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福科权利话语理论并结合女权主义分析比较<黄色墙纸>与<简爱>,解读作品中"疯女人"疯癫的现实意义.首者以女主人公的身份直接反抗男权统治,而后者借助梅森实现其内心隐秘的愿望.伯莎与简·爱代表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2.
简·里斯的《沧海茫茫》其主旨涉及女性主义和克里奥身份认同问题。小说女主人公长期遭受父权制社会压迫和身份认同危机。白克里奥女性安托万内特既无法与当地黑人身份认同亦无法与来自宗主国的白人丈夫身份认同,从而揭示了白克里奥女性的生存困境。本文认为女主人公因自身的性格弱点消极抵抗父权压迫和身份认同危机,她在罗切斯特的设计下一步步走入绝望,走向疯癫,而同时亦以疯癫控诉了父权制的罪恶和殖民主义价值观的虚伪。  相似文献   

3.
疯癫不是一般医学意义上的疾病,也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实在,而是一种历史话语建构.由于文化不同,中西方疯癫认知观呈现了一定的差异.进入世界"现代性"进程的中国,其20世纪上半叶现代文学中的疯癫话语建构与西方现代社会疯癫观有着更密切的联系,但是,在中国独特的文化语境中,疯癫话语发生变异,它的出场及其变迁,与中国社会现代性进程的推进有关,与中国知识分子社会身份认同有关.  相似文献   

4.
身份是由一系列的自我观点组成.这些自我观点是在特定的群体或角色中,通过自我归类或认同活动基础上形成的。身份具有社会性、独特性、稳定性和建构性。身份激活依赖于身份突出性,而认同身份过程主要依赖身份确认。当前身份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多重身份和身份确认失败上。未来的研究需要解决的主要是认同身份理论与社会身份理论的融合问题,以及身份确认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小说《野草在歌唱》中,除了主人公玛丽的悲剧不容忽视以外,玛丽的丈夫迪克的悲剧也值得重视。迪克在经历了农场经营失败与婚姻宣告破灭等一系列事件之后,自我身份的认同与角色建构充满迷茫,自我身份也变得逐渐模糊,最终走向自我疯癫。迪克的悲剧映射了其在不断重塑自我身份的过程中迷失自我最终走向毁灭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许多评论者研究《酒徒》的意识流表现手法和小说的"内在真实",这里则研究"酒徒"身份认同问题。认为:酒徒在一切都是商品、一切皆是谎言的世界中曾迷茫过、呐喊过却最终因自我身份无法确认而逃离,酒徒身份认同问题也无法解决,从而导致其陷入无根境地。  相似文献   

7.
少先队辅导员是我国少先队教育的重要力量,也是我国教师队伍中极具专业特色的一支队伍。本研究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代少先队辅导员身份认同及变迁情况的分析,呈现出这一群体在时代演变中的身份建构,为少先队辅导员的专业发展提供启示。研究发现三代辅导员的身份认同呈现出典型的时代特征,有"组织依恋""职业发展"和"自我实现"三种不同取向。研究认为社会转型、公众期望的转变以及身份需求与现实的冲突是身份认同变迁最主要的原因。最后,研究认为提升辅导员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明晰辅导员的身份定位、增加辅导员专业学习及理论提升的渠道是强化当代少先队辅导员身份认同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8.
高校青年教师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现在和未来高校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成为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身份认同理论的理解,从制度性权利的外部他者认同和心理性认同的内部自我认同的两个方面有助于解读高校青年教师的身份认同,发现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具有的多重身份和自我迷失特征,以此来建构高校青年教师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9.
"80后"初中教师的自我身份认同主要包括他们对专业身份的认同和对"80后"群体的认同.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本文归纳了"80后"初中教师在自我身份认同方面所具有的特征,揭示了其在角色外赋与自我认同的矛盾中做出的调整与选择.  相似文献   

