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命案必破"践行以来,许多人对推行的前景和结果充满了担忧,阐述了其可能引发的问题.要利用好"命案必破"这把"双刃剑",充分发掘"命案必破"带来的最大"效益",防止出现"命案必破"可能引发的问题,必须坚持"防破结合"、"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依法办案"、"合理评价"、"两手都硬"等六大原则,六个原则必须同时坚持、缺一不可,缺失任何一个原则,践行"命案必破"就会出问题,就会贱踏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就会失去"命案必破"推行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既要以立为主,倡导正面的东西,又要勇于批判,破除负面的东西,同违背爱国主义的言行作坚决斗争,正确处理好建设性与批判性、"立"与"破"的关系,以"立"带"破",以"破"促"立"。着力破历史虚无主义,立历史唯物主义;破西方舆论诋毁,立中国国家形象;破崇洋媚外现象,立深厚爱国情怀;破精致利己主义,立使命担当精神,在批判性中增强建设性,在破除错误观点的过程中确立爱国主义的正确观念,厚植时代新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3.
伟大的列宁顺应时代发展变化,不断在"破除"错误思潮中逐步"树立"正确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破"民粹主义者的唯心史观,"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破"检验马克思主义者的错误标准,"立"正确标准;"破"爱德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立"在坚持中发展和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破"俄国民粹派和"合法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立"无产阶级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思想;"破"党在思想组织上的分散状态,"立"党是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破"卡尔·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立"科学的帝国主义论;"破"对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教条式理解,"立"一国胜利论;"破"卡尔·考茨基俄国革命"早产论","立"十月革命是历史发展必然性和选择性的有机统一论。  相似文献   

4.
动结式"V破"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常见的结构.作为动结式第二成分的"破",既可以表示"完整的东西受到破损"这一具体结果,又可以表示"真相显露"及"突破、破除"这样的抽象义,这一实一虚的语义对与"破"搭配的动词以及"V破"后的宾语都有一定的选择和要求,这是概念整合的效应.文章首先描写和分析了"V破1"、"V破2"两者在句法语义方面的不同表现,然后从历时角度考察了"V破"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最后揭示了这一结构产生、演变的动因,并从认知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5.
欧哲史上怀疑哲学经历了一个由"破"到"立"的过程.早期怀疑哲学是从解读矛盾,破除陈规开始的.近代怀疑哲学由"破"入"立",开始了由认识论向方法论的转变。怀疑哲学的"破"与"立"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实践是"破"与"立"的支点."破","立","行"的结合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6.
<正>把一些学生看成"破罐子"是众多基层职校教师无奈心理的体现,成因大致有:教师面对学生的"破摔"行为缺少良策,执着于此的结果多是教师个人尊严的丧失;偏误的学生观让一些教师面对"破摔"漠不关心,使"破摔"的心理影响严重弥散;部分职业学校重管理、轻教育,管教责任多压在班主任和普通教师身上,无法形成预防"破摔"的动力和合力。要避免学生"破摔",首先要从社会到学校形成一种不让学生"破摔"的氛围。这种氛围既要有舆论的引导,也要有实际的举措,让学生  相似文献   

7.
针对如何合理地使用译林版英语新教材,可以从一些"破"与"立"的角度来思考,即"破"你教我学的传统模式,"立"促进思维发展的自主学习;"破"囿于形式的语法学习,"立"关注功能意义的有效运用;"破"目标不明的教学设计,"立"凸显板块功能的课时定位;"破"思维低下的教学活动,"立"提升综合能力的高效活动。这种思考旨在引导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行为,以达到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破"课即导课。由于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因此如何通过导课既诱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动机,又快速切入主题、提高教学实效,还能让导课变得超凡脱俗、轻松自如,就成为很多小学科学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经过长期的实践,本文提出了"破"课既要从显性方面入手,锻造"破"课之"刀",更要从隐性方面探索"破"课之"道"。通过反复的实践与研究,本文提炼了五种比较典型且具有学科实践特色的"破"课方法。  相似文献   

9.
教育科研是依据教育科学理论,研究教育现象,通过研究来发现问题、探索规律、指导自己的行动。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转变过程中就需要"破"与"立",即否定旧模式,确立新模式。但是"破"并不是全面彻底的否定,而是要去粗取精,批判地吸收,"立"也是如此,并不是要求什么都是新的。所以,教育科研工作在"破"与"立"上一定要把握好原则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要"破"在点子上 一是"破"难点。难点的攻破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难点就成为影响教学的最大障碍。但是,就难点来讲,由于师资、地域或者学生…  相似文献   

