民间美术是非常相似的。在儿童美术教育领域,我们应深入挖掘儿童美术的特点,立足并汲取本民族文化精髓,鼓励与民间美术更多地互动,体会其特殊的美术表达方式,从而学习借鉴,为今后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以及走向更广阔的艺术世界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在新时期的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文化素养的提升越来越受到音乐人的重视。只有在充分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了足够的文化素养,才能在作品的演绎过程中,准确的把握好作品的文化内涵,带动作品情感的表达,进而诠释好作品的音乐风格。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需要更新对于文化素养的认知。并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从本质上提升文化素养的整体水平,为民族声乐的健康发展提供动力。本文笔者首先通过对民族声乐中文化内涵的共性与个性分析,了解文化素养对于声乐学习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升音乐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5.
在新时期的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文化素养的提升越来越受到音乐人的重视。只有在充分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了足够的文化素养,才能在作品的演绎过程中,准确的把握好作品的文化内涵,带动作品情感的表达,进而诠释好作品的音乐风格。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需要更新对于文化素养的认知。并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从本质上提升文化素养的整体水平,为民族声乐的健康发展提供动力。本文笔者首先通过对民族声乐中文化内涵的共性与个性分析,了解文化素养对于声乐学习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升音乐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6.
顾笑寒 《职业技术》2006,(24):111-112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比重是越来越大,传统文化的含量也越发丰富。那些传诵已久,脍炙人口的篇章,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神。其中既有显形的如礼俗,制度等制度层面的文化;也有隐形的植根于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诸如民族精神、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心理层面的文化。  相似文献   

17.
千百年来,灿若星空的经典文化,熏陶着、滋养着无数的中华儿女。可随着“快餐文化”的日益盛行,拜金主义、虚无主义等社会意识形态无形中对经典文化产生了冲击。胡锦涛同志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时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之中。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不辱使命,把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资源,凸显她的文化功能,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是他的灵魂,我们不能将它与现代社会割裂。在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更要渗透传统文化,它能起到良好的、正面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从传承弘扬民族文化重要领域的学校教育入手,分析鄂伦春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及重要性,阐述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中心校探索传承鄂伦春民族文化途径与方法,诠释扎实推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汤俊 《成才之路》2012,(26):19-19
正文化一词博大精深,很难通过几个词或者一句话来准确解释。民族自豪感,民族凝聚力靠的就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炎黄子孙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身为龙的传人的义务。对于初中生而言,还处在迷茫的阶段,他们对于自己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还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