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值迎世博倒计时50天时,由上海市科技传播学会承担的“相约名人堂院士与你看世博”路演活动在世博园浦西园区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作为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以及著名建筑建筑师,为上海市民介绍了上海举办世博会的特点、价值以及将给上海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今日科苑》2014,(10):73-74
<正>很多人不知道毛梓尧是谁,但由他主持和参与设计的北京展览馆、人民大会堂、空军总医院、辽沈战役纪念馆、中国历史美术陈列馆等则可说是尽人皆知。他是一个从学徒做起,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建筑大师。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时龄说:毛梓尧的经历"代表了一部分中国建筑师的成长历程"。新中国成立后,毛梓尧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辽宁、湖南、河南、四川等地都留下了现代建筑的符号。  相似文献   

3.
郑时龄,同济大学教授,著名建筑学专家。196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分配在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设计院从事建筑设计。1978年起在同济大学建筑系师从黄家骅和庄秉权教授攻读硕士研究生。1990年起师从罗小未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曾任同济大学副校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城市空间与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相似文献   

4.
同济大学绿色建筑及新能源研究中心成立于2003年,隶属同济大学研究院,由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陈小龙教授兼任中心主任、谭洪卫教授任常务副主任、首席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计算传热学学者陶文铨教授担任“中心”顾问。  相似文献   

5.
沈祖炎,同济大学教授、博导,钢结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5年6月5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55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1966年同济大学结构理论专业研究生毕业。曾任同济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国家土木工程防灾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桥梁与结构协会钢木结构委员会委员等职,现为上海金属结构行业协会名誉会长、上海建交委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轻钢结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协会副理事长、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和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资深会员(Fellow)等。  相似文献   

6.
土木、水利与建筑主任委员吴良镛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副主任委员范立础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委员王浩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严大考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院长陆化普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褚家成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徐国斌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化工、冶金与材料主任委员李恒德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委员王逢瑚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崔春翔河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院长刘黎明大连理工大学焊接技术研究所所长陆天虹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所所长朱如曾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马永生中国石…  相似文献   

7.
《世界发明》2010,(6):28-29
在世博会上,现代派建筑是最主要的部分,这也代表了当代城市的建筑主流在世博园里面,可以遥望到陆家嘴的环球金融中心。以环球金融中心为代表的高耸入云端的现代建筑已经成为上海的标志。远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鸟巢、央视新址等建筑也给这个古老的城市带来现代的活力。同样,在世博会上,现代派建筑是最主要的部分,这也代表了当代城市的建筑主流。  相似文献   

8.
钟训正教授、博士生导师。1929年出生于湖南武冈。1952年毕业于国立南京大学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先后曾任教于湖南大学、武汉大学,1954年任教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至今。199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建筑师学会名誉理事、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钟训正院士作为东南大学建筑学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在弘扬老一辈建筑教育家杨廷宝先生等人的治学精神方面发挥了承传作用。在建筑教育的领域里,他与孙仲阳教授、王文卿教授合建的(正阳卿)小组,在教学和科研的园地形成了严谨治学、学术民主、提携后辈、承前启后的风格。他与孙仲阳教授、王文卿教授合著的《建筑制图》获1996年国家建设部优秀教材一等奖。他编著了《建筑画—环境表现与技法》、《国外建筑装修构造图集》、《脚印—建筑创作与表现》等一系列著作,其中三种已在境外出版。  相似文献   

9.
<正>9月22日,由上海市有色金属学会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联合举办、上海有色金属行业协会协办,以"有色金属智能制造"为主题的研讨会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学院校教授、工程技术与智能制造技术专家、企业管理人员等数百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制造的应用与发展。研讨会特邀嘉宾、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作了题为《有色加工行业的绿色智能制造》的主题报告,对智能制造的内涵和金属行业的智能制造系统架构进  相似文献   

10.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近日荣获国际建筑协会1996年度“建筑评论和建筑教育奖”。国际建筑师协会是国际建筑界唯一的大型组织。自1961年起,这个协会每3年进行一次评奖活动。据悉,吴良镛是我国建筑学界首次获得此项奖励的学者。  相似文献   

