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文平 《寻根》2001,(1):53-54
旧中国。由于各种原因流失海外的物珍宝数量浩如烟海。不可胜数。这些珍贵的中国物。现为各国公、私博物馆及私人收藏家所藏。很多是国内读及研究难于接触和见到的。为使这些国宝不致永远埋没异国他乡。陈平先生近年来对流失海外的中国物旁搜远绍、追踪问迹。在祖国物劫难史的研究中取得了显成果。本刊约请陈先生按照国别。就其掌握的资料。简略地介绍一些流失的物珍品。从本期起连续刊载。  相似文献   

2.
作为千年古都的洛阳,其辉煌的古代文化和历史文明给今天的洛阳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总体而言,这些古代艺术作品可以分为彩陶艺术、墓葬艺术和佛教雕塑,这些留存下来的艺术作品不仅成为中国古代美术史中重要的艺术精品,同时也是今天洛阳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挽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功龙 《寻根》2001,(4):100-103
挽歌,就是哀悼死的歌。古代人们在送丧时由执绋挽丧车的人所唱,又称为丧歌。  相似文献   

4.
彭华 《寻根》2003,(6):84-85
名片是现代人重要的交际工具,时髦而又不可或缺。推本溯源,名片并非舶来品,在中国古已有之。名片,古称“名谒”、“名帖”、“名纸”、“名刺”、“门状”、“门刺”、“飞帖”、“手刺”、“子”、“下官刺”、“爵里刺”、“长刺”、“名”、“刺”等。至迟在汉代,名片已经相当流行了。据清代史学家赵翼考证,“古人通名,本用削木书字。汉时谓之谒,汉末谓之刺。汉以后则虽用纸,而仍相沿曰刺”(《陔余丛考》卷三十“名帖”条)。宋高承编纂、明李果校补的《事物纪原》卷二也说:“汉初未有纸,书名于刺,削木竹为之。后代稍用名纸。”根据《史记…  相似文献   

5.
曹智 《华夏文化》2004,(1):54-55
中国是艺术的国度,传统音乐是五千年中华文化与艺术的重要组成。没有音乐的民族不仅缺乏精神享受和心理愉悦,而且是孤独寂寞、了无情趣的。自原始社会起,中国古代的先民们,就用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艺术天赋,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和灿烂辉煌的古典音乐,尽情抒发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表达他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之情,从而使他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饶有情调。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德"的最初始的意义是利他、惠民.以后言德,都是初始意义在不同领域的延伸.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崇尚德治的,孔子关于理想的德治境界的认识,不是文武周公统治时期,而是<礼记·礼运>篇所谓"天下大同"的状况,其实是后人对原始社会无剥削压迫的"公平"状况的理想化描述.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到周初已发展得较为系统,而德治一直是以"以民为本"作为落脚点的.董仲舒在改造先秦儒家理论时,巧妙地将民本论组装入"天人合一"的理论中.此后,民本论一直是历代统治者施政时不敢公开违背的信条.  相似文献   

7.
张事业 《东方文化》2001,(1):99-102
中国古代对足的迷恋,首先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继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存在的。一般来说,这种男性对女性足部的迷恋,是男性对女性身体的追求的一种延伸。在传统社会中,足、特别是女性的足,因为其介于暴露与隐秘之间,最大地满足了男人在道德框架内的暧昧心理,因而成为一个特定的予以关注的对象。长期以来,在我国古代的政治、社会生活中,男性话语处于一种绝对支配的地位。对足的欣赏、赞美甚或病态的把玩、崇拜,都无不打上男性的烙印,具有强烈的性的色彩和性暗示。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关于物质统一性的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这个“精华”不仅为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打下了原始基础,推动着哲学思想的不断发展,而且也推动着探索物质统一性的自然科学特别是交叉科学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对现代宇宙学和反映宇宙观前沿问题的研究起着重要指导作用。因此,在繁荣发展中华文化的新时期,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运用中国古代物质统一性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门神,指护门之神,是我国民间信仰的神祗之一。在我国,门神信仰源远流长,自周代起就有了“祀门”的记载。千百年来,门神威风凛凛地立于千家万户的大门之上,接受着上自帝王,下至百姓的祭祀与崇拜。  相似文献   

