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诗汇评》汇集了前代诸家对陶诗的大量评论。在引述诸家评论之后,温汝能自己对陶渊明及其诗作的评论则以“愚按”出之。温汝能的按语无论评说还是考辨,皆警拔精炼、深刻独到,让人叹服,可看出作者用心之专、用力之勤。温汝能要通过对陶诗的评论,彰显陶渊明高尚的人格操守与人生理想,发掘陶诗独特的艺术和关学价值,努力寻求评者与被评者千古之下的心灵契合。温汝能是怀着热爱和崇敬之情品评陶诗的,因此能够深入揣摩陶诗,以心会心,从一般人容易忽略的文字中读出陶渊明寂寞诗心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试论金源诗学的尊陶之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批评是金源诗学的重要内容。金人往往以陶渊明自况,或以陶诗为标准去评价诗人诗作;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相适应,金人对陶渊明人格精神的评判尤重其"耻事二姓"的忠义和节操;金人还十分精辟地分析了陶诗的现实精神;此外,金人对陶诗的美学品质也作了十分精彩的阐释,并创作了大量的和陶、拟陶、集陶类作品;尊陶与金代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世积离乱的社会现实及与此相关的文人心态有密切关联,也与金源诗坛深受苏、黄特别是苏轼的影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春蚕与止酒:互文性视域下的陶渊明诗》借鉴西方现代派“互文性”理论,深刻阐释锺嵘品陶、陶诗《拟古》与曹植的关系、陶诗《止酒》的结构与艺术渊源诸问题,实际揭示出陶诗文本生成机制,借他山之石,攻本土之玉,考论邃密,呈功颇巨。该著征引文献丰富,其中不少资料和相关论述都可为陶渊明研究者提供有益启发。  相似文献   

4.
许学夷《诗源辩体》认为陶渊明诗歌的巨大成就在于其高度的原创性,也在于其写意性,在于其真率自然,在于其理胜气足;陶渊明、谢灵运虽然各臻其妙,但陶诗高于谢诗;陶诗对后世影响深巨,许多著名诗人学陶仅得其一。《诗源辩体》关于陶诗的许多研究在当时推陈出新,独到深刻,个别论点今人仍未超越。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五十三岁时写下了《饮酒》诗二十首。诗前有小序,小序是研究他的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资料。历代陶诗研究者已作了不少有益的探讨,为我们今天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本文就是对陶诗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不当之处企望读者和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派的鼻祖。其人与其诗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代表而受到极高的赞誉。但受到中国传统诗歌批评方式的影响,这种评价历来就是人格与诗格、思想与艺术掺杂在一起的。因此,抛开陶诗的文化光环,直接对陶诗的创作态度、艺术手段条分缕析,对我们正确认识陶诗在诗歌史中的地位,正确理解六朝诗歌的面目与流变,乃至正确认识唐诗高峰的形成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阐述《荣木》诗的主旨,“荣木”的象征意味,及陶集中其他诗篇,论述了陶渊明的生命意识、功业意识及其与现实人生的矛盾冲突,力图从“矛盾”这一角度来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8.
现行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中,所选陶渊明诗多达四篇,这表明,这位伟大诗人今天倍受重视。这就要求我们去认识、去发现陶诗丰富的思想内涵;去挖掘、去探讨陶诗精湛的艺术特质。诚然,陶诗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是何等的完美、和谐与统一。认真研读这四篇诗文,深层透视陶诗的思想内蕴,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读《桃花源记》有感在这篇文章中,陶渊明渲染了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与现实社会完全对立的理想社会。“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凭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相似文献   

9.
清初民族矛盾十分尖锐,那些经历了改朝换代、山河易主的前朝遗民,对陶渊明更能在身世遭际上形成共鸣。陶渊明“不事二姓”的气节继续得到明遗民的效仿,由此也形成了集陶、和陶、效陶的高潮。集陶诗在明末清初十分盛行,尤其是在遗民群体中,多有以集陶来寄慨,由此也掀起了集陶诗的高潮。“和陶”是遗民诗人表明自己气节人格较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在明遗民中,方以智的和陶诗很有代表性。王夫之论陶诗,并不像其他遗民一味地从“不事二姓”的立场去解读,而是从风雅与“俗”的观念去阐释,并提出对陶诗的批评,并指出其流弊,这是他的独特之处。这些方面在陶诗学发展史上也是值得重视的。  相似文献   

10.
邱嘉穗一心想塑造自己心目中的陶渊明形象。在邱嘉穗看来,陶渊明甘愿回到乡村,躬耕自食,饮酒赋诗,是身处鼎革之时不得已而为之,自然不是纵酒佯狂、"放达风流"的晋人可比的。邱嘉穗由衷热爱钦佩陶渊明,悉心揣摩陶诗,在评注中多有创获,主要体现在对陶渊明高尚人格的赞美推重、对陶诗艺术深入的体味和独具匠心的阐发。从邱嘉穗的评注中,我们可以看到清人研究陶诗辞章、义理、版本、考据兼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对陶渊明的品评是元好问诗学批评最重要的内容。在前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元好问结合金源诗歌的创作实际,对陶渊明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和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元氏创作了大量的和陶、拟陶、集陶类诗,对陶渊明的人格精神表现出了由衷的钦羡。元氏以“天然”、“真淳”概括陶诗的美学品质,颇得陶诗之真髓。元氏还以陶诗及其美学精神为范本建构自己的诗学理想,并据此对当时的创作实际进行了恰当的评说。  相似文献   

