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有学者提出,中国古代史传在坚持实录原则的同时,允许虚构、想象,这种"虚构"包括对具体历史细节的虚构、想象和对一些神怪梦境、传说、传闻的记载。这一见解具有相当危害性。秉笔直书、实录不隐,始终是中国古代史传遵循的原则。史家不允许对历史细节,进行所谓的合情合理、设身处地的想象和虚构。史传中记录的一些神怪梦境、历史传闻等,是当时社会上已经流传、史家信以为真而加以记录的史事资料,它们并不属于史家本身之"想象"或"虚构"。主张史传可以虚构,甚至将史传的"文学性"等同于虚构和想象,都将取消史传的本质特性,为篡改和捏造历史打开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2.
《修辞学和纯文学演讲集》是亚当·斯密的后人根据其修辞学和纯文学讲稿的相关内容整理而成,是斯密思想的历史性的集中体现之一。他倡导历史写作中的间接叙述方法,强调历史素材的真实,注重把握历史事件在时序、发生地以及因果等方面的联系。此外,斯密还表现出对古典史家以及近代早期史家们的叙史方法的推崇。这些观点构成了斯密思想中史学意蕴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红旗谱》是红色经典三红一创的首先之作,作者反复强调小说讲述的故事与人物都源于真人真事,但对比史料和小说文本我们可以发现小说对平淡的真实历史进行了传奇叙述,而这些艺术虚构最后却取代历史本身而重新被认定为历史真实。艺术真实取代历史真实而升级为新的历史真实,这生动地反应了红色经典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4.
《三国志通俗演义》取材于三国历史,但它不再像历史典籍那样去真实地记录历史、叙述历史,而是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去塑造历史、虚构历史,把作者对历史人物的爱憎、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和对历史精神的阐释全都融合到一起,将三国历史加以演义、虚构、渲染,或者改头换面。这就是所谓艺术化历史。总的来说,《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历史小说借鉴历史,立足文学,达到历史和文学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5.
汉代史著如《史记》、《汉书》常引用传中人物自己所作的诗歌来增加表达效果,这些自作诗产生于特定的历史场合,很好地体现了人物在特定场合中的心境情绪,具有史家笔法不能达到的表达效果。人物自作诗多由"事象"感发,大部分是悲剧人物在困境中发出的悲鸣。史著中引用的诗歌往往能与历史叙事相互交融,起到诗史互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因为客观原因,历史题材影视剧依靠虚构和想像还原历史过程、编织故事,塑造出生动感人的形象,这想象与重塑有一定的法则:对人物的评价必须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虚构的情节和细节要为人物性格的立体化服务、虚构的人物关系和故事要给观众新鲜感受。  相似文献   

7.
《资治通鉴》在叙事、写人方面具有鲜明的文学特征:运用多种叙述手法,以情节演绎历史;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为主,结合运用限知视角叙事;“遥体人情,悬想事势”,叙事中融入合理的想象、虚构成分;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塑造出初具性格的历史人物形象。《资治通鉴》的这些文学表现手法是明清历史演义小说的艺术源泉。  相似文献   

8.
在 2 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中 ,美国新历史主义批评家们将历史批评置于后现代氛围中进行了全新的阐释。海登·怀特在《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本文》中辩证地论述了历史本文实为一种主体叙述 ,而且是一种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的文学虚构 ,同时 ,主体叙述与历史本文、历史语境与文学虚构之间存在着“解释的循环  相似文献   

9.
希罗多德是一位有着强烈历史感、求真务实的历史学家。史家的性格、情感、价值观对历史现象的认知与把握有直接影响,希罗多德的性格及其形成原因影响其思想、行为和创作;《历史》折射了希罗多德的个性心理和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0.
《公众的怒火》是历史编纂元小说的典范之作,通过戏仿这一典型的后现代主义手法,小说揭示了所谓官方正史也不过是一种文本,是它特有的叙事结构使讲述的事件成为真实,而不是事件本身。通过重访历史事件,库弗重构了另一个版本的原子弹间谍案,模糊了历史与虚构、文本与现实的界限,彻底消解了历史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11.
《道藏》及《藏外道书》中有大量的仙传,这些仙传通常采用史家传记手法写作,由于其中多虚构成分,故今人一般以仙道或道教小说视之。仙传之所以会采用纪传体写作,是由于作者认为他们所记都是真人真事,只有依据史家实录原则来写作才能做到客观公正,具有可信性。今人一般将仙传分为单传、类传和总传三类,也有将其分为像传和文传两类的。  相似文献   

