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关于美的艺术研究中,艺术是这样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感官所表达的形象来有意识的传达自己体验过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被这些情感所感染,同时又体验到这些情感。“艺术作品超越了个人生活领域而以艺术家的心灵向全人类的心灵说话”,由此可见,艺术是人类情感经验传递的纽带。是个人情感经验转变为群体情感体验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2.
“情感”作为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有着其固有的含义:“从广义而言,它与情绪一样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从狭义而言,它又不同于情绪,是和人的社会性需求相联系的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情感作为一种心理品质,它是人类所特有的,与人类的其他心理品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和人的社会化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研究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情感,当然离不开对学生个性特点的分析和教育活动的分析。一、初中学生情感特点分析1.一般初中学生情感的特点初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化程度的加深,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数学活动不仅是“数学认知活动”,还是在情感参与下进行的活动。数学活动有别于其他实践活动的特点决定了一种特殊的人类情感,必定伴随数学活动而出现,这就是“数学情感”。具体地说,数学情感是指在人类数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心理体验,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是作家生命体验的凝结。这一体验具有情感诗意化、意理深刻化、感受个性化的特持。文学教育是一种“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行为,是一种叩问价值的精神活动。只有把学生置于文学的价值世界中,让其领受诗意情感,提升生命价值,感悟自由精神,才是文学教育的美学蕴涵。  相似文献   

5.
音乐教学与情感陶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即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感受,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人的认识过程总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反映或体验,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音乐是情感的载体,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黑格尔指出:“音乐所引起的只是一种朦胧的感情共鸣,听众情感很容易越出这种内容意蕴中朦胧的内心因素,把我们主体内心情况摆进去,达到物我同一状态。”[1]音乐,绝不是一种简单的音符,而是一种铸造人的灵魂,深蕴着人的精神的文…  相似文献   

6.
在中学阶段,依学习的内容,语文可理解为语言和文学的综合体。其中语言的学习,渗透于文学欣赏中,通过文学欣赏来完成。因此,文学欣赏便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体。而“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也就是说,文学是作者“对物的世界的再现,也是对人的心灵的表现”。既然文学是主观对客观即社会生活带有情感的反映,那么,文学欣赏也就必然地要用情感——类似于作者的情感体验来完成。这一情感体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情感体验阶段、情感体验阶段、后情感体验阶段。下面将这三个阶段作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托尔斯泰说:“艺术是这样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列·托尔斯泰《艺术论》)这段话主要表明:创作是一种体验情感和传达情感的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文学创作的确承担着这样使命,它创造一种外在的标志——艺术形象来表现作家体验过的情感,并传达给别人。从创作主体来说,无情或寡情,必心枯而文塞;从接受一方来说:“繁采寡情、味之必厌”。无情或寡情的文章虽徒有文采但必定无感染力而令人生厌。没有情感的文章,读起来一定干涩乏味,如同嚼蜡;情感不  相似文献   

8.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而产生的一种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一切活动不仅伴随着一种情感体验.而且情感体验反过来对人的活动也有一定的支配作用,若能引起愉快的情感体验,就会发生积极的摹仿和反复进行的趋势。而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就会引起人的行为停滞或改变的趋势。教学是需要情感来支持的。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王尚文先生在《体验:文学教育的必由之路》(《语文学习》2007年第l期)一文中指出,文学应该成为“人之为人的内在需要”,成为“人之为人的外在规范”,成为“自觉的必然的向往和追求”。这种需要和追求是人的行为动作的原动力,这其中“体验”就是必由之路。然而,当前文学教育的弊病在于重“情感”轻“体验”,缺失了多元解读的基础,颠倒了“情感”与“体验”的流程。那么,文学教育中的体验应该具有怎样的特征呢?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起源于西方的符号论美学,是一个用符号学理论来研究问题的美学流派。该学派认为,“人是进行符号活动的动物”;“艺术是种形式的创造,是种特殊形式的创造,即符号化了的人类情感形式的创造”;艺术创造的过程,就是艺术家把生活中观察体验感受到的思想、情感以及美学趣味等,用富有个性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应以真善美为基础的话,那么这“真善美”基础的建立需要作者主体的理性意识,以及理性意识与感性直觉的结合。文学活动的本质是主观客观的溶合,是通过形象思维的方式,用文字、语言来表现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审美创造活动。这种审美创造活动是人与对象世界发生现实关系的活动,是人在其间自觉参与的活动。优秀作品总是要发掘人的感情与灵魂深处的美,它们是人类美好的感情与理想意志的创造性的自由表现。文学的根本价值在于“干预”人们的心灵,即通过对人物世界精神领域的挖掘和展示,与读者产生共鸣和精神悟通,进而激发人们追求和创造理想世界的情感。因此,文学是对于个体的人和整个社会心理的一种调节因素,是使人类自身不断完善与完美起来的一种情感教育的方式,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连结的一条精神纽带。优秀的  相似文献   