10.
黄启昌 《寻根》2004,(5):29-34
“ 民 以 食 为天”。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度里,农业不仅关乎 北京人民的生活,而且关乎政权的兴衰成败,有鉴于此,历代王朝都不得不以农为本,从皇帝到县令无不把劝农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由此而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劝农制度。 一 中国的劝农制度创始于周  相似文献   

11.
李金莲  朱和双 《寻根》2004,(5):89-94
古代的奶妈是专指那些受雇给别人家奶孩子的妇女,以前皇宫中的奶妈又被称作乳母、奶婆、奶口、乳媪或嬷嬷等。人之初,必须依赖母乳才能生存。女性乳房的原始含义是哺乳,但作为哺乳动物的人类,妇女只有在生育之后才会产乳汁。对于旧时宫廷中的奶妈而言,自己生下的婴儿饿得哇哇直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许多皇室和贵族家庭的妇女,在婴儿出生后并不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婴孩,而是雇请奶妈喂养.妇女只有在生育之后才会产生乳汁,要作奶妈就必须依赖当时的生理状况.奶妈现象牵涉到妇女的职业营生、社会流动、对母职角色的认定以及妇女在传统社会中的地位、在受雇的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等方面,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蔡丰明 《寻根》2005,(5):43-49
斗动物游戏是通过引逗或驱使某些动物进行相斗而达到娱乐目的的一种游戏形式。这类游戏的特点,就是参与游戏活动的主体不是人而是动物,而游戏者本人只是作为一个观赏对象参与其中,从动物的斗赛活动中得到某种快乐。由于有了生性特点与人类颇为不同的各种动物的加入,便利游戏活动变得更加引人入胜,情趣盎然。  相似文献   

14.
光阴荏苒,时不我待。两千四百多年前的孔子对着脚下东逝的流水,发出一声深沉的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自此以后,历代诗人便以诗歌表达自己的时间观念。  相似文献   

15.
赵容俊 《寻根》2004,(3):17-21
人类在远古生产活动的实践中所积累的科学知识,是人类科学的根本来源.在人类的初期,巫教与科学交织在一起,愈往前追溯历史,巫教信仰与科学的关系愈密切.巫术必然涉及科学的领域.中国古代的巫术对科学有巨大的影响,尤其在医学、天文学、数学等方面,保留了不少起源于巫术的影子.  相似文献   

16.
王进玉 《寻根》2000,(4):16-22
敦煌石窟浩如烟海的壁画中,描绘了不少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演变以及中西交流方面的历史画面。  相似文献   

17.
诗酒联袂,寄意遣怀,既是学史上的千秋佳话,更是酒化窥测的不变传统。这个传统,是从陶渊明“寄酒为迹”开始的,对后世追求人性自由的人们的心灵感受以及他们的社会生活与吟酒诗作产生过极为深远的潜在影响。本撷采李白、杜甫、苏轼、陆游、李贽等唐宋明清诗作赏析,足见此风习一脉传扬。“诗寄情、酒遣愁”,浪漫酒兴催生学艺术佳作的情结或可于兹稍得诠释。  相似文献   

18.
王梅格 《寻根》2012,(1):65-70
中国古代的刺绣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唐代刘存《事始》说锦绣是西施所创造,其实不然。《尚书·益稷》一篇中说“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稀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意思是在衣服上绣出各种颜色的花样,这说明在舜和禹的时代就已经有刺绣的工艺了。  相似文献   

19.
王刚 《华夏文化》2000,(3):25-26
佛教自传人中国以来,对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随着其传播与发展,它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在古代,作为外来宗教,佛教并不是唯一的,如景教(基督教中的一支教派)、伊斯兰教、拜火教等等,  相似文献   

20.
陆忠发 《寻根》2001,(1):89-91
尸,甲骨文作 ,像一手垂放在膝盖上而坐的人形。古代祭祀祖先,有时要用尸。尸指的是代替被祭者接受祭祀的活人,往往由死者的臣下或小辈充当。《春秋公羊传·宣公八年》:“祭之明日也。”何体注:“祭必有尸者,节神也。礼,天子以卿为尸,诸侯以大夫为尸,卿大夫以下以孙为尸。”尸之所以被叫做尸,当是因为在受祭时,他采取的是 式的坐姿。 为什么拿一个活人过来就可以代替祖先呢?比如一个孝子祭祀亡父,将自己的儿子往上一放,全家老小都向这个小儿行礼跪拜,甚至该小儿的父亲也得如此。这个小儿到底有了什么,才让众人(包括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