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警告称,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受到一种易致人容貌受损的热带皮肤病袭击。这种名叫利什曼病的皮肤病已经对1300万阿富汗人,特别是妇女和女童的健康构成威胁。利什曼病也称皮肤黑热病,是一种寄生虫病,主要通过一些特定种类的白蛉以叮咬人皮肤的方式进行传播。这种病通常无法确诊和治愈,且往往会导致人的皮肤上留下严重疤痕。  相似文献   

2.
余人月 《青年记者》2010,(19):30-30
简介:今年夏天蜱虫咬人致死的消息一度引发人们的恐慌,蜱虫这一不大为人们熟悉的小虫被人们视若“恐怖大王”。作者从蜱虫咬人致死这一事件切入,对当前国内乡村医疗条件的缺失和简陋、公共卫生投入的不足以及基层政府应急水平的低下等问题作了探讨。作者认为,对乡村潜在流行病重视不够,正是一只蜱虫咬出的问题,值得深刻反思。这个问题不解决,还会出现下一波的无妄之灾与恐慌。  相似文献   

3.
自2006年10月在安徽发现首例病例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就已纳入卫生、疾控部门的监控范围。对于河南省商城县出现的蜱传疾病,民众不必过于恐慌。蜱的病原体传播率与蚊子相差无几,根据其传播特点,该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相似文献   

4.
《出版视野》2010,(1):45-45
我国北方,以前有一种习俗“抬杠会”——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由身强力壮的人抬着竹杠,上面有轿子.一个伶牙俐齿的小丑坐在里面。他们抬着竹杠和轿子在人群里穿梭.围观的人和那个小丑随机式地比赛斗嘴.甚至用自认花巧的话来对骂。这种“抬杠会”,在满族进人中原后.成了中国人“抬杠”的起源。  相似文献   

5.
突如其来的非典,让人后怕。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机关病”,虽没有非典那样令人望而生畏,但却也是一种政治上的非典。“机关病”的本质,是一种“亚腐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病”的危害并不亚于那些已经被揭露出来的大贪官。其实,于一个正在走向成熟的社会来讲,“机关病”也要比大腐败可怕得多。一是“机关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腐蚀性,“机关病”虽然不像非典病菌那样致命,但也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一旦蔓延开来,也是一场政治瘟疫。“机关病”患者虽不如大腐败那样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却也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机关病”的那点奥妙,都在“…  相似文献   

6.
万凡 《新闻天地》2004,(1):27-31
艾滋病,最初被西方人认为是一种富贵病,只与上流社会、小资阶层有缘,所以今天还有人把这种病称之为“爱资病”,虽是音译词,却极富隐寓意味。此后另一种论说充斥于市:性是艾滋病的罪恶之源。因而,人们又把艾滋病称之为“爱之病”。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MBA教育,真的“病”入膏肓了吗?不容置否,“水土不服”的MBA教育在入世之后遇到了新的挑战。让人担忧的是:如何培养国际化的商务人才?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对MBA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经济的崛起将会对MBA教育有什么要求?现代社会对管理者全面素质有了新的要求,MBA教育又怎样适应这种要求?  相似文献   

8.
仔细观察一下近几年的新闻媒体,就会发现一种怪现象:涉黄、涉黑新闻蔓延,低俗负面报道泛滥,大肆炒作个人隐私等等。更有甚者,某个问题刚刚才叫停,没过几天又改头换面“回潮”了。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还是新闻“把关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以至在终审时发生了认识偏差,结果让带“病”的稿件在最后一道关卡上“溜”出去了。  相似文献   

9.
尘肺病是一种因长期吸入过量粉尘造成肺部纤维化、无法治愈,且死亡率极高的疾病.从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2012年职业病防护工作情况通报”得知,尘肺病报告病例数占2012年职业病报告总例数的88.28%,新病例24206例,长期保持着“职业病最大股东”的称号.在发生了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后,关于尘肺病的纪录片也逐渐浮现.  相似文献   

10.
幽默     
《大观周刊》2011,(8):44-44
吃药 丈夫:“医生说从今以后我必须每天吃一粒药,否则就会死掉,我看我是完了。” 妻子:“没什么大不了的,靠吃药活的人太多了。”丈夫:“可医生说这种药只有四粒了。”  相似文献   

