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学文 《教学月刊》2002,(11):34-36
近来,不少老师来电或来信询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与《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有什么不同?它们是不是同一内容的第一册和第二册或上册和下册?这个问题有必要加以研究。下面谈谈我学习两个课程标准后的体会。  相似文献   

2.
中美历史课程标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简述中美历史课程标准概况的基础上,对中美历史课程标准在体系结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四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并得出对我国<历史课程标准>研制和历史教育发展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简述中美历史课程标准概况的基础上,对中美历史课程标准在体系结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四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并得出对我国<历史课程标准>研制和历史教育发展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1986年我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为了实施义务教育法,我国进行了第一轮课程教材改革。这次改革打破了长期以来全国实施统一教学计划、使用统一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局面,从全国统一课程(教学计划)转变为国家教委、上海市、浙江省三套课程并存。其中,初中阶段国家教委历史、地理分科设课,上海市、浙江省开设综合社会科课程,不再设置历史、地理课。  相似文献   

5.
历史与社会“技能”是历史与社会课程三维目标之一的知识与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技能具有明显的学科特征,表现为综合性、阶段性、长期性、不确定性、开放性。在教学中可以采取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善于发现难点、突破难点、拓展历史与社会技能的形成途径等方式来培养学生技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比《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学大纲》的异同 ,确认课程标准的创新精神 ,进而说明与时俱进是历史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8.
本对比《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学大纲》的异同,确认课程标准的创新精神,进而说明与时俱进是历史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记者:韩教授,您好!《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经正式颁布,在进行修订解读的时候,您特别提到要突出综合课程的独特价值。请问,历史与社会有哪些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对中国&lt;品德与社会&gt;和美国俄亥俄&lt;社会研究&gt;课程标准从结构、整体设计、目标陈述、内容组织、编排方式、价值取向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在对两者异同的揭示中总结我国&lt;品德与社会&gt;课程标准设计的特点,反思其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综合探究课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一个亮点。综合探究课强调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社会性,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讲,如何上好综合探究课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这是一个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14.
课堂教学延伸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历史与社会》的课堂延伸应该走出追求形式、猎奇求异、没有关联的延伸等误区:做到与乡土资源交融、与社会生活交融、与第二课堂交融,使课堂教学延伸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总目标明确指出:“在掌握必要的人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第8条具体规定:“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历史与社会的综合探究课正是依据此目标进行编写的。在七、八年级的教材中,每个单元后面都有一个综合探究活动,两个年级的综合探究活动共有16个之多。而九年级的探究就更多,每一课都配1-2个专题探究。那么“综合探究课”到底应如何上?综合探究课教学要注意些什么?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初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17.
18.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部《课程标准》颁布和据此编写的实验教材陆续在各实验区进行实验,对它们的优劣得失的讨论也多了起来。但是,尽管综合课程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对它的讨论却寥若晨星,这也许是因为人们还没有实践经验的总结。由于7—9年级的《历史与社会》与《历史》课程一样,也承载着进行历史教育的任务,它们二者又同样应该作为高中阶段历史教育的知识和能力支撑①,因此对它加以讨论是极其必要的。早在20世纪初,课程整合的理念就因美国教育家的倡导和推动而形成了社会科②,1916年被引入美国的中学课程。社会科提倡学科之间的整合,让学科与…  相似文献   

19.
20.
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探讨《历史与社会》课程三维目标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对该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