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湘南学院学报》2019,(1):40-45
唐代嫁妆之俗与罗马帝国时期的嫁资制度分别运行于大致相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大陆,就嫁妆来源、种类、设立方式、权属等方面相比较,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相异之别。嫁资制度在法律层面更加完备,在罗马社会更有利于保护妇女财产权利,实现实质正义理念。唐代嫁妆则可操性更强,本家陪送与否、陪送数量、婚后嫁妆用途,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当事人意志自行决策,贯穿了封建礼教文化背景之下的夫妻情义价值。  相似文献   

2.
唐代开元以降,社会总供给呈大于总需求之势,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消费渐次超越生产成为社会生活的主导方面,催迫着消费观念的嬗变和社会人文传统的转型,消费奢侈、消费超前、消费异化成为唐代社会尤其是中上阶层消费方式变革的内涵和趋势,享乐主义的人生态度和奢糜消费、恣意纵欲的生活方式表现出涉及面广、影响深刻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3.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义利观念的根本转变,导致婚姻关系中的门第婚让位于财婚,婚姻论财成为一种颇具时代特征的社会现象。本文对嫁妆的内容、数量、来源、归属作了梳理。这种婚姻论财的最大受益者是出嫁女子。  相似文献   

4.
嫁妆     
今天是元旦——2008年的第一天,小舅舅早就选择了这个良辰吉日去他未来丈人家运嫁妆。一大早,我就按捺不住兴奋,和爸爸妈妈早早地来到了舅舅家。刚到不久,两辆卡车也赶来了。妈妈赶紧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大红喜字,贴在卡车  相似文献   

5.
唐代曾两度颁布有关婚龄的诏令,但其所规定的婚龄性质并不相同,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所规定的“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是劝勉结婚的年龄,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适婚年龄;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所规定的“男年十五、女年十三”才是真正的适婚年龄。  相似文献   

6.
古希腊婚姻中的嫁妆源来以久。尽管前古典时代缔结婚姻的主要条件是聘礼,但置办嫁妆亦颇为流行。在古典时代,嫁妆取代聘礼,成为缔结婚姻的主要条件。结婚时能否置办与家庭财富相当的嫁妆成为判断婚姻合法与否的关键之一。古希腊婚姻中的嫁妆反映了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唐代判文献在宋元时期的书目中多有记载,明代以后除张黛、白居易的外却基本消失殆尽,对其存佚细致梳理,可以看到唐人判集在后代流传的实际状况。《全唐文》所收拟判大都从《文苑英华》辑入,然二者拟判龃龉之处也甚多。  相似文献   

8.
唐代曾两度颁布有关婚龄的诏令,但其所规定的婚龄性质并不相同,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所规定的"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是劝勉结婚的年龄,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适婚年龄;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所规定的"男年十五、女年十三"才是真正的适婚年龄.  相似文献   

9.
研究中国古代避讳问题的学者,对于唐人避家讳之严总要大书几笔.但是唐代墓志中存在很多不同于当时统治者倡导和上层社会流行风气的现象,即祖孙父子不避嫌名、偏讳.甚至名字完全相同.经考证,这些现象大多出现在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四省地域内;如果以城市为参照,则大多集中在今洛阳、太原、西安等地及其周边.  相似文献   

10.
神策军中尉是唐代中后期宦官最为显赫的职务,其职权通过典领中央禁军而不断延伸,逐步侵夺宰相的议政决策大权,进而把持朝政,最终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唐宋社会变革日益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课题,成果颇丰,但以往的研究多注重从制度层面分析,对社会变革的另外一个方面,消费价值观的变迁,关注不是很多。唐宋社会在俭奢论、阶级消费以及精神娱乐消费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我国古代的消费史上有重大影响,对此进行研究也将更有助于我们对唐宋社会变革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社会变革是形成不同政治经济和文化学术的重要因素。对唐宋两代的社会变革,学界的认识纷纷,或主"唐中叶变革",或主"唐宋变革"。唐宋社会变革形成了唐型文化和宋型文化,导致了唐宋文化之差异,也造成了两种不同文化形态下各具特色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3.
唐代的谏官制度建立在以前历朝基础之上,并形成独特的责权体系及运作机制。唐朝存有谏官进谏和御史台谏诤两大并行不悖的系统,共同目标都是维护唐王朝的封建统治。唐代发达的谏官制度有深刻的社会基础,这一社会基础主要表征为经学的弘扬广大和谏官的道隐情怀两大方面。  相似文献   

14.
唐代镜赋论     
唐赋创作繁荣,近些年来,对唐赋的研究渐渐升温,但对器用物品入赋的现象较少关注。唐代镜赋创作数量多,质量高,内容丰富、主旨取向、艺术手法都有开拓和进展,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唐代镜赋的主旨主要为:赞颂君主之仁德;歌颂君子之美德;抒发赋家"自我"之情思。在艺术上的独特之处为:风格的雅正;"体物"的回归;视野的阔大;对比烘托的手法、双起双收的结构。儒家视镜为正德修身的象征,道家视镜为"道"的体现者,道教更视镜为神异的宝器,镜赋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观念、社会风俗及制造工艺。  相似文献   

15.
唐代工具赋在赋体文学题材开拓上具有创新意义,其主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道家之理,儒家之功,佛家之悯。唐代工具赋是赋家对工具的巧妙构造所作的颂歌,又是对工具所含哲理的阐释。由于工具不同于其他器物的特点,从而创造出一些独有的艺术特色,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唐代工具赋给后人留下了当时器物形制、构造、使用的有关情况,可补充史料的不足,具有较高的文化意义和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唐代镜赋论     
唐赋创作繁荣,近些年来,对唐赋的研究渐渐升温,但对器用物品入赋的现象较少关注。唐代镜赋创作数量多,质量高,内容丰富、主旨取向、艺术手法都有开拓和进展,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唐代镜赋的主旨主要为:赞颂君主之仁德;歌颂君子之美德;抒发赋家"自我"之情思。在艺术上的独特之处为:风格的雅正;"体物"的回归;视野的阔大;...  相似文献   

17.
唐朝时期,我国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了顶峰。安史之乱是一个重要阶段,此后古代中国社会进入了另一个时期,这时,宫市等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毒瘤在宦官和藩镇的"呵护"下存在着,白居易笔下小人物卖炭翁的命运就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唐朝社会的变化。通过卖炭翁映射了更多的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悲苦遭遇,文章分析了"宫市"产生的社会大背景以及它的本质和危害,并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以期对于社会主义的税收制度的合理设置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唐代,商贾势力相当活跃,商人阶层的社会影响及其地位亦发生了变化。对唐代商人的专题研究,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才陆续出现。该综述通观这些研究成果,在唐代商人的构成、分类,其地位、生活方式、影响及与其它社会主体的关系等诸方面进行梳理归纳,从学术视角为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唐代补亡诗可以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有明确历史记载某些作品曾经存在但现已亡佚,诗人据相关记载所创作的诗,如元结《补乐歌十首》等;第二类为没有记载但诗人认为应该有但已亡佚,为此而创作的,如李贺《还自会稽歌》。两类诗歌相比较,前一类主体为四言,所本主要为《诗经》,明显受到儒家观念的影响,艺术性普遍不高,但自有其认识作用。第二类中亡佚诗的时代距诗人所处时代较近,诗句可五七言自由运用,而且与自己情感有相契合之处,个人特色突出,艺术性明显高于前一类。两类诗都各有其独特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