12.
对于魏晋南北朝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段来说,由于长期处于动乱和分裂的状态,史家若试图进行整体的宏观考察,相较于其他所谓大统一的历史时段,将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回顾相关学术史,不难发现近代以来关注这一时段的重要史家,其重要著作——特别是那些经典论著——基本都是以“论集”的形式出现的,较少有宏观主题加以统摄。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此段历史的宏观考察就失去了可能性甚至没有必要性。相反,在大量专题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视角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做一定的宏观论述,不但很有必要,而且具有可行性。谓其有必要,  相似文献   

13.
美国犹太裔作家赫尔曼.沃克的战争题材小说《战争风云》是现代文学史上全景式表现二战进程的一部规模宏大的作品。小说真实地再现了从纳粹德国入侵波兰至珍珠港事件爆发这段战火纷飞的历史,作者在重现历史的过程中,运用了把真实和虚构融为一体,将文学和史实置于一炉,从而使历史的真实感得以呈现的创作手法。这一再现历史的手法集中体现在对虚构主人公亨利.维克多一家命运沉浮的描述,对一部虚构的军事著作的呈现,以及对真实历史人物的勾勒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史通》问世后的历史际遇,深刻地反映出当时以及后世史家对《史通》理论价值认识上的意见分歧;后世史家对《史通》的广泛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史通》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为《水浒传》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首先。历史上记载的宋江起义既于史有据。又十分简略,给历史学家的研究带来了很多麻烦。可是对文艺家来说。却提供了方便。不必受史实的束缚,想象虚构.自由发挥。其次。宋江起义既反对政府。后又投降朝廷,去镇压方腊起义.而且。经过宋、金、元这段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时期才创作成书。这为《水浒》创造了一个可以多元创作和评论的广阔天地。一个可以生存、传播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革命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都是关于民国历史的虚构叙事,由于创作年代不同、叙事目的各异,两者所虚构的民国历史大相径庭.革命历史小说将民国历史革命化,其虚构因受革命历史的制约而着眼于党史中某些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重要革命历史人物的演绎;而新历史小说则摒弃了这种从革命角度虚构民国历史的唯一性,虚构游离于革命历史之外的"新历史".虽然其能指被冠以民国历史之名,但其所指只是个人化的叙述话语.虚构的民国历史从革命历史到"新历史",折射出当代历史小说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7.
文学的想象与虚构究竟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历史叙事的制约是目前学界关于历史题材文学创作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成功的历史小说,对这部小说的文学叙事和它所依据的史书《三国志》的历史叙事做一些比较,看看前者在多大程度上超越了后者的限制,对于我们今天的历史题材创作是有重要借鉴价值的。  相似文献   

18.
塔西佗在其《编年史》开篇章中概述了罗马历史书写在漫长的政治变革中所呈现出的兴衰转变。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史家尚能秉笔直书,西塞罗与撒路斯提乌斯在这方面的成功描写堪称典范。当奥古斯都确立元首统治后,罗马史家开始避免犯颜直谏,这其中李维和庞培·特罗古斯故作曲笔,以王政时代与共和时代的历史隐喻当下的罗马国运及皇帝德行。及至提比略统治时期,罗马史家转而热衷于阿谀奉承,维莱伊乌斯·帕特库鲁斯由此将源自赞美诗的各种技巧融入历史书写中。通过对文本的仔细梳理和对比,分析这些基于社会现实的历史撰述,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政治环境与历史写作之间的复杂关系,而且为后世史学的发展开辟了多重进路。  相似文献   

19.
在后现代历史哲学中,"虚构论"是非常时髦的。一方面,"虚构"是对机械真实观的否定,它赋予了历史学家极大的创作自由,这是其值得称道的地方;但另一方面,它却把本真的历史"悬置"起来了,局限于在形式层面来谈虚构,这又让人难以接受。对于真实与虚构二者之间的关系,值得捍卫并且能够捍卫的理论立场应该是,真实是虚构的前提与基础,虚构是真实的升华,虚构与真实一体相依。  相似文献   

20.
<正>“述而不作”是太史公完成《史记》的书写理念,他明确宣称自己只是“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1],这样的书写理念对后世史家创作影响深远。但“述而不作”,并不意味着绝对如实记录,像列清单一样呈现人与事,而是将人物还原到历史现场,基于客观事件,融入作者主观意识,构建相对真实同时有限虚构的历史人物,提供后世认知历史的可能性。在这样的书写理念下仍然会有独特个性的笔法,《屈原列传》(节选)就是其中一篇。屈原其人其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