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一曼 《寻根》2006,(2):68-70
九朝古都洛阳处于河洛文化的腹心地带,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和客家人的祖籍地之一。近年来,许多海外华人,特别是客家人寻根中原,并希望在姓氏文化的发源地——洛阳建立中华姓氏总祠,了却魂系中原、根在河洛的心愿。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到洛阳寻根祭祖,经各方努力,洛阳将在邙山筹建寻根祭祖圣地——中华姓氏文化园(百家姓祠)。该文化园计划占地100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5万平方米,碑刻面积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7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2.
《寻根》2007,(5):113-113
姓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姓氏从其产生到发展壮大,都有一段辉煌的经历和足以引起族人自豪的历史。中华民族非常注重血脉相承,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而每一个姓氏都有其始祖和代表人物,他们构成这一姓氏的膜拜的祖先,  相似文献   

3.
4.
郑强胜 《寻根》2010,(6):86-86
<正>本刊讯(记者郑强胜)2010年11月15日,由河南省炎黄姓氏历史文化基金会和香港《文汇报》共同主办的中华姓氏文化(国际)巡回展在郑州正式启动。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  相似文献   

5.
方颐 《寻根》2014,(5):131-133
中华民族姓氏知多少?这不仪是一个屡问而难答的饶有兴趣的问题,更是一个姓氏学、民族学、历史学,乃至关涉到整个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重大学术问题。古代姓氏书有《百家姓》《千家姓》,乃至所谓《万姓统谱》,但将现存古代所有姓氏鹳中姓氏统加,其总和不过七八千个。姓氏在历史中有消亡也有新生,这种现象越接近现代就越有加速之趋势。当今我国有十多亿公民,人口统计多取抽样数据,其所得姓氏与实际仍有较大距离。姓氏专家为得古今姓氏数之实,一方面努力扩大古文献求索范围,另一方面则密切注意最新人口普查所得的姓氏数据。20世纪90年代曾出版几种专业辞典,其姓氏数量已达一万数千,21世纪某些专家所搜集的姓氏数量已突破2万。  相似文献   

6.
罗容海 《寻根》2011,(1):112-117
姓氏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国语》中晋国胥臣言,“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是为姓氏之始。三代之后,姓、氏逐渐合而为一。汉代,中华姓氏体系基本确立,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郡望、堂号、门阀等特定的概念或制度,姓氏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寻根》2004,(3):76-81
由中国侨联.中国文联、全国工商联、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主办,周口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华姓氏文化节将于2004年月日0月17日至19日在河南省周口市举办。  相似文献   

8.
正画如其人,书如其人,此理已为世人皆知,自法国人布封拈出"风格即人"一语后,更为品评者爱用。赏评者据此得以为切入点,探赜作品与作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品画境,体情思。而这里想要说的是,在汉字文化圈的文人墨客好借汉字的表意之特征,每每托名号以表志向。由是,人如其名号的现象也就屡见不鲜了,下面将要言及的横山大观便是其中的一位。若以"横山大观"四字所示出的意象特征去宏观地观照其人其画,恐不失为一梳理机杼的妙道。如想把  相似文献   

9.
宋全忠 《寻根》2012,(6):4-9
中华姓氏文化历史悠久,它是中华文化中极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含姓氏根源、姓氏尊崇、寻根追祖、祖先崇拜,也包含家族生息、繁衍、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大众性、连续性、广泛性、世界性.由三皇五帝等中华祖先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姓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国脉、文脉,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信息学遗产,无时无刻不赋予华夏人智慧与灵感,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姓氏传承像中国这样完整且有内涵.  相似文献   

10.
论姓氏合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姓氏合一□阎晓君姓氏在遥远的史前就已产生,原始部落、氏族的名称,就是姓氏的滥觞。进入文明时代以后,随着国家的建立,正式的姓氏制度产生了。有些学者认为夏代是我国姓氏制度的建立时期,商代因之①。由于资料缺乏,不能得其详,故暂且不论。西周是比较典型的姓氏...  相似文献   

11.
正"虾夷""五味""小鸟遊"??如此这般稀奇古怪的词汇居然都是日本人的姓氏。关于日本人到底是怎么取姓的,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在古代日本,除了"源""平""藤原""橘"等贵族和武士阶层,以及少数医生和学者之外,其他平民百姓不能拥有自己的姓氏。直至1875年,明治天皇为了方便征兵和征税,颁布了《平民苗字必称义务令》,这项由上而下的摸家底儿工作,强制要求国民都有姓氏。由于法令颁布得太过突然,许多人一时不知该从何下手,便出现了许多就地取材的现象,从而造就了日本五花八门的姓氏。  相似文献   