11.
黄天其1935年生,重庆市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生态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政协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建设史与历史城镇保护规划理论、城市社会学与开发生态学、城市住区与公共空间设计的人文学科基础等。曾受聘《世界建筑》杂志通讯编辑、《外国建筑译丛》、《城市科学》杂志编委,重庆社科院城市科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高产区近零耗宅基地规划与建筑体系研究》,重庆市项目《重庆城市居住区环境规划研究》。该项目分获国家环保局、建设部和重庆市3项科技进步三等奖。专著有《当代集镇建设》(合写),联合主篇中央电大教材《城市规划》。发表论文90余篇。  相似文献   

12.
本期报道的文章来自于:中国农业部副部长李家洋院士、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万建民教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颜宁教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刘继峰研究员、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朱敏研究员、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研究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朴世龙教授与曾辉教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转化医学中心薛志刚教授。  相似文献   

13.
陈灏珠 《科学生活》2010,(11):14-15
7月6日下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山医院陈灏珠教授应邀做客世博会公众参与馆"相约名人堂——与院士一起看世博"活动,为世博参观者献上了一场精彩的科普报告。以下即为陈灏珠院士的演讲笔录。  相似文献   

14.
《科学生活》2010,(11):10-11
世博主题馆5000平方米绿色"壁挂",越南馆处处有竹的身影,宁波滕头馆外墙种草莓栽水稻,新西兰馆屋顶景致美妙的热带花园,法国馆的法式大花园,卢森堡馆里层层叠叠的邻家花草,印度馆中植物天花板隔音降噪……本届世博会上,为何国内外不同展馆设计师们不约而同都选择了"植物墙"来展示对未来城市生活的美好畅想?6月1 1日,在公众参与馆的"相约名人堂——与院士一起看世博"讲坛上,著名植物生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沈允钢教授为我们道出了其中的奥秘。  相似文献   

15.
吴焕加,1929年出生于江苏苏州。1953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从事城市规划及建筑历史与理论的教学。曾在罗马国际文物保护中心(ICCROM)研修.在美国耶鲁大学及康奈尔大学做访问学者,曾任德国海德堡大学艺术史研究所客座教授。现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史学分会理事,中国建筑师学会理论与创作委员会委员,《世界建筑》杂志编委会主任。著作有《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与人合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外国近现代建筑科学史话》(商务印书馆),《国外著名建筑师丛书:山崎实》、《欧美建筑外观与环境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世纪西方建筑名作》(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世纪西方建筑名作》(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论现代西方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台湾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建筑作品有辽宁间山历史文化风景区山门与景点建筑群,山东广饶历史博物馆等。  相似文献   

16.
科技人物     
《中国科技信息》2012,(4):16-18
去年12月11日,上海钱学森图书馆开馆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这件建筑作品,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教授的得意之作。日前,记者专访了何镜堂教授,他不仅详细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的设计思路,还对一些"大拆大建"的旧城改造方案提出了质疑。去年12月11日,上海钱学森图书馆开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国务委员刘延东、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等出席了开馆仪式。何镜堂院士:建筑物内涵比其本身更重要  相似文献   

17.
哈克 《今日科苑》2012,(16):89-91
人物小传吴良镛1922年5月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1946年协助梁思成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1949年毕业于美国匡溪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投身新中国建设。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  相似文献   

18.
郝莹  王雷 《科学中国人》2010,(9):12-15,F0002,1
<正>这是一支以实干著称的队伍,他们勤奋工作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中国的城市发展建言献策。这就是吴良镛院士领导的,以吴唯佳教授等一批骨干为核心的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团队。  相似文献   

19.
卢耀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同济大学教授、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理事会理事,教育部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曾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地质科技二等奖、全国科技图书二等奖及李四光地质科学研究荣誉奖、河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河北省特殊贡献院士奖。  相似文献   

20.
宛素春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1981年天津大学建筑系研究生毕业。曾任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第十、十一届常委委员,北京市女教授联谊会副会长等。现任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工业大学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全国优秀教师,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兼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委员会委员,北京规划学会理事,北京城市科学会理事。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国家基金、北京城市设计研究等国内外重要科研项目12项,工程规划与设计项目一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