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欺辱,引起了中国深重的民族与社会危机。面对这一空前的时代巨变,士绅阶层中的知识精英开始寻求救国之道,以促使传统社会的变革。作为乡村士绅的刘大鹏,在晚清民初动荡的时局中亦无法置身事外。时代的变迁使得刘大鹏的传统民族主义观念发生了近代转变,这种转变体现出晚清乡绅对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时代适应。  相似文献   

2.
生活习俗的变化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文章通过以山西近代服饰变化为视角,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知识,考察了从清朝到民国以山西地区服饰为代表的近代服饰变迁的历程,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服饰的样式和特点,阐述了推动这一变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因素,认为近代山西服饰的变迁与近代中国政治革命、经济发展和文化冲突相一致,分析了近代山西服饰变迁的特点。从而论证服饰作为经济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它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即作者试图通过对山西服饰变迁的研究,反映出其背后所表征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从另一个侧面考察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生活习俗的变化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文章通过以山西近代服饰变化为视角,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知识,考察了从清朝到民国以山西地区服饰为代表的近代服饰变迁的历程,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服饰的样式和特点,阐述了推动这一变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因素,认为近代山西服饰的变迁与近代中国政治革命、经济发展和文化冲突相一致,分析了近代山西服饰变迁的特点。从而论证服饰作为经济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它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即作者试图通过对山西服饰变迁的研究,反映出其背后所表征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从另一个侧面考察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王琴堂被称为邯郸最后一位名绅,其一生行状颇具典型性。王琴堂接受私塾教育,后科举入仕,被清廷派去留洋考察;出任过民国官员,后由官入商,积极从事邯郸地方公共事业。王琴堂个人行状的变化,实际是整个士绅阶层在生产机制、所处社会结构位置、知识体系、身份与集体意识上转换的缩影,是邯郸士绅阶层向近代化转型的外在表现和必然结果。尽管王琴堂的转型相对积极,但受时代所限,其转型过程甚为艰辛。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迁过程中,外国经济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地处华北内陆的山西省在近代也受到外国经济力量的明显冲击.在入晋洋货和洋行收购土特产和农产品等外国经济力量的推动下,山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自然经济结构解体加速,一些传统优势行业如冶铁业、铁制品加工业衰落,一批近代工业产生但得不到充分发展,境内居民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变迁,如消费观念的"由俭入奢"、"崇洋"现象显著、商品性消费增加等.  相似文献   

6.
《邢台学院学报》2014,(3):112-114
清朝时期,直隶省会为保定。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将直隶省会正式迁往天津。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改直隶省为河北省,10月河北省会迁北平。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北平政局不稳,10月,河北省会又回迁天津。1935年,日本加紧侵华步伐,制造"华北事变",天津形势危急,6月,河北省会再迁保定;抗战时期,河北没有固定的省会城市,直至1949年,河北省全省解放后,中央决定河北省会为保定。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以来,中国连环画在人物造型、文字内容、情节表现等方面出现了类同动漫的趋势。究其原因,近现代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交织,形成繁杂、融合的文化背景,引起了国人审美价值观、作者创作模式及社会阅读文化等方面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位于河北省西北部的张家口地处华北平原与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近代,在蒙汉两族的双向互动及社会各方面转型因素的影响下,张家口地区的风俗民情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主要表现在服饰、婚丧礼、节日庆典等方面,为考察这一地域社会的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社会心理因素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较高层次的理性的角度看,中国近代人们对职业教育态度的变迁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从抗拒排斥到功利性很强的选择接受,再到对教育制度、教育思想的认同;从较低层次的情绪化层面看,个体对职业教育价值的判断却保持着一种强烈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中叶以后 ,地方军事化趋势加强 ,上层士绅权力迅速膨胀 ,下层士绅却被急剧边缘化 ,从而导致了地方权力格局的失衡 ,两者无可挽回地走向了分裂 ,这就使得士绅与各种地方势力的关系更趋复杂。我们在探讨包括国家与社会关系在内的所有涉及士绅的问题时 ,不可不考虑这个历史变化  相似文献   

