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本身就是一部交响乐。在中国,中国交响乐团(前中央乐团)的改革奏响了中国文艺领域改革的前奏曲。这次改革决非一般文艺团体的改革,它实际上是在国内经济领域改革的影响之中,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努力而奏出的交响曲,所以我把我拍摄的纪录片定名为《交响》。我喜欢交响乐,因为它集深厚与优美于一身,但是在拍摄《交响》之前我只是个业余爱好者,交响乐团对我来说更是个谜。当我们摄制组一起讨论这个题材时,感到的压力不仅仅来自对交响乐本身的陌生,而且这种改革从未有过,如果有什么闪失,我们的纪录片也将终无结果。当然,改革成功…  相似文献   

2.
纪录片栏目化生存的困惑与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纪录片的话题很多 ,本体性的学术命题自有人去纠缠 ,涉及纪录片的生存与发展的言论也不少见。但关于纪录片的栏目化生存问题似乎探讨的不多。我也一直觉得谈论纪录片的栏目化生存是一个学术上的虚假命题 ,这就像讨论四大菜系的容器变迁一样有些无聊。可偏偏对中国来说 ,这又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许多学术命题是有中国特色的。一电视纪录片在中国的产生最初是一种“野草”状态 ,借用一句财政术语就是大都属于“计划外”开支。即便是计划内 ,也一般作为特别节目予以立项。中央电视台从《望长城》到《大三峡》 ,一直到后来孙增田、陈晓卿等人…  相似文献   

3.
2016年12月15日,纪录片《我只认识你》在2016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获得了"年度最佳纪录片"最佳纪录长片"以及"最佳国际传播中国纪录片"三项大奖.感谢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对这部纪录片的肯定.评委会主席、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刘效礼将军说:"全世界的男女老少都应认真地看一看《我只认识你》,以应对人类老龄化的到来."曾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知名导演、制片、编剧柯文思说:"本片抛出了一个已成为全球问题的话题.当我们从越来越长寿的生命中受益时,也必须面对一个严峻的事实,我们的精神状况跟不上身体状况.这种令人心碎的情感旅程进入一种需要密切观察的状态时,教会我们所有的人,要相信坚持和爱的力量,相信夫妻关系可以经得住最艰难的考验."当然更应该感谢的是这部纪录片的两位主人公——我的叔公树锋和叔婆味芳,是他们的爱触动我们想做这部纪录片,是他们的爱成就了这部纪录片,也是他们的爱让更多的人拥有和传播爱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戴元初 《视听界》2011,(5):115-115
近些日子,纪录片大师雅克·贝汉执导的《海洋》在各地上映,看了的朋友大都说好,有赞叹自然之神奇者,有感慨人类之残暴者,也有沉醉于电影音乐者,当然也有批评其没有主线,近乎央视《动物世界》节目者。然而,不管是赞赏还是批评,一部纪录片引起了这么多人关注,并不多见,相信有很多中国纪录片拍摄者对此会很艳羡。  相似文献   

5.
万小菡 《视听界》2012,(3):63-66
长期以来中国纪录片的低迷状态,使得有人认为纪录片只能是面向小众的阳春白雪似的作品,纪录片不可能拍得比故事片更好看、更受观众欢迎。但事实并非如此。法国纪录片《现代生活》、《我与拾荒者》和《多古拉之歌》,上映时不但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收入,  相似文献   

6.
近日,浙江卫视热播的《中国梦想秀》、《中国好声音》等娱乐节目在收视率和收视份额上都有大幅提升,在完成了这个阶段性任务后,为进一步寻找能够形成自己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浙江卫视将重点打造《人文深呼吸》、《艺术:北纬30度》、《南宋》等人文节目。本文将从电视纪录片栏目化的历史轨迹入手,分析浙江卫视纪录片栏目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此展望国产纪录片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7.
何启治 《传媒》2003,(5):49-50
作为科学技术主宰者的知识分子,其力量从哪里来?最近,看过张曼菱编导、制作的10集历史文献纪录片《西南联大启示录》之后,我仿佛已经找到了答案,也同时找回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自尊、自信和自豪感。 《西南联大启示录》把我们的目光引回到60多年前的国弱民穷、艰难屈辱的岁月中去。 那当然是个很特殊的年代。侵华日寇的铁蹄由东北踏上了华北、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部针对中国最具野心的大型工程项目的纪录片。但无论是解说词还是镜头运用都客观而中立。它努力打破"宣传伟大经济建设"的框架,尽可能客观地记录中国的进程"我们一定不能做成宣传片,这个路我们当时就把它堵死了,"回忆起制作纪录片《超级工程》的初衷,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想了想,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道。去年4月,《超级工程》正式立项。历时一年多的拍摄和剪辑,这部针对中国各类超级工程的纪录片最近出炉。拍摄对象包括  相似文献   

9.
英文中的information含义很广。我们这个行当所说的information与蜜蜂所传递的information有很大的差异,是与图书文献工作密切相关的。我个人是比较认可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的,当然也就认可《图书情报工作》这个刊名。  相似文献   