12.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爱菊,这在诗人还贪慕什么呢?田园村居生活文学史上是众人皆知的,除此之的自由美好与误落尘网、久在樊笼外,“飞鸟”的意象也频频出现在陶的羁鸟的无助无奈形成了鲜明的渊明的田园诗中。这里,我想选取对比,由此更可反映出诗人如鸟飘陶诗中三只飞鸟意象的描绘,略作飞、如鱼跳跃、如烟缥缈的自由观。分析,以求对陶渊明的人生观念、二、归鸟《饮酒》(其五)是陶思想情趣有一个具体的了解。渊明众多“归鸟”诗篇中最能体现一、羁鸟陶渊明的《归园田诗人回归自然,回归性情,保持真居》借安祥静谧的田园村居生活,我思想的诗篇。“山…  相似文献   

13.
陶潜存诗125首,文11篇(据王瑶编注《陶渊明集》1956年8月北京第一版),不算丰饶,但影响极大,苏东坡《与苏辙书》称:“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王瑶先生说:“但陶诗对于后来的影响却是非常大的,这可以拿历代为陶诗作注释的人之多来作证明;中国诗人中除杜甫外,几乎再没有像他这样为历代人们所注意的了。”(《陶渊明集》前言)历代评陶的人很多,他们的意见从不同的侧面晓喻后人,给我们许多启发,不少帮助。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性本爱丘山",他具有的"质性自然"的追求,让他的田园诗中充满了理想的光辉,饱含自由随性的精神体验。陶渊明好以山、泽、鸟、松等意象入诗,皆因其性本自然,才使陶诗达到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使人读来如入无人之境。陶渊明朴实醇厚的个性与其诗中平实清新的语言风格相得益彰。他难融于官场的个性,也使陶诗在情感上更见真淳。他向往着没有阶级之分,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并在诗中体现了真实的想法和感受。陶诗中的田园超逸自然,陶诗中的人物抱朴和谐,因此,陶诗呈现了物我相得的近乎完美的境界。这种理想的精神境界的造就也得益于陶诗中的自然意象,以及其骨子里任真自得的性情。  相似文献   

15.
李白曾以诗的语言概括陶渊明的生活,说“陶令日日醉”,(《戏赠郑溧阳》)也有人说陶诗“篇篇有酒”。(肖统《陶渊明集序》)的确,饮洒是陶渊明的显著特点之一。陶渊明的饮酒不同于没落阶级的消极颓废,它表现出在晋、宋易代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位封建知识分子思想的复杂性。分析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正确认识陶渊明,有着十  相似文献   

16.
北宋时,陶渊明的地位被推向了顶峰。苏轼在时人的感召下,对陶渊明有着特殊的感识。他平生尤其是晚年之所以创作大量的《和陶诗》,源于其与陶渊明在许多方面存在着相通之处:两人都曾胸怀大志,关心黎民百姓,希望建功立业;都是感情丰富、注重情趣之人;在挫折中都能表现出达观的人生态度;都具有真率自然、不拘一格之性格;都具有共同的诗学观点。但苏轼的《和陶诗》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模拟,其中既有对陶的认同,也有对自身精神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17.
苏轼是诗坛上第一位开始大量创作和陶诗的人,他对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随性自由的隐士精神大加推崇,并且在和陶诗中有意模仿陶渊明平淡自然的诗风,苏轼这种创作态度也同时引发了同时代人的争相效仿,具有典范意义.本文将从苏轼创作和陶诗的背景入手,探讨苏轼的"和陶"诗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生性嗜酒,终生以酒为伴,他的许多诗篇总是浸润着琼浆玉液的色香光影。离开了酒,陶诗就缺少了诗魂。陶渊明用诗与酒找到了人生坐标的切入点,成为中国诗酒文化中的一位过客。酒成了诗人与现实对话的媒介物,也成了诗人与现实抗争的“有效”武器,酒是诗人洒向田园的祝福,也是诗人“勘破红尘”的法器。酒,孕育了陶渊明精深的文化智慧。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的仕隐与陶诗的艺术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作者为人民文学出版社《世界文学名著文库》所编《陶渊明选集》“前言”的节录,凝聚着作者十几年来研究陶渊明的心得和成果。文章紧密结合晋宋易代前后的政治背景来考察陶渊明的仕与隐,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来审视陶诗风格,论证从《古诗》到阮籍诗到陶诗的诗歌风貌的一脉相承同时又一步步变化的轨迹,既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所作结论,使人信服。本文的注释,有些是作者对自己所作结论的考证,有独到之见。  相似文献   

20.
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可谓"雄视百代",其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自成一体,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和陶诗》是苏轼晚年贬谪期间艺术创作的精华,体现了苏轼仕与隐的思想。《和陶诗》标志着苏轼的创作风格由豪放恣肆转向冲淡平和。在对陶渊明诗歌继承、创新和传播方面,苏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