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现代作家笔下有许多叙写"南洋"土著形象的篇章,由于"南洋"民族生态的复杂多样性,每位作家作品中展现的"南洋"当地人群像也各不相同,然而却几乎同一标志性地呈示出某类相同的文化性格形象图谱,其中"纯性"与"热性"是其主要通约化文化性格类征之一,作家分别赋予了其多重丰富的生动文化意涵。  相似文献   

2.
肖向明博士的《“幻魅”的现代想象——鬼文化与中国现代作家研究》是探寻传统文化与作家关系领域中一部富于创见的新作。从史料中发掘新的材料,在中外文化互动中以对个案的考察而透视时代语境的力度,文化理论与文学实践相互凸显的方式,使得该著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形成了有效的弥补。同时,作者在对鬼文化的现代性考察过程中,贯之以文化转型和整合的宏大视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当代文化命运的发展也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由未曾利用过的一个社会学角度看取中国现代作家,显然有利于我们更全面认识现代作家有别于古代作家的特殊社会角色和文化性格,进而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社会发生学的别一因缘以及现代文学的性质和状貌.这是一个十分诱人的大课题.权作试步,本文只从社会历史进程角度,对中国现代自由作家的产生、分化与消亡作一初步探讨.1 中国现代都市的崛起和发展,为催生和养育自由作家创设了崭新的物质文化环  相似文献   

4.
现代中国作家与传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现代中国作家深受“五四”时期反传统的思想氛围的影响,因而他们大都否认和讳谈自己同传统文化的血缘联系。但事实上他们却以各种方式保持着同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传统文化已经浸透到现代中国作家的意识与潜意识的层面,作用于他们的人格建构和审美情趣。探讨现代中国作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把握现代中国作家的文化心态及现代中国文学的自身特质。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作家既以学者身份对中外神话进行译介、研究,重返文化源头,为现代民族国家成长寻找动力;同时又取材神话进行文学创作。神话资源经过现代性阐释与创造,获得了生长,在母题与原型的变异中融入了时代色彩和个人情感,完成了对民族国家的现代想象。现代作家的神话重述,体现了时代语境规约下的不同话语的纠结与冲突;此外也曾注意到神话的艺术审美性。现代作家的神话研究与重述显示出了较宽广的视界,但也体现出某种"偏至"。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作家的文学生命与荆楚文化保持着血缘般的亲密关系。荆楚文化以其丰富的哲理内涵,影响着中国现代作家文化思想及其审美观念的形成;中国现代作家在用身心解读荆楚文化经典的过程中,不断挖掘出传统文化中的深层内蕴;荆楚文化的艺术精神影响着中国现代作家的艺术创造,他们的文学生命中有着浓重的荆楚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中的"文体互渗"批评话语有三种类型:即现代日记体小说、现代童话体小说和现代诗化小说的批评话语。此类"批评话语"皆指涉中国现代作家与对象世界之间确立共存关系而呈现出的一种独特状态,即诗性的彰显与消隐。现代小说创作中"文体互渗"批评话语的诗性放逐是与现代创作主体的个性人格、社会时代意识以及文化精神密切关联的。  相似文献   

8.
《"人与事"中的文学社群:现代中国文学社团和作家群体文化生态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版)是杨洪承教授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流派研究领域中的又一新成果。《"人与事"中的文学社群》以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社团与作家群体为研究对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作家中有叙写过"南洋"(即东南亚)的作家阵容可谓相当庞大。本论文所勘察涉及的多达48位,试就此制作一张"群像"脉序图谱,借以对之有一个直观、清朗而有机的总体摄照,为相关的"南洋"人文研究提供一定的史料裨助。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市镇叙事研究,认为这一研究视角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上的新视域,研究的意义重大。中国现代市镇小说作家多,作品丰富,内涵深广,呈现出了自身鲜明的独立品格。从市镇这一特定的角度入手,结合中国现代市镇所特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展示中国现代小说被"乡土文学———都市文学"二元模式所忽视或遮蔽的文学价值,从新的叙事视角发现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揭示中国现代市镇小说所特有的审美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市镇叙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拓展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领域,深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现象的开掘。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小说史编撰体例中的“作家论”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史编撰体例的"作家论"模式,这一模式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杨义的同名著作中得以拓展和完善,九十年代以来的现代小说史编撰实践中这一模式继续得以继承,并呈现出新的视角和尝试。通过对这三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史著作的分析评价,以勾勒出"作家论"模式的演变趋向。  相似文献   