10.
宋陟刚 《新闻知识》2006,(11):64-65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者们第一次喊出了“打倒‘解说词加画面’,走出纪录片创作误区”的口号。因为“以词为主,音乐铺底”的制片方式再也不能真实地反映我们这个时代,再也不能真实地表现人们的现实生活了。于是,“以画面语言为主体,代之以同期声”的一大批纪录片问世了,《望长城》《中华之门》《毛泽东》等也因此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应该说,时至今日,对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纪录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诗学之辨依然有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在这里,为了便于说清这个问题,我们试图借鉴艾伯拉姆斯“艺术四要素理论”的分析模式…  相似文献   

11.
传媒微语录     
《新闻实践》2012,(7):80-80
本人比较嘴馋,我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拍摄《舌尖上的中国》。中国几千年来是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对饮食文化的了解有多少,中国美食的精髓在哪里,中国美食当中的智慧如何体现?带着如此多的疑问,在《舌尖上的中国》中会找到理想的答案。这个片子不完全是美食纪录片,是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2004年中国纪录片创作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动向。继引进法国纪录片《与鸟同飞》在影院上映后,田壮壮的《茶马古道》也在影院上映, 这是中国电影院线第一次纪录片的商业性运作试探。2004年,上海东方电视台推出《东方全纪录》栏目,称这是一档深度纪录中国地理和人文风貌的大型系列纪录片,有的媒体称此举标志着2004是“中国纪录片狂欢之年”。《东方全纪录》系列纪录片由  相似文献   

13.
每一部优秀的纪录片都会有打动我们的地方,透过《迁徙的鸟》中与鸟齐飞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透过《海豚湾》中那一抹殷红的海水你看到了什么?透过《舌尖上的中国》天南地北的美食你看到了什么?透过《海路十八里》中那条潮起潮落的滩路你看到了什么?其实无论是哪部纪录片,只要它打动了我们,透过画面我们能看到的皆是真诚,是事件的真诚、纪录的真诚、纪录精神的真诚。一、真诚无关金钱,是使命的必然选择法国导演雅克·贝汉为了拍摄纪录片《迁徙的鸟》,  相似文献   

14.
凤凰卫视栏目化的纪录片有三档:《凤凰大视野》、《我的中国心》,《皇牌大放送》.《凤凰大视野》2004年开播,迄今已有7年时问,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播出风格与播出方式.节目通常选取一个题材,制作五期或十期节目,在星期一至五每天晚上连续播出.《我的中国心》为人物类纪录片,每一期选取一个逝去的人物,于周六播出;而《皇牌大放送》节目时长达85分钟,于星期日播出.可以说每天都能在凤凰卫视看到纪录片.  相似文献   

15.
"纪录片的责任与影响力"这个话题,是比较难讲的一个话题。但是我想也该是到讲这个话题的时候了。~①这是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纪录片研究大师何苏六先生说过的一句话。的确,中国的纪录片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时代,一直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每个阶段都有属于自己不一样的特征。近些年来,纪录片栏目化的特点显露无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纪录片栏目的问题着手来解决纪录片栏目未来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刘存宽 《视听界》2012,(4):58-60
纪录片以其纪实属性所固有的穿透力、震撼力,受到观众的欢迎,像《大国崛起》、《故宫》、《敦煌》、《天启》、《大秦岭》、《我决定爱你》、《生命》、《美丽中国》等。《舌尖上的中国》更是让无数人守在电视机前享受“夜宴”,引发全民纪录片热潮。考察优秀纪录片可见,叙事技巧的创新为纪录片赢得受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看了上海电视台国际部采制的《德兴坊》、《十五岁的初中生》等8部纪录片,很振奋。总的感觉是,它们展示了中国纪录片乃至电视文化、大众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这里我只想从题材的选择和风格的选择两个方面谈谈这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题材选择的广泛性和重点追求。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生活极为丰富多彩。由于改革开放的步伐并不一致,各地生活有着明显的差异。以改革开放作为视角,  相似文献   

18.
无疑,直到《望长城》,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才真正自觉地走进了一个新的天地。而在此之前,即使中国电视纪录片曾不止一次引起过观众的注意,但观众的这种“注意”中,总是缺乏真正为艺术才具有的情不自禁的激动和迫不急待的投入!现在,观众在《望长城》中感受到了。《望长城》对理论界的冲击力,则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然的历史契机,一个能使我们对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现状重新进行全面审视的支点.这个支点拥有前所未有的高度,它能使我们发现中国  相似文献   

19.
赵青 《传媒》2017,(6):22-24
2016年12月15日,纪录片《我只认识你》在2016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获得了“年度最佳纪录片”“最佳纪录长片”以及“最佳国际传播中国纪录片”三项大奖。感谢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对这部纪录片的肯定。评委会主席、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刘效礼将军说:“全世界的男女老少都应认真地看一看《我只认识你》,以应对人类老龄化的到来。”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10月17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三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颁奖典礼启动仪式、纪录片蓝皮书《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3)》发布会暨第七届中国纪录片论坛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与会嘉宾围绕"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新征程"这个核心主题,就营运的集约化、产业的多元布局以及政策与制度展开了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