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导行,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激友学生道德行为的动机,讲明道德行为方式和具体要求,并引导学生将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逐步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等实践活动之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实践。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设计导行方式,应以“行”为主线,注重“导”的实效性。一、激发行为动机,突出情趣性动机是一种内驱力,是儿童产生行为的心理欲望。首先,教师要从具体、形象、生动的事例入手,深入浅出、晓之以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另外还要创设有情趣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提高道德认识水平,激发行为动机。一位教师在讲《不随便…  相似文献   

2.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课堂导人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精心设计出激发情趣、启迪思维、丰富多彩、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陶冶情操的艺术性导入环节,力求取得最佳的导入效果。“万事开头难”,如何设计课堂导入...  相似文献   

3.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导行”□洪玲兰陈丽娜□学科天地“导行”,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讲”与“思”的继续,是学生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导行应符合学生情趣,并进行科学的安排。本文试从低年级教材本身的特点入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  相似文献   

4.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的获得,要通过教师正确的“教”与“导”。只有符合学生主观愿望的东西,学生才乐于接受。“情趣教学”从“情理”上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要求,它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通过教师的“情趣”刺激等手段,引导学生认识知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可见古人早就强调了文章要与时事相结合。也就是文章要真实、新鲜,贴近生活。因此,语文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时就应因时而导。所谓因时而导,即教师依据初中生年龄和心理特点,采撷典型时事、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或根据最近身边所发生的事去激发学生的写作情趣。一、结合政治形势,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新学期伊始,全国各地深入开展揭批“法轮功”拒绝邪教。我抓住此事布置学生写一篇议论文章,设计了《“法轮功”该不该禁》的题目。首先组织学生课后查阅报纸、观看电视、采访…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导"字上下工夫,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导趣——把准教学的兴奋点,引导学生乐学;导情——把准情感的激发点,激发学生情趣;导思——把准思维的启迪点,引导学生活学;导法——把准能力培养的落实点,引导学生会学。  相似文献   

7.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导行,是深化学生道德认识,提高学生知行统一自觉性,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环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四种导行办法。一、依照插图,激发情感,辨析导行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许多插图形象生动,富有情趣,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分析图、想象图,在学生从插图中获取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图文配合,点出明理,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猴子做客》一课讲小仙鹤和小猴子到小狗家做客,一个礼貌做客,一个不礼貌做客。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看图…  相似文献   

8.
思想品德课要想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必须把感悟、激情、明理、导行有机地结合起来 ,创设情境 ,充分发挥情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我的体会是 :教师自身首先要情感投入 ,才能做到以情激情。其次 ,要创设一定的情境 ,用“情趣”和“意象”激发学生的情绪 ,成为“需要的推动”。一、通过体验 ,展示情境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客体 ,帮助学生到生活的源泉中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上《实践出真知》一课时 ,我用一个盘子 ,装上切好的黄果、甜橙和柠檬各一片 ,分别请三个同学当众品尝 ,又让尝水果和没有尝水果的同学都来…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应有以下具体内容: 一、激发情趣——心理目标 情趣是学习的原动力。现实中“我要学”和“要我学”是当今学生中共存的两种学习心态,特别在语文学科中。存在“要我学”心态的学生尤多。要使学生具有“我要学”的心态,就必须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这是我们教学过程中一刻也不可放弃的心理目标。 影响学生学习情趣的因素是复杂的,但从课堂教学角度分析,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教师的师者风范。教师往讲台上一站,要有长者风度,要有学者风范。举手投足要透出文明的气质,言语辞锋要显现出  相似文献   

10.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作为教师应该抓住机会,精心加以引导。“明确目的”“营造情趣”“生动语言”“图文并茂”“学贵有疑”等都是较好的教学手段,无论采用什么方法,目的都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一种内在的倾向,需要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把它激发出来,并保持一定时间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导”和“势”结合是关键 河北煤建院化学教研室 钱瑾华 我认为,把教师的正确指导与学生的独立自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对教师来说,要着眼于“导”,使学生求知的主动精神得到充分调动。“导”就是“因势利导”。所谓“势”,就是学生思维的“走势”。这不仅是指导学生课内自学的落脚点,而且也是课前备课的着眼点。教师要精心设计“导”的程序。它包括激发学生自学的积极性,指导学生看书、思维、  相似文献   

12.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我在突破作文教学的重难点方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用“导”来培养学生写作情趣,将学生“导”入作文环境中,使学生得到了应有的写作锻炼。一、导“阅读”阅读教学中以读促写、以读悟写、读写结合,能促使学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改革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纷纷倡导和实践“将课堂还给学生”,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为“教师导,学生讲”的新型教学模式。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解决现行语文教学枯燥乏味的问题,具体落实好12个字:浓化情趣,激发兴趣,享受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必须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钻研。要达到这种境界,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做文章。一是变授为导,开启思路。  相似文献   

15.
我校进行的“以培养学生‘四会’为目标的导学导行教育”的含义是:通过各种教育途径的导学导行活动,使学生逐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一、深化学科教学改革,全面系统地导学导行按照“四会二导”教育的要求改革学科教育,着重点是在善导上下功夫,要善于激发学行志趣,培养学行习惯,教给学行方法,发展学行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行主体的能动作用,引导学生全面实现“四会”目标。1.激发学行志趣(1)创设乐学情境,引发学行兴趣对小学儿童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创设丰富有趣的学行情境,是引发学生学行兴趣的重要…  相似文献   

16.
一、激发情趣,产生写作欲望─—我要写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驱力。”叶圣陶先生说:“写作文就为的是写出自己想说的话。”这里的“动机”、“内驱力”,就是“想说”,就是一种“表达的欲望”,有了内部动力的驱使,学生对表达才能变得饶有兴趣,才能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这便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把激发学生情趣放在首位,使作文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习作成为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发展的锻炼机会。 二、积累素材,厚积薄发─—写什么 通过激发写作情趣,学生有了强烈的写作欲望,但提…  相似文献   

17.
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师是关键。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切实提高自身素质,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养成终身学习数学的习惯与兴趣。1激发情趣抓住课堂强调一个“导”字如何使学生每节课学得轻松,而且效果好,这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矢志不渝追求的理想。但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切实了解学生已掌握了哪些有关的知识。教师应当站在学生的“最近生长点”去展开教学,如果起点太低,学生听课会觉得索然无味,而起点太高,则学生很难接受。所以备课也是“备学生”,不仅要备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还要备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要求…  相似文献   

18.
优化教学方法重在“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贵在启导。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教师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才能把提高学生素质落到实处。一、诱导:变“苦学”为“乐学”诱导,就是诱导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变探究新知的认知活动为学生的心理需  相似文献   

19.
陈华 《学子》2014,(11):41-41
《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小学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品质,进而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把课堂归还给学生,增强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传统教育不同,教学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使学生在情趣教学里感受语文,爱上学习语文,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一、利用情趣导课。激发学生思维小学语文教学要有高效的导入,让学生最快地融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每节课的内容设定有效导入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一、评语“巧”。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 作文评语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教师艺术地运用评语,不仅会吸引学生情趣,激励学生热情,增进师生感情,而且会强化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