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张建伟是我们熟悉的一名记者,他获得了第一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这在当代新闻界是不多见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张建伟作为一名记者的水平与实力. 1956年出生的张建伟,18岁就当上了记者--1974年张建伟高中毕业后就到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当编辑、记者.  相似文献   

2.
凡是注意看中国青年报的人,对张建伟这个名字不会感到陌生。别看他距不惑之年还有数载,可他已是有18个年头“新闻龄”的主任记者了。说起张建伟的记者生涯,那是从1975年至8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时开始的。那时,他刚刚18岁。除了一腔热情外,一点不懂新闻该如何写。初到电台,在工业组闲了两个月。人们发现,这个小伙子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交往。当他终于明白如此下去将意味着什么时,他坐不住了,逼着自己走向社会。第一次采访,是他独自到天津东方红拖拉机厂。去前,他苦想了半日,在采访本上记下了三个要问的问题,但走进坐了半屋子领导同志的会议室,他竟冒了一头汗。三个问题没几分钟提完了,他卡了壳。今天,“过五关斩六将”的张建伟,竟然忘不了  相似文献   

3.
《今传媒》2010,(6):81-81
张建伟(1956年-),高级记者,著名编剧. 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75年参加工作,历任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中国青年报>编辑、驻天津记者站负责人、机动记者部主任、编委、副总编,高级记者.著有新闻文集:<第五代>、<命运备忘录>、<深呼吸>.他开创了"张建伟模式",被称为"中国第一记者".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4.
热爱是事业发展进步的源泉,创新是事业走向成功的阶梯。沈阳军区档案馆馆长张建伟凭着对档案事业的痴情和不懈追求,在本职岗位上锐意进取,积极探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任馆长四年来,档案馆先后被评为全军档案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军一级馆;被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授予全国档案工作优秀集体,并荣立集体三等功;连续四年被沈阳军区司令部评为全面建设先进单位。他本人荣立三等功一次。班子团结的“定盘星”“班子团结,好干事业。”这是常挂在张建伟嘴边的一句话。2001年3月,张建伟走上馆长领导岗位,面对新班子,他坚持用理论辅导、工作体会交流等…  相似文献   

5.
二、思维特点概括起来说,记者产生“深度”思索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处于大变革时期的诸多社会现象使人们产生了许多困惑,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二是记者具有进行“深度”思考的思维能力。这里着重论述第二点,即张建伟的深度报道的思维特点,他在主观上为产生“深度’作了哪些思维准备。张建伟是善于思考的记者。基于多年的采访实践与刻苦学习,他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思维方法体系。这个体系由三大要点构成:以怀疑为开端的“怀疑一分析一发现”的证伪思维是其主干,充分信息化的新闻观念和系统因果现是其两翼。这是他认识和分析问…  相似文献   

6.
没见过他的人认识他是从他的文章开始的,而和他熟悉的人认识他,则往往是从他的坦诚为入开始的。他当兵20多年,在基层当过教导员,在机关做过组织、宣传、保卫等工作,无论是在基层还是在机关,也不管是做什么工作,他都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勤于笔耕,孜孜不倦,因而收获颇丰。厚厚的几大本新闻作品剪贴,足有五六百篇;发表在报刊上的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言论等文学作品~大读;六本书里收录了他的作品,几十篇颇有见地的政工研究论文刊登在军内外杂志上;作品获得过全国、全军、军区三十多项奖励;被解放军报…  相似文献   

7.
策划的基本含义为“计划、打算”。策划运用于新闻,是根据新闻规律,对新闻报道运作的各个环节,即报道什么和怎么报道所作的具体、细致的设计,旨在优化传播效果。《中国青年报》资深记者张建伟曾说过,在新闻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要试图去寻找什么重要新闻,而要努力使新闻重要起来。”策划就是一个使新闻重要起来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武汉市民不会忘记,就是他——曾装疯13天卧底偷拍飞车大盗,协助铁路公安干警,将一个由60多人组成的大型盗窃团伙一网打尽;就是他——曾化装成修鞋匠、管道工暗访“黑香肠”加工厂,与不法分子面对面地决斗;就是他——曾在风雨交加的寒夜爬上屋顶,揭开注水牛肉的面纱;就是他——曾为拍摄小偷而与其睡在一起……他以照相机为武器,以城市角  相似文献   

9.
话语     
1、假如编辑拿起一部作品时,丝毫没有任何期待的心情,或许他就不该继续呆在这一行。——美国资深编辑威廉斯2、记者成熟的标志是知道限制,和怎么突破限制。——李大同3、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记者?有四点:树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对人生的看法;开辟一个属于自己的领域阵地;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物体系;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叙述风格。——张建伟4、有的记者,微微弯曲的腿,带动着他的脚,频繁地出入于官场。有的记者,总有本事对所有的社会问题视而不见,他的脚从一个乞丐的身边走过,绕开一场火  相似文献   