10.
公民的根本问题是公民身份问题,界定公民概念的内涵必须基于对公民身份的探讨,而公民身份与国家之间具有"结构二重性"。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公民身份研究的核心是如何建构我国公民身份认同的过程。公民身份认同可以分为公民自我角色意识的认同、公民社会行为的认同和公民制度的认同,公民在建构自身身份认同的同时完成了国家认同,并通过履行公民行为促进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从建构公民身份认同的角度出发,公民教育应该是在基于公民身份的教育制度中,去建构积极公民身份认同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叙述分析方法对24位教师的从教生涯自述予以分析,试图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身份认同的建构及所呈现出的身份类型。研究发现,中国教师的身份认同在改革开放以来因其入职年份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类型,这些身份类型的出现是教师个人与其所处的人际和制度脉络互动的结果。不同身份认同的教师共同存在于学校场域,形成教师群体的区隔。鉴于教师群体性的归属感对其工作生活的重要性及当前我国追求教育公平与质量的脉络,国家有必要自上而下形塑教师群体发展出“专业人”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2.
青年大学生是互联网文化的生力军,他们在互联网中拥有与传统社会身份不尽相同的虚拟身份,而这种虚拟身份的形成与认同反映了整个群体的社会心态。从青年亚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网民自我身份认同,以及大学生网民社会心态出发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以进一步把握网络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  相似文献   

13.
理性选择理论在社会学、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等领域产生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其对个人行为选择的分析着重运用系统方法进行研究,以达到解释行为发生原因,预测行为前景的效果.这在个人确立身份并建构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引导个人在差异申确定身份,从语言、文化、记忆等层面完成身份建构,避免个人因在身份认同上与群体的偏离而产生发展的滞后性,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实现个人的身份认同,彰显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4.
林黛玉作为《红楼梦》中金陵正十二钗之冠,贾母的外孙女,林如海和贾敏之女,美丽脱俗、才华横溢,本应享尽世间荣耀,生活无忧无虑,最后却以悲剧收场,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她自身的性格因素,也有环境因素所造成。而寻求身份认同的失败则是导致其悲剧性命运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正是由于身份认同的失败,导致了她最终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15.
身份认同在于个人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对归属群体的感悟、对该群体的认知与积极评价,以及对该群体的使命承担。《百年孤独》讲述了马孔多的变迁及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命运沉浮,以此映射拉丁美洲一个世纪风云变幻的历史。内容上,以作品中人物接受他者文明时身份的迷失与最终回归,反映对归属拉美群体的认知;风格上,扎根本土文明,利用传统信仰与神话传说,以魔幻写就共同历史与现实,表现对归属群体的文化认同;目的上,以"遗忘"与"孤独"呼吁拉美社会明辨身份、认同群体、团结一致找寻出路,表现对归属群体的使命承担。  相似文献   

16.
《简·爱》是一部揭示罗切斯特对伯莎、对阿黛勒、尤其是对她自己残忍行为的小说。本文拟从疯女人伯莎的复仇入手,从文本叙事策略的角度探讨伯莎复仇失败的深层原因,进而引出简·爱复仇韵高明之处,即借用文本的力量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7.
上山下乡经历是知青一段印象深刻的文化记忆,这段记忆或被作为宝贵的文化经验,或被视为深刻的内心创伤,而身份迷失却是他们的共同困境。返城知青在心灵挣扎之后省察时代情势,借寻根以寻找自我,追认和重建自我身份,这是他们进行寻根小说创作的文学理想之一。带着"我是谁"的困惑,寻根小说作家在文学创作中通过个体认同、群体认同以及民族国家认同三种策略建构其社会身份与文化身份,借以升华其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8.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采用深度访谈法,探讨农村中学生发生辍学行为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农村中学生发生辍学行为是物理空间、符号空间、人际空间、体验空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空间体验中,辍学生经历了从差生个体到差生群体的价值认同,最终这种价值认同与学校的规训认同发生冲突而导致辍学行为发生。  相似文献   

19.
“空间·伦理”研究双范式并置是近年贾平凹文本批评实践中尚值进一步拓深的理论新域,该两者的交互关系在《秦腔》文本中具体表现为:叙述承担者引生在“疯”与“不疯”两种心理意识形态间转圜,构成了向内聚焦与向外辐散的双向度叙事空间,并以此为基础呈现出内外两种空间中乡土伦理形态的时代衍化——引生“清醒”时关照的外部空间中旧宗族伦理走向没落;而其“疯癫”时私忖的内部空间则显示出当代乡村伦理公共性的崩坏,“伦理私有化”开始走向乡土生活舞台的中央。  相似文献   

20.
身份认同是个人或群体对自我的认识,是自我意识的产物。不同来源可产生不同的身份认同。在内容上,身份认同由情感认同和理性认同两部分组成。个体对自己所在行政级别及以上级别产生身份认同,各级别产生的认同同时存在而不互相抵消,从而形成一种多重认同结构,并且理性身份认同随行政级别的增高而减弱,情感身份认同随行政级别的增高而加强。了解身份认同的分布,有助于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能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