11.
晚清,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立志"教育救国",投身兴办新式教育的洪流,打开了近代南昌中等教育新局面。近代,南昌私立中学兴起并不断发展,它初创于清末,民国以后全面发展,五次"反围剿"及抗日战争使其发展异常曲折,直至新中国成立退出历史舞台。期间,私立中学虽屡遭战事破坏,但因其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办学群体的不懈努力,各校在曲折中不断前行,呈现出办学质量参差不齐,办学群体多样化,办学宗旨丰富多彩等特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明末湖北黄州麻城县士绅居士梅之焕为个案,探讨士绅的宗教信仰与儒家思想、社会生活的关系,窥探具有浓重儒家思想的士绅如何参禅,及其在佛教影响下如何参与地方社会、具有怎样的精神生活.文章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包括讲述梅之焕与僧人的交往以及建寺修庙等事佛活动;分析他参禅事佛的出发点——“济人利物”,即他找到了儒释的这一契合点;并论述在佛教观念的影响下,梅之焕积极参与地方的社会活动,同时又构建独特的心灵空间.作为士绅和佛教居士的双重身份,梅之焕既葆有士绅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又流露出其参禅的特性,提高了其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3.
试论近代安徽江淮地区集市贸易的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集市贸易是研究中国近代社会的切入点,安徽江淮地区集市贸易在晚清和民国时期有了一定的发展,形成了以芜湖为中心的长江流域系统和以蚌埠为中心的淮河流域系统,并形成系统、区域、县域三级网络;出现了专业市场,形式多样,集市内部“行”、“市”多样,货物和人员结构有了变化;强化了对外传输和文化娱乐的功能。它的发展反映了这一地区商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程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对中国近代女子服饰的变迁进行了粗略的梳理,归纳了近代服饰史上出现的几次流行现象,进而对影响近代女子服饰变迁的因素作了总结,并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5.
劳工是以出卖体力与技术获得工钱谋生的人。劳工教育缘起于劳工的教育需求、企业对科学技术知识的依赖以及企业主对利润的追求。近代中国劳工教育经历了学徒教育改造期、劳工教育孕育期、劳工教育发展期以及劳工教育衰落期四个阶段,前两个阶段的劳工教育带有自发性特点,发展时期的劳工教育呈现出强制性特点。由于强制性的劳工教育主要考虑的是政党的意愿、政府的意图及其企业的利益,劳工教育不断被异化,致使以提高劳工生产技能、改善劳工社会状况的劳工教育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民国时期的劳工教育积淀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思想资源,对今日中国的农民工教育具有现实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道德楷模的明代士绅一方面传承着自周代以来的以儒学为基础的士人遗风,在有明社会士绅同时承担了家族和基层社会道德教化和个体道德品质培养的任务.士绅以其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教育着乡民,净化了社会环境,改变着民风民俗和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17.
华侨与近代侨乡教育变迁——以广东梅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中国侨乡教育迅速转型.侨乡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学校生源构成多样化、教育培养方向与教学内容外向化和教育体系多层化,华侨功不可没.这些转型特点在广东梅州得到了明显体现.  相似文献   

18.
唐廷枢兴办近代工业的一系列举措,推动了唐山经济社会的变迁,促进了这座城市的兴起。他对近代唐山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在唐山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文化生态变迁的基本格局,决定了近代中国散文的发展趋势。进入近代之后,随着文化整体主义的解体和多元文化的兴起,各种文化形态都对散文创作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渗透,文化生态与散文艺术发展之间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密切。文化生态环境在近代社会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剧变中处于不断解构和建构的变迁状态。西方文化、城市文化和平面媒体文化促使近代中国散文产生了新变。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徽州宗族之间往往会因各种利益纷争而发生矛盾和冲突,当冲突发生时,士绅往往在纠纷解决中充当民间调解力量,并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们一方面做好自我表率作用,另一方面积极运用道德的力量来调解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