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宠辱不惊”是一个常见成语。从各种词典对“宠辱不惊”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界对“宠辱不惊”的“宠”字还存在着种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把“宠”理解为“宠爱”,如《当代汉语词典》释“宠辱不惊”:“受到宠爱或羞辱都不为所动,形容把荣辱得失置之度外。”持类似观点的还有《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中国成语大辞典》等众多词典。  相似文献   

2.
“青出于蓝”这个成语,目前比较通行的三种辞书解释如下: 1、靛青是从蓼蓝等草中提炼出来的,但颜色却比蓼蓝等更深。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甘肃师大《汉语成语词典》) 2、《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个成语的解释与上述第一种解释基本相同:蓝色是从蓼  相似文献   

3.
对于成语“不可救药”,《辞源》(修订本)、《辞海》、《中华成语大辞典》(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新编成语多用词典》(金盾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五种语文工具书皆把“药”字释为名词“药物、药品”之“药”。愚以为不确。“不可救药”之“药”字应当是动词,表示“疗、治疗、疗治”之义。“不可救药”源出《诗经·大雅·板》:“多将熇熇,不可救药。”原意是说西周厉王多行暴政,就像重病人一样,不能再医治了。而唐朝孔颖达解释这两句话说:“多行惨酷毒害之恶,谁能止其祸?如人病甚,不可救以药。”孔颖达把“不可救药”解释作“不可救以药”,即“没法用药救治”。这种解释在意义上说得过去,但不符  相似文献   

4.
成语“义无反顾”中的“反”应写作“反”还是“返”? 在现在通行的词典中有两种写法: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四角号码新词典》写作“返”;而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词典》、《汉语成语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词语分册》、《汉语小辞典》等都写作“反”。 究竟是“反”还是“返”?  相似文献   

5.
《语文知识》93年6期37页程瑞君先生的《成语词义辨析二则》对许多辞书将“沧海一粟”的“粟”字解释为“小米”有异议。他认为沧海不是桑田,不长谷子,又在某些字典、词典上“粟”字都有“沙”的义项,故“沧海一粟”的“粟”应解释为“沙”。笔者深感此文理由充分,“粟”作“沙”来讲也未尝不可。但是此成语源于苏轼的《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蜉蝣是夏秋之际水中的一种昆虫,  相似文献   

6.
众多的成语词典中都收有“付之一炬”,其中对于“炬”的释义在辞书上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炬”作名词,解释为“火把或是火”,持有此意见的有《汉语成语辞海》、《现代成语巨典》、《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等辞书;另一种则认为“炬”应作动词,解释为“焚烧或是烧毁”,赞成这种意见的有《汉语大字典》、《汉字规范字典》、《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等辞书。  相似文献   

7.
成语“曾经沧海”,《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那么。这个解释是否准确呢?让我们从这个成语的来源说起。  相似文献   

8.
读者来信     
尊敬的编辑同志:您好!我是一名对贵刊情有独钟的高二女生。今日阅至《报刊常见错用成语举隅》(《语文知识》1997年4月号)时,觉得文中对“义无反顾”一词评析欠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无“义无反顾”,只有“义无返顾”,此词中的“返”可解释为“退缩”,“顾”可解释为  相似文献   

9.
陈小宝 《学语文》2006,(3):47-47
“同仇”出自《诗·秦风·无衣》“王于兴师,修我戈茅,与子同仇。”“敌忾”出自《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同仇”“敌忾”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成为成语。然而,各种成语词典对这个成语中的“敌”字的释义却很不清楚,对“同仇敌忾”这个成语的语法关系解释含混,导致整个成语的释义上比较模糊,影响了人们的理解,给教学造成了困难。请看:①《汉语成语规范词典》(张锐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同仇:共同的仇敌;敌忾:对敌人的愤怒。指对共同的敌人抱着相同的仇恨和愤怒。②《新编成语词典》(赵晓红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  相似文献   