11.
黄梓芳 《东南传播》2022,(4):97-100
在当今这个互联网时代,“孤独”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病。为探讨互联网时代下,媒介技术对“孤独”这一心理问题的影响,本文创新性地引入存在主义心理学对“孤独”的解构——“人际孤独”“心理孤独”和“存在孤独”,从这三个层次分别探析新媒介技术的影响。同时,本文还进一步深入分析了在互联网时代下人的这种孤独对社会的影响,呼吁当今时代的人们不要过度依赖媒介技术,要做技术的主人,恢复人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2.
从农业社会的视角来看,心理学家基本可以归入“吃饱了撑的”之列.比如,有一种研究,叫做“工作情绪枯竭研究”.研究者还是大名鼎鼎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家.读了他们的“病症简介”,老高发现了问题:这种病,和传统媒体人很契合呀!心塞.  相似文献   

13.
非议他人的行为悖谬时,常常听到的话是“这人有病!”非议过他人,当然就反证了自已“没病”,而且不乏睿智,是合于潮流者。 一次会议,本来计划一周会期,结果压缩为三天,原定会议经费砍了一半。会间没有“志在高山,志在流水”的公费旅游;会间晚上,也没有灯红酒绿、歌舞征逐,而是抓紧时间讨论、交流,大有焚膏继晷的劲头。于是便有人指指点点:“现在还有人这样开会,分明是‘有病”。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出现了“快餐化”的趋势,报纸的医学科普专栏,也应该顺应这种变化,为读者制作出符合“现代口味”的医学科普“快餐”。其制作方法,大体有三: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传统的科普文章,尤其是专家写的科普文章,往往从“盘古开天地”讲起。比如介绍一种疾病,他们会从这种病的发病率、病因、病理、临床表现、预防、治疗等等全方位地介绍。一篇文章,洋洋洒洒,没有2000字下不来。试想,现在的读者,谁会耐着性子,把这样的文章从头到尾地读完。何况文中还有一堆读不懂的医学名词和概念。据我们调查,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读…  相似文献   

15.
美国《纽约太阳报》19世纪70年代的编辑主任约翰·博加特把新闻解释为“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种说法被西方资产阶级报人作为选择新闻的标准一直延续至今。人们都知道,狗具有狂吠、咬人的天性。当人们一听到狗叫或者一看到狗咬人的事,大都认为这是正常的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但人是有别于“狗”的,如果“人”真的会咬“狗”,那就令人瞠目结舌了。这种“狗咬人……人咬狗”理论,核心问题就是“奇”,一言以蔽之:“奇”就是新闻。“凡是能让女人喊一声‘啊呀,我的天  相似文献   

16.
倪蕴盈 《军事记者》2008,(11):55-56
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其意大概为:花言巧语,一副八面玲珑的神色,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孔子不喜欢这种“巧言令色”的人,认为这种人不是君子。但是从古到今,人们大多喜欢“巧言令色”之人,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从小孩子到上年纪的老人,从男人到女人,从老百姓到高官,“巧言令色”之人处处受到欢迎。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中的道理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7.
有些通讯员队伍的稿件,尽管写得立意深刻、结构严谨、文笔也相当流畅,但如果仔细一看,则美中不足——不是这个地方有错别字,就是那个标点用得不正确,等等。这些同志或许会认为,稿子有点小缺点无关大碍,编辑会斧正的。这种把“文病”甩给编辑的做法,是要不得的。一些通讯员之所以会有上述的想法和做法,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没有与编辑将心比心。编者们每天的工作量本来就很大,通讯员们如果把“文病”甩给他们,势必会给编者们增添更大的工作量。编辑一旦没注意漏下了你文中的小毛病,就会影响稿件质量和宣传效果。二是有些通讯员还没有理解“好…  相似文献   

18.
日本的“大记者”名记者,日本称为“大记者”。在日本,要成为一个“大记者”可不容易。曾在日本《每日新闻》当过十五年编辑、记者的井上靖说,凡是能成为大记者的人,一天二十四小时,脑子里离不开“消息”二字。对他们来说,采访活动已成了生理的一部分。一听说哪里发生火灾,他们就会拔腿奔赴现场,即使是火海,也会冲上去看个究竟。早晨进了报社是记者,晚上下了班,离开了报社就成了一个普通人,这种身在报社才算记者的人,不是真正的记者。(据《新民晚报之友》)  相似文献   

19.
余岸木 《新闻窗》2006,(6):97-98
一、“非典”出现初期的,中国传媒态势 2002年11月16日,广东省佛山市发现首例“非典”病例。2003年1月2日至22日,该省河源市、中山市又有“非典”病例报告。  相似文献   

20.
暑邪耗气伤津,于是有人认为“三伏”天更应进补。实际上,这种观念是不科学的,“三伏”天应慎进补、重调养。“三伏”进补不慎适得其反“三伏”天的特点是温度高,湿度大,白昼时间长。在这种环境中,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