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一名记者,谁都愿意多写出几篇重大报道来。但是,许多记者又为抓不住重大报道而苦恼。重大报道的题目从何而来?从我的新闻实践看,不外乎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送上门来的,一是自己找来的。所谓送上门来的,就是领导发现或想出的题目,让你去完成;所谓自己找来的,就是自己在采访中发现或想比来的题目。多年来,我在采访实践中发现并抓住了一些有影响的报道,回顾一下这些有影响的报道是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1982年,我采写了重大典型人物蒋筑英事迹的系列报道,26年来,我和长春日报同行对学习蒋筑英活动的报道持续不断,典型人物教育影响着不只是一代人.当年,中国科学院党组一位负责同志说:"在全国的报刊中,长春日报关于蒋筑英的报道是最好的."胡乔木同志也赞扬吉林的地方报纸.1989年,长春日报社因此获得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荣誉奖状,时任中央领导的李瑞环参加了颁奖会.  相似文献   

3.
叶辉 《新闻实践》2014,(4):24-25
人物典型报道是光明日报的传统特色.近几年,我先后报道了一些人物典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典型是怎么发现的?我谈三点体会.  相似文献   

4.
鼠年3月19日,陈景润逝世, 数学王国的一颗巨星殒落。 徐迟的报告文学名篇《哥德巴赫猜想》发表于1977年,陈景润也是从那时起才名扬四海的。然而陈景润的被发现,却是在“文革”阴影笼罩的岁月…… 哥德巴赫猜想 1973年新春的一天,国家科委副主任武衡在中科院一次大会上作  相似文献   

5.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光有事实没有发现不成其为新闻,发现得太晚而失去时效性也不成其为新闻。发现与事实的发生总是有个时间差,相对要滞后些。批评对象不会开“新闻发布会”广而告之,批评事件的形成和批评线索的传递过程更费周折,这种滞后现象尤为明显。要解决求新与滞后这两者之间的矛盾,避免搞成“马后炮”式的工作总结,让批评报道真正成为“新闻”的报道,办法只有一个——运用创新思维去深入挖掘,在挖掘中发现,在发现中重新发现。  相似文献   

6.
尽管咚咚才五岁,却对自己是怎么来的十分好奇。这段时间一直缠着妈妈问,“我到底是怎么来的啊,为什么会有我?”这让咚咚妈妈很为难,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答。  相似文献   

7.
一、发现新闻线索要有政治敏感采写有分量的新闻稿件,如果没有较强的政治敏感和敏锐的洞察力,也就不可能从社会生活中发现有新闻价值的线索,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经常注意报刊、电台的宣传动向和社会思想动态,使自己对宣传“气候”摸得准,吃得透,能按一定时期的报道意图来确定自己的采写行动。一次,我们在市科委采访中发现,目前淮北市已拥有一支庞大的民间科研队伍,40多家民间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在国家没有分文投资的情况下,采取“自筹资金、自定项目、自选课题、自找市场…  相似文献   

8.
张欣民 《新闻三昧》2006,(12):46-48
我当过大报的通讯员,曾为《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写稿,也当过企业报通讯员,为《首钢报》写稿;我也当过《首钢报》记者,现在又供职于《中国冶金报》。做新闻工作,最苦恼的是“不知道写什么”,也就是手里没有可供采访报道的新闻线索。我们每个人活动的范围都是很有限的,有时我们可能在新闻现场,但大量的新闻发生时,我们不可能事事在场,一个记者是这样,一个通讯员也是这样。所以,在我们生活工作的有限的范围里怎样发现新闻线索,源源不断地写出新闻报道呢?我想结合自己的工作和体会,谈谈如何发现新闻线索。1、处处留意,周围时…  相似文献   

9.
在我刚刚走上新闻工作岗位时,一位相熟的作者因所写的一篇人物通讯而引起争议,他在困扰中跺脚发誓:“以后再也不写人物了”。好心的同事也劝他:“今后要写就写集体,不要写个人。”后来,在工作中我也发现,一些领导、先进人物在接受采访时,屡屡谦虚:“不要写我,还是写集体吧。”爽直者吐出知心话:“人怕出名猪怕壮。写了我个人反而对我不利,你要是真心爱护我,就去写别人。”这些现象的背后告诉我一个问题——人物新闻有着特有的社会影响。在我重读了优秀长篇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碌》之后,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在我心中升腾: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名青年农工,自己承包二十多亩土地。从前年4月开始,我利用工余时间给报纸、电台写稿,年底被评为兵团优秀通讯员。去年虽然承包任务加重了,我仍没有停下手中笔,写稿一百多篇,大部分被自治区和地区级报刊电台采用,又一次达到了兵团优秀通讯员的标准。也许有人会认为,既然是种地的,就应好好种地,获得一个好收成就行了。可我偏偏认为既要种好地,又不能放弃自己的爱好,我把通讯报道看做是我的第二职业。我种地,一天忙到晚,时间不够用。有时地里活紧了,时间就更紧。怎样捕捉新闻信息,写出有分量的稿件呢?我想  相似文献   