10.
王庭宏老师就拙作《经常被误用的成语》提出了异议,王老师认为“空穴来风”“美轮美奂”两词的词义已发生了变化,并援引《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吕叔湘主编)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李行健主编)为证。这两部词典正如王老师所说,对这两个词作了新的解释。在这里笔者首先要说明的是,对这两个词语的不同解释并非完全如王老师说的那样属于“新旧版词典”之间的差异,而是不同词典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皇天后土”是个成语,中学课本和一些辞书均有解释,但大都笼统、空泛,语焉不详,未能指出其中字形习见而含义冷僻的“后”字究竟是何意。例如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只解释说“指天和地”,四川辞书出版社的《古代汉语词典》只说“谓天神地祗”,人教版的课本只说“天地神明”,诸如此类。由于缺乏相关解释,很多师生就想当然地认为:“后”在这个成语中既然与“皇”对举,也表示天地的统治者,那么其含义就应当是指“皇后”“帝后”,即皇帝的配偶。  相似文献   

12.
上古文言中,“莫”主要用作无定指代词。但这种意见,只反映在一些古代汉语语法著作中,而许多大型辞书中,如《辞源》、《辞海》都没有无定指代词“莫”的义项。中华书局影印的《中华大字典》、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词典》中也没有。使用较广的《汉语成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在解释以“莫”字为开头的成语时,统统释“莫”为“不、不能”或“没有”。其实,无定指代词“莫”在文言中  相似文献   

13.
韩娟 《语文知识》2005,(9):26-26
许正元主编《常见错读错写错用字词词典》第37页对“乘人之危”的解释是:“乘:利用,凭借。指利用他人危难之时,进行要挟、打击或陷害。不能写作趁人之危。”我们认为这样的说法是不恰当的。《汉语大词典》和《汉语成语大词典》都收录了“乘人之危”和“趁人之危”。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使用“趁人之危”的例子,如:  相似文献   

14.
有些成语的用法非常特别,那就是常与否定词搭配使用。成语“无时无刻”和“望其项背”的用法就是这样的。有次查阅时,笔者偶然发现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成语多用词典(增订本)》对这两个成语的解释不甚准确,提出来与各位同仁商榷,不妥之处,敬请指出。  相似文献   

15.
汉语里通常所说的“成语”,在英语中叫做“idiom”。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在汉语中,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对“idiom”一词的解释为:a phrase which means something diffent from the meanings of the sopaxat ewords.  相似文献   

16.
《渔夫的故事》(初中第一册)中有“笑逐颜开”这句成语,课本注为:“形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颜”字未加注,查《汉语成语小词典》、《汉语成语词典》等,其意为“脸面、脸色、面容”。  相似文献   

17.
成语,是一种定型化的熟语。“它的特点,一般的界说都具有如下的内容:1.习用的、长期流传的时间因素;2.深刻的、精辟的或十分鲜明形象的内容特征;3.固定的结构形式;4.特殊的理解方法。”正是因为成语的这些特点,才使得人们对其格外青睐,也吸引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的汉语成语词典。八十年代以来,出版的成语词典达几十种之多。这些词典编纂的角度个不相同从读者对象看分以学生为主的普及型词典和以文化人为主的研究型词典从编纂目的看有以获取一组相关词语为目的的分类词典以考证语源为木的的考释词典和源流并重的综合型词典这些词典对普及成语知识提供成语研究素材起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这些词典也有一些不足,本文拟以《中华成语大辞典》《汉语成语考释词典》《中国成语大辞典》《汉语成语大词典》《现代成语巨典》为例谈谈成语释义的谬误。  相似文献   

18.
“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呆得像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然而它的本义并不是这样,与今天人们所理解的意思完全相反。“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出自《庄子》里的一则寓言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位纪先生替齐王养鸡,这些鸡不是普通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四册附录《容易用错的成语一览表》中说成语“故伎重演”的“伎”常被误作“技”。其实,“故伎重演”和“故技重演”都是正确的。《现代汉语词典》:“[故技]老花招;老手法:-重演。也作故伎。”《汉语大词典》释“故技重演”为:“谓再度玩弄老花招。技,也作  相似文献   

20.
成语“唾手可得”和“垂手可得”意义基本相同,都表容易得到,这没有争议。但对于其中“唾手”和“垂手”的释义却存在分歧。词典对“唾手可得”的解释大致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只说明“唾手”的字面义“往手上吐唾沫”。如1996年修订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唾手可得]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唾手,往手上吐唾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