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音乐是音乐创作者抒发自己情感的一种表现手段,不同的音乐所抒发创作者的情感是不同的。但是往往这些所要抒发的情感却并不能被欣赏者完全领会,从而无法体会到一段音乐的灵魂所在,这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因此,为了尽可能地让欣赏者了解音乐所要抒发的情感,就必须对欣赏者的音乐欣赏的音乐抒情与想象能力进行相应的锻炼。  相似文献   

2.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的一切都来源于音乐的启发。”音乐能使人感染、产生联想、引起共鸣,让欣赏者为音乐旋律的美所陶醉,与之同欢乐,共哀伤。这充分体现了音乐对学生的影响,显示了音乐欣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当我们在欣赏音乐时,音乐信息发出(客体)与接受(主体)之间存在着不等式,在音响感受上存在明显的主观评价不相同的现象,具有主体性的特点,形成了欣赏者在审美感受上鲜明的个性差异。正如一句著名的谚语:“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尤其是音乐欣赏教学中,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坛式”教学格局,突出“学生角  相似文献   

4.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面对同一个音乐作品,不同的审美主体对作品的美有不同的感受。同是一首乐曲,有的欣赏者会觉得它很美,有的欣赏者会认为很一般,而有的欣赏者则认为作品根本就不美。那么,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们是如何理解并处理和解决这一问题的呢?据了解,目前许多中小学音乐教师解决此类问题所持的指导思想和解决办法往往是:“各爱所爱,各美所美。”  相似文献   

5.
音乐主要是表现人们情感的时间性表演艺术,它大多要从感受中得来,从“悟”中得来,单纯用言语的形容和陈述是难以说得透彻的。音乐既是表现感情的艺术.欣赏者也必然会用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生活知识和感情去感知所听到的音乐音响。  相似文献   

6.
在音乐欣赏中,审美体验在整个音乐审美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审美情感是人对音乐美的体验和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与愿望而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情感是音乐作品表现的主要内容,而想象是在此基础上不受音乐对象的严格限制,自由驰骋的感情共鸣.欣赏者在审美体验中移情于对象,又在联想和想象中将感情体验更加深化,所以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情感和想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音乐欣赏即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的活动。就“音乐欣赏”而言,这个命题应当具有两个主要的关系项,即音乐成品和欣赏者。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美学史上,首先对移情现象进行过具体深入研究而形成“移情说”的,是德国的立普斯.“移情说”是心理学的美学派别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曾经风靡欧美.当时有人甚至把它比作生物学中的进化论,把立普斯比作达尔文.这当然是言过其实了.但是以往我国研讨“移情说”,偏于美论的角度,却走上另一极端.从美论的角度看,“移情说”否认美的客观性,混淆了物与心、对象与主体的原则界限,颠倒了  相似文献   

9.
音乐是一种表现和激发情感的艺术,可以说,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所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那么,怎样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唤醒学生的音乐感觉呢?  相似文献   

10.
音乐实践包括创作、表演、欣赏三大环节。在音乐创作中,创作者主动寻求和创造符合自己审美意愿的音乐,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从乐谱变为生动的音响,必须通过演唱、演奏者的表演活动。在音乐表演活动中融汇了表演者的心血和对音乐的再创造,即音乐的“二度创造”。因此音乐表演也是充满创造性的艺术活动。音乐欣赏是欣赏者(主体)与被欣赏的音乐作品(客体)相互交融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欣赏者不断将自身的情感和想象等投入到音乐作品中,把音乐作品这个外在的审美客体,变为欣赏者主体的审美感受。因此,音乐欣赏的审美体验活动也是一个…  相似文献   

11.
高校《中国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56个民族在古往今来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的音乐财富。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民族音乐受到了来自港台及西方等国家流行音乐的挑战。为了更好地继承传统音乐,弘扬民族文化,高校音乐专业的民族音乐课应该顺应时代,在教学内容和手段上做一定的调整,尤其应加强本地民间音乐的讲授及新音乐的介绍,让中国民族音乐随着时间的推移,源远流长,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2.
电脑音乐是音乐艺术与声音处理技术的一次革命。它改变了传统的音乐创作方式,使更多的音乐作品得以最终实现,满足了社会发展对商业音乐的需求。电脑音乐也对传统的音乐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引发音乐教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以音乐艺术为手段,音乐教学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这是由音乐课程的本质决定的。本文从高校开展传统音乐课程的意义以及一些教学教法的可行性研究等方面阐述高校的音乐教育。以音乐审美为导向,突出美育性能,尊重多元文化,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人人参与是高校音乐课程设置必须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出于宣扬教义、体现宗教伟岸精神的现实需要,佛教、道教音乐大量吸收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优秀成分,而中国传统音乐也不断地汲取宗教音乐中的因素以充实自己。佛、道等宗教与中国传统音乐之间的关系,显示出了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和借鉴,体现出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5.
从音乐不容易为人听懂、音乐是否需要被人听懂、听懂音乐的方式三个方面,分析了音乐欣赏教学中音乐"听懂"的误区.从感情的重要方式需要我们听懂探寻听懂音乐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李白和王维的乐府歌诗音乐一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共性特征,如题材相似、音乐种类丰富、音乐基本形态大致相同等等。但在不同的人生经历、气质性格及宗教思想的影响下,李王二人的歌诗音乐呈现出了不同的音乐形态及审美特征,如李白的乐府歌诗音乐以北乐为主,音域宽广跌宕,节奏、旋法形态多变,具有飘逸洒脱、热情豪爽、意蕴醇厚的整体审美特征,而王维的大部分歌诗的音调结构与旋法复合了北方与南方的音乐特点,并有机融合成一种新的旋律风格,形成了气疏韵长、清雅简淡、意境深远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精神生活的提高,对音乐的研究也随之加深,音乐心理学的研究也达到一个新的境界。然而,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并非是单一的、独立的,而是和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音乐历史学、音乐社会学等研究相互联系共同促进的。本文将从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音乐历史学、音乐社会学这几个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应概括为“至乐自然”。“至乐自然”是《庄子》评判音乐美的标准。美好的音乐有籁乐、至乐、天乐;不好的音乐有失性之乐、屈礼之乐、不适之乐。“至乐自然”反映了《庄子》对音乐本源的认识,音乐是“道、心、物”三位一体的产物。“至乐自然”规定了音乐“和”的功能。“至乐自然”肯定“有声”、“人为”之乐。“至乐自然”揭示了音乐审美的心理活动历程。庄子是道家音乐的伟大旗手。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大众音乐文化的蓬勃兴起,音乐教育在大众音乐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大众音乐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也不能脱离大众音乐文化的发展轨迹而躲进自我欣赏的"象牙塔",两者相互融汇,互相促进。音乐教育在大众音乐文化发展进程中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传授知识、培训技能、正确引领、提升水平等职责与任务,这对我们正确认识大众音乐文化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以及如何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整合各类音乐资源,调整教学结构,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大众积极健康的音乐欣赏心理等,都有一定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声乐作品与声乐演唱之间的深层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音乐教学中,声乐作品与声乐演唱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通常情况下,声乐作品数量的不断增长伴随的是声乐演唱水平的不断发展,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在彼此的发展道路上相互影响共同进步。当前,这两个方面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