10.
名人&传媒     
名记遭贬 被人称为中国第一名记的张建伟威震圈内,但他因<蝉蜕的翅膀--秦文贵的故事>一文被<鸭绿江>杂志主编刘元举指控有剽窃抄袭之嫌,两人文章中的部分段落惊人地相似;另一记者张宝瑞的<一只绣花鞋>也被人指控剽窃.至今未见上述两位记者的申辩,他们可能坚信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他们说去吧.  相似文献   

11.
他,从贺龙元帅的故乡湘西桑植县走出来,16岁就考上了吉首大学,17岁起就在《当代》、《十月》等刊物上发表小说,曾经梦想当一个沈从文一样的大作家;他,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却出人意料地放弃深造,只身独闯海南,开创人生;他,担任过《雍正王朝》、《走向共和》、《军人机密》等剧的制片人,是影视圈内的响当当人物;他,以独特的理念和作风荣登《新周刊》评选的2003年度新锐人物。  相似文献   

12.
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名单及事迹简介获奖者名单徐福铎 端木来娣 江永红 张建星 魏 斌 刘振英阿不力孜·阿不都热依木 张建伟 邬志豪 詹国枢 于 宁事迹简介徐福铎 男 48岁蒙古族 内蒙古赤峰市人。现为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哲里木报社主任记者。大学毕业...  相似文献   

13.
张元济藏书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玲 《图书馆界》2005,(3):17-21
张元济不仅是一位影响了中国近代史进程的著名出版家和教育家,而且还是一位著名的藏书家和图书馆学家。在理论上,他认为,图书馆应该担负起保存中国固有文化的责任,以延续固有文明的生命;在收藏范围上他主张不仅要存古,更为重要的是开新;作为传播文明的工具,他认为,图书馆应该是开启民智的重要手段;而要达到此目的,最好的方法是对公众开放。他以自己独创的求书四法,丰富了馆藏,并实现了对公众的开放。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西部陕西省旬阳县,经常有一辆吉普车穿梭在机关企业单位、社区乡村之间,车中那位皮肤白皙、体形微胖的中年男子,就是县档案史志局局长雷绍新同志。他工作勤勉务实、一丝不苟、忠于党和国家的档案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0年;他从业务骨干、副局长、局长,用一曲档案颂歌谱写人生华章;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他以新为题,创造新优势、开拓新模式、追求新辉煌。  相似文献   

15.
徐[火勃]是我国明代闽中著名藏书家,他以一介布衣,毕生致力于藏书事业,访书、购书、抄书、补书、刻书、藏书达七万余券。他精于校勘,批评“书不雠校”现象;善作题跋;重视书目编撰;主张“传布为藏”,反对“秘惜为藏”观念。徐[火勃]在中国藏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樊云芳,光明日报主任记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和优秀新闻工作者,著有《我就是我》。“全息新闻”是作者近年在新闻实践和理论探索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意指新闻报道要从不同的视角,对事物进行全方位的“扫描”,以求得“正象”和“反象”交织综合的立体形象。本文是作者运用这个概念对张建伟的新闻作品所作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三日至二十八日,《中国青年报》连续发表了记者张建伟采写的八篇报道——《大学毕业生成才追踪记》。这组报道见报以后,立即在读者中、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中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也引起新闻界一些同行们的兴趣和重视。为什么会引起反响和兴趣?  相似文献   

18.
他曾经是位德才兼备的好官,被人认为“年富力强,具有儒雅的官员气质”;他曾经的工作业绩令人侧目,他以杰出的组织才能和领导艺术,让他领队的那个单位几乎囊括了系统内从中央到地方开展的各项大奖评选;有媒体曾经把他形容为“常在河边走,却能不湿鞋”……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与写作》新闻漫画家访谈录之六 认识李滨声的人都说他是一个“杂家”。他曾是热心的京戏票友,上台演过戏,懂得京剧艺术,会画脸谱;他是玩风筝的行家;他会变戏法,而且掌握其中许多高级技艺;他文笔独有风致;喜爱书法、陶瓷,被友人称为“活字典”。后来,当李滨声遇到了漫画.  相似文献   

20.
我们的报道,有的让读者大吃一惊,有世事白云苍狗之感。1993年轰动中外的“大邱庄事件”就是一例。1993年年初,《中国青年报》推出了记者张建伟的系列报道“中国第一村探秘”,这组报道为我们展示了作为农民政治家、企业家、理论家、语言大师的禹作敏的形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