12.
新编高中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加大了文学课文的比例(约占课文总数60%),重视初步欣赏文学作品能力的培养。文学欣赏是指欣赏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产生的一种审美意识活动,即欣赏者由对文学形象的具体感受所触发的情感反映、想象、体验、判断等思维活动。从而达到对文学艺术价值的正确评判。本人就诗歌欣赏试谈点体会。一诵读诵读是一切欣赏的基础。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拿到一首诗,首先要反复吟诵,读出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的美学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馆的美学观照 ,从认识角度来看 ,它与人类对图书馆的科学认识融合。美感作为一种最高级的“情商” ,是一种真正自觉了的人的体验 ,它能够完善主体对图书馆的认识 ,优化主体情感 ,从而改善和促进图书馆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4.
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情感是人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有的态度体验,是以客观事物能否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的反映。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综合发展,情感、认知、技能三维目标相辅相成,成"三足鼎立"之态。《英语课程标准》更是把情感目标放在了首  相似文献   

15.
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高尚的思想和积极健康的情感是文学精品必然具备的,解读这种思想情感是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任务,这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态度和体验,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的关系。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以人的整体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教师良好的情感能感化学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从感情上扣住学生的心弦,达到以情动情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阵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体验、课文中人物的情感,三者融合为一体,使学生产生新的情感,通过文字再创造性地…  相似文献   

17.
体验学习     
按照心理学的说法,体验是主体对情绪或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即所谓情绪体验或情感道德体验。英国人在“二战”以后,让人在真实的环境中,例如在波涛汹涌的海上,体验学习海员的生活经验与工作技能,就是一种以心理训练为主的学习方式。其实,与实践和内省相关的活动,不仅与情感或态度学习有关,而且是技能技术学习的重要方法。平时人们所谓的“模仿学习”、“做中学”,以及在游戏中学习等,无一不要通过实践活动,无一不要主体有一个内省体味的过程,所以也应视为一种体验学习。既然技能技巧的学习可以视为一种体验学习,那么动物的学习岂不也是一种体…  相似文献   

18.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对人的心理有着深刻的影响,对智力与能力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积极的增力可以提高人的活动能力;消极的减力则会减弱人的自信心,削弱人的活动能力。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需要丰富的情感作动力,成功的教与学需要依赖一种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思想工作中讲求“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同样,知识的琼浆只有通过教法和情感等载体,才能输入学生的心田。“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而“学其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  相似文献   

19.
音乐是人类心理功能、情感流动的一种表现,音乐表现的诸要素都是情感的反映形式。人类对音乐的感受,是对自身心理功能的一种自我观照,是一种情感体验。人对音乐的直感能力是人脑在进化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心理功能,这也是中国传统“乐教”理论的心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文学艺术作品作为历史精神审美的形象建构,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不管自觉或不自觉,都必然反映着人类特定阶段对人的本质和生存状况的认识。因此,新世纪文学的伦理批评就本质而言,仍是一种关于人的思想和行为价值的美学判断。由此,文学不仅要抒写生活,而且要植于善根,扬善美、惩丑恶,树“人气”正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