12.
邹华享 《寻根》2004,(5):110-113
湖南不少市(地、州)、县出版的方志上有姓氏名称和数量的记录,根据对这些记录的综合整理,分析出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湖南境内使用的姓氏有2116个。这个数据会有些出入,但基本符合实际情况。 湖南姓氏从哪里来湖南在夏、商和西周时代,未直接处于中央王朝管辖之下,境内“蛮”、“越”族聚居,基本上仍处在原始氏族社会的后期。“蛮”、“越”族所形成的部落,是否使用过姓氏,有多少姓氏,尚待研究,即使有,也是极少的。据传说,炎帝部落的某些支系由于黄帝的追逐征伐以及后来中原华夏集团和夏、商、周王朝势力的威胁、排挤,进一步往南…  相似文献   

13.
上官姓氏源流□上官子木复姓上官,时有人出于好奇而发问:有识者问,该姓源自何朝贵族;无识者问,此姓是否属少数民族。每每无言以对,遂动念寻根以求先祖之名。上官在《百家姓》中位居复姓第三,仅次于万俟、司马之后,且位于欧阳之前。在明代杨慎所纂《稀姓录》及其同...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姓氏趣谈许美华大家都知道,斯大林这个姓是他投身革命后的化名。“斯大林”的原义是钢铁,寓意着革命到底的坚强意志。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姓是他的笔名,在俄语中是痛苦的意思。高尔基用“痛苦”做笔名发表了大量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小说和文章。俄罗斯人和中...  相似文献   

15.
顾建平 《寻根》2004,(4):101-101
满族是直接由女真族融合部分北方民族演变而来的。满族在明末大体形成。满语称姓氏为“哈拉”。至清代,据清《皇朝通志·氏族略》记载,满族有679姓。满族形成后,其姓氏来源主要有下几个方面:一是沿用旧姓。满族的很多氏族沿袭了女真乃至时代的旧有姓氏。如清代的大佳氏即由时的  相似文献   

16.
谭汝为 《寻根》2014,(4):134-135
<正>韩国人的姓氏,除朴姓之类外,许多姓氏如李、张、韩、金、高、卢等,与中国汉族姓氏相同。韩国人与中国汉族相同的姓氏,二者虽有联系,但作为家族血缘关联并不大。因为在历史上,朝鲜人的汉姓大多出于仰慕中原的心理而自己改的,但也确有少数是由中原汉人迁徙到朝鲜半岛后保留了中原姓氏。朝鲜族人中的汉人后裔,估计在千万以上。打开电脑点击"韩国寻根"四个字搜索,可查到许多韩国名人、望族来中国寻根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豫闽台姓氏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翔南 《寻根》2009,(1):8-15
地处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从夏商至唐宋时期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几乎每次改朝换代,这里都有战事发生,致使中原大地屡遭洗劫,生灵涂炭,社会动荡不安,经济遭受严重破坏。为避战祸,中原百姓曾多次被迫向四周迁徙,主要是向南方长江流域移徙。其中规模较大的迁徙活动有6次,其他因天灾、戍边以及避仇、贬官、流放等原因而流落他乡者更是不计其数。由于中原地区是中华姓氏的主要发源地,中原百姓的不断外迁,也造成了华夏姓氏的大播迁。  相似文献   

18.
1-bowdlerize删除,删改该词源于英格兰医生托马斯·鲍德勒(ThomasBowdler)的姓氏。这位医生有恐血和不忍目睹病人痛苦的心理障碍,只好弃医从文,用“手术刀”剖解文学作品。鲍德勒认为“凡词语给人诲淫、放荡之感的,就不该说、写或印刷,凡已刊印的也应删除。”基于这种观点,他开始审查、删改文学作品。1818年,他删改而成的十卷本《家用莎士比亚戏剧集》出版,该书剔除了原剧中所谓淫秽不雅的词语,使其适合在女士面前和家庭中诵读。删改后的莎剧已失去原味,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发生了改变。这位自命…  相似文献   

19.
美国人姓氏拾趣朱伟一“比尔·克林顿”,在英文中是个很响亮的名子,一看姓就知道这是位白人,而且是英国人的后裔。在美国,名字不重要,但一看姓氏就知道你是那方神仙。温斯顿·李有个像模像样的英文名字,但姓是地地道道中国人的姓,所以不看面孔也知道这人是中国人。...  相似文献   

20.
采诗 《寻根》2006,(3):120-125
原始之姓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而中国人的姓又都是从父姓,即延续父亲的姓。这和当今日本人以及英、美人的姓(surname)大体上一样。然而,我们中国人最原始的姓,即王充在《论衡·诘术篇》中所说的“古者有本姓,有氏姓”的“本姓”,却和今天的情景恰恰相反,则是从母姓,即延续母亲的姓。这从“姓”的字形、字义、字音上,可以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姓,在金文中写作“生”;“生”就是姓的本字。由谁生的,即姓之本义。后来加了女字旁,更清楚地表明它的含义。而且姓的读音起初也读作“生”。《说文》释姓曰:人所生也,从女,从生。由此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