11.
我是1986年10月份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闻写作的。刚开始写新闻报道时,和广大初学写作的同志一样,一味地追求稿件的数量,认为“万箭齐发,必有一中”,整日地写呀,写呀!甚至夜里熬到十一、二点钟,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写作上,结果呢,恰恰相反,采写了几十篇、上百篇的稿件,投往报社,却似泥牛入海,杳无音信,竟连块“豆腐干”大的也未见报,渐渐地我对写稿心灰意冷,怀疑自己是否是写新闻报道的“料子”. 一次,我把“爬格子”的苦楚向一位老报道员讲了,他送给我几本《新闻爱好者》,甭提当时我多高兴了.“通讯员园地”、“新闻写作入门”等栏目的文章,对我启发特别大.我总是读了又读,爱不释手。由于吸取了别人的写作经验,并注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名专职律师。我业余时间写新闻是从实例报道开始的。我认为一个好的案例报道,必须是“新”的或“深”的,如果既“新”,又“深”,南普洁教育于案例报道之中,那就是一个很成功的实例报道了。首先说“新”。“新”就是以前没有过的,或虽然有便表现方式不同的东西。这又可分为“新案例”和“新角度”。一、新案例。我们正处于一个改革开放的年代,新观急、新事物层出不穷,为规范新的东西,新法律也一切接一部的颁布施6。新旧观念的碰撞,新法律的实施必始会引发新的案例,典型的新案例执显好的新闻硬材。如:几年前,我市一律师因…  相似文献   

13.
14.
网络、基因和纳米技术是今年科技报道领域的三大热点。最近,一股“纳米热”以大潮汹涌之势席卷了媒体,纳米概念深入人心,股市上甚至出现了“纳米概念股”和“钠米板块”。众所周知,“网络热”源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基因热”则源于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绘制完成这一重大新闻事件,而“纳米热”又是缘何而起的呢? 选准报道突破口 我们正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时代,科技的影响力无处不在。因此,科技报道引起了包括新华社在内的诸多新闻单位的  相似文献   

15.
王丹宜 《今传媒》2005,(7):42-43
无论是哪个行业、哪个企业所办的报刊,作为一份新闻纸,都必须按新闻规律开展采访、编辑、组版等工作,但受到自身条件所限,目前企业报普遍存在新闻源少、报道面窄、宣传队伍弱、报纸规模小等问题。反映在新闻报道上,集中表现出新闻性弱、鲜活性差、时效性慢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要把握好新闻报道的选题和角度。因为把握好新闻报道的选题,就可以解决报道什么的问题,把握好新闻报道的角度,可以解决怎么报道的问题。报道选题的把握很多在企业报刊的新闻工作者总觉得,企业工作都是年年在唱“四季歌”,重复着雷同的工作,从而…  相似文献   

16.
王丹宜 《今传媒》2005,(7X):42-43
无论是哪个行业、哪个企业所办的报刊,作为一份新闻纸,都必须按新闻规律开展采访、编辑、组版等工作,但受到自身条件所限,目前企业报普遍存在新闻源少、报道面窄、宣传队伍弱、报纸规模小等问题。反映在新闻报道上,集中表现出新闻性弱、鲜活性差、时效性慢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要把握好新闻报道的选题和角度。因为把握好新闻报道的选题,就可以解决报道什么的问题,把握好新闻报道的角度,可以解决怎么报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是新疆石河子南山水泥厂工会的宣传干事,负责厂广播站编辑工作和厂工会宣传工作。近六年来,我已被中央、省、市各级报刊电台采用稿件达300余篇,连续三年被石河子市、《新疆日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有人说:专业记者活动场地大,接触面广,了解到的人和事也就多,不愁没有新闻题材,咱们基层通讯员,受条件限制,到哪儿找报道题材?其实,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8.
1985年我任乡通讯报道员以来,先后被全国60多家报刊、电台、电视台、广播站采用消息、言论、通讯、来信等各类稿件近千篇,连续8年被县委宣传部和乡党委评为先进通讯员。回顾我搞新闻报道的经历,体会有三: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女性,做我这样的工作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困难。但是,作为美国最有名的报纸的周刊的国际新闻副主编,我的工作与其他家的报纸就有许多不同了。《纽约时报》周日刊很特别,有不少人只订周日刊,而周日刊的发行量比平时要多许多。因此,我们懂得读者对周日刊的要求很高,对我们的工作压力也自然大了许多。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我们周日刊一般不用电讯稿,而是组织《纽约时报》在世界各地的35名驻外记者为周日刊撰稿,出选题指导他们采访,他们的稿子到了以后,我们还  相似文献   

20.
关于新闻的定义有许多种,我最欣赏的一种是:新近发生的、具广泛社会影响和新的社会含义的新闻事件。 这个定义中包含了两个“新”。第一个“新”是指时间概念。第二个“新”则是指时代前沿的事物。后者需要记者具有符合时代发展的前沿理念。用前沿理念来判断事物才能认识事物所蕴含的新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