10.
《北迁季节》被视为当代阿拉伯文学作品的"一朵奇葩",萨利赫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充满时空变幻的迁徙之图,文中的人物身份也呈现了有"破"有"立"的动态特点。该篇试图分析小说中人物所体现的三种类型的身份寻求:抵制性的"立",模仿性的由"破"到"立",以及策略性的由"立"到"破"。文化身份不是固定封闭的,而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正是"破"和"立"之间的互动式协商才为夹缝中的人物创造了"间质空间"的身份意义。  相似文献   

11.
"V破"动结式是现代汉语中一个比较典型的动结式,但其研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现有成果主要散见于图式性动结式的研究之中,注重探讨"破"的句法地位、语义指向以及"V破"的论元结构和配价问题,缺乏对其作为构式的形式和语义特征的考察。本文结合构式语法有关理论,分析"V破"动结式的句法语义特征,据此建立其构式层级图,以管窥现代汉语动结式的构式属性及其构式层级关系。  相似文献   

12.
王红  陈陟 《教育与经济》2021,37(6):38-43,61
本文基于"内卷化"的基本要义和关键特征,分析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内卷化"现象以及"双减"政策所能起到"破卷"作用的内在逻辑和路径.文章指出义务教育发生内卷化的三个关键原因:教育的窄化与隔离、教育资源的过度叠加、效用假象的误导.内卷下的教育呈现出"华丽而苍白""复杂而单调"的教育样态,表面繁华的背后是内涵的缺失,其实质是对教育改革的柔性抵抗,其危害是教育内涵发展的停滞."双减"政策发挥效能首先就要"破卷",遵循破卷逻辑,发挥"破卷"功能,令教育回归健康而有内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教师作为变革主体在教学变革中的"破"与"立"对当前教育变革的成败具有直接影响。具体而言,这些"破"与"立"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变革心态、对教学价值观的认识、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变革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唐朝伟大的诗人杜甫曾经在一首诗里写过这样两句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古至今,许多的文人学者对这两句诗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尤其是其中的"破"字。有人认为破字强调的是读书要读懂,有人以为  相似文献   

15.
在一间茅屋的角落里,静静地躺着一把破笤帚.它的主人是一位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老人.老人无儿无女,孤零零地独自生活. "要是我能为这慈祥孤单的老人再做点事多好呀!"破笤帚常常这样想,这个念头越来越强烈.一天夜里,破笤帚梦见了一位仙人,仙人用手中的法器指着它说:"给你魔法,你可以帮助老人完成三个愿望."醒来后,破笤帚觉得自己身上好像有股神奇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那天,我疾步走进教室,将一大摞试卷往讲台上一放,大声地对同学们说:"孩子们坐好了,今天考试。"话音刚落,一个声音刺入耳朵":我的妈呀,考试呀!老师,我要撒尿!""快去,快去!"调皮鬼文灿箭一样冲出教室,直奔厕所。不到两分钟,就听见有人在唱":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伞儿破……"只见她从厕所里背了一把烂扫帚,一边唱还一边玩起了动作。教室里一阵哄堂大笑。我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晚年的《庄子》研究大体上走的是章太炎《齐物论释》以佛解庄的路子,通过破我执、解释"真我"实相,阐明了他"契合真我而不离现境"的内圣外王之道。这是梁启超为人的痛苦灵魂构筑的安静的栖息之所,以解决"一战"后的西方乃至人类的"精神饥荒"问题。他还通过破"理智万能"来纠正胡适解《庄子》所表现的知识主义倾向,并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科学主义思潮泼冷水,以防止中国重蹈西方物质主义之覆辙;他又通过破我慢、破是非见,表达了提倡世界主义和反对"社会主义"的思想主张。由此可见,梁启超解《庄子》是为了借以发挥自己的思想观点,探求本义并非其兴趣所在。  相似文献   

18.
正《爱之链》是苏教版六上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爱的赞歌,阅读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人间的友爱互助值得称颂——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伸出热情的手。1.在一条乡间公路上,乔依开着那辆破汽车慢慢地颠簸着往前走。(从"颠簸"一词可以看出,不仅汽车是"破"的,连公路也是"破"的,与人物心情暗合。)已是黄昏了,伴随着寒风,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地国际化"虽然作为一个新术语备受关注,却并非一个全新的概念,而是跨境流动"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本义的强调与回归.但它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的新阶段,不容忽视.中国要想通过"在地国际化"加速国际化人才培养,有必要从三个方面破旧立新:价值取向方面,破畸重流动性指标之"旧",立普惠性国际化之"新";责任归属方面,破特定部门负责之"旧",立全员参与之"新";实现路径方面,破碎片化国际课程之"旧",立体系化国际课程之"新".  相似文献   

20.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献疑》一文,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出了与传统解读大相径庭的评价,其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出批评的各方面,几近涵盖了学界从反面视角批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立足的全部角度。首先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文学批评论"的相关理论,对《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献疑》一文中诸多理据提出质疑,而后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文本出发,立足于文本的外部形式和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角度,力图多层次、多角度地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