12.
中国作家的现代敦煌文学叙事起自1970年代,产生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作品。新世纪前后,甘肃作家冯玉雷的敦煌系列长篇小说以人类性的宏阔视角对敦煌这个巨大的文化意象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解读与阐释,他对敦煌文化精神的探寻及其在叙事艺术上的探索与创新,实现了现代敦煌文学叙事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学倡导以现代生存体验和人生思考为主要的表达对象,然而鲁迅、郭沫若、茅盾、郑振铎等作家却都曾创作过以古老神话为题材资源的重要作品。与现代作家对于中西方神话故事的广泛择取相呼应的这一阶段,又恰恰是中国神话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得以建构的奠基性阶段。从理论研究的视角,现代作家普遍认为远古神话作为民族文化的源头蕴含了强烈的民族性、现实性和民间信仰力量,同时这也是激发现代作家在创作中积极借鉴古老神话的重要动因。现代作家在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的双重维度上,表现出对远古神话的深切关注,既是现代作家对于民族文化之根的深情回望,同时也体现了现代作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4.
原指"文章整体存在"的古代汉语"文体"概念,在日本17世纪至近代的文化语境中,先后发生了两次由表示文章本体("体")到表示语言形式符号("用")的语义转化。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语言形式"为实质内涵的日本近代文体观被引入中国,契合了同样以语言变革为主要目标的中国现代文学改良运动的整体文化情势。受日本近代文体观与西方文类学(Genology)、语体学(Stylistics)的双重影响,中国现代学界一方面将传统文类之"体"理解为文学作品的一般形式,同时又继续以"文体"译Style,表示文章中与思想情感相对的具体语言形式。就对应于西方Style的"文体"概念(具有不同特征的语言形式)而言,其内涵的分阶段呈现集中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不同发展阶段的诉求。在白话文学草创阶段,人们更关心文体表达思想情感的基本功能,因此突出其"语言形式"这层内涵。当现代文学渐臻成熟,便进而要求文体在表情达意的基础上还应表现作家的个性特征,因此"文体"概念的另一层内涵,即通过"语言形式"所表现的"作者个性特征",得到作家和批评家的自觉关注。认识中国现代文体观的这一内在转变,可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开启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女佣叙事是中国现代文学中较为普遍和独特的叙事现象。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女佣叙事总体呈现出模式化的倾向,其中苦难叙事、跨阶层的恋爱叙事和"出走"叙事是常见的三种模式。它们在不同身份和立场的作家笔下有共性,也有差异,承载着多重社会文化功能和作家的独特性思考,也给后世文学中的女佣叙事提供了一定的艺术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对于新文学的认识,大部分人的理解是五四文学与世界文学所联系产生的现代性思想,而忽略了民间文化对现代文学的影响。文化大多起源自民间,中国现代作家的思维也是借助了民间题材的运用,从而产生了无数的优秀作品。中国的民间文化和世界文学为中国现代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现代作家也大多起源于民间,有了文化的熏陶和濡染才产生了多彩的现代文学作品。讨论现代文学的作品,不能不考虑民间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17.
谭树卿 《文教资料》2012,(27):49-51
在政治文化氛围之下的文艺生产机制,一方面构成现代历史小说创作的原始动机,另一方面又造成现代历史小说"讽时刺世"的艺术特质。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在内容与艺术上都表现出浓厚的政治化色彩。本文试图以国民党文化专制策略为中心,探究政治文化因素与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创作的政治化色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隐逸文学是中国新文学史上概念尚未厘定,创作实践却蔚为大观的一种文学形态。以古代隐逸文化为背景,通过对现代文学中某些作家的隐逸现象和作品中隐逸倾向的分析,尝试建立中国现代隐逸文学体系,以丰富中国隐逸文学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史涅格尔在提到“契诃夫的作品给中国作家揭示了创作的新途径和另外一些可能性”的时候,特别指出“譬如中国新的现实主义文学中人物描写的问题”。中国现代作家在契诃夫等域外文学的启迪下,已经把“小人物”作为人类生存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异己力量对“小人物”的精神摧残  相似文献   

20.
穆时英在《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三部小说集里塑造了"跳舞场"与"后花园"两大意象。这两重意象代表了"都市/现代"与"田园/传统",纷杂交错地出现在小说文本中,体现了穆时英现代意识与古典情怀的奇异碰撞:一方面,作家展示都市人在"跳舞场"中的狂欢与孤独。另一方面,作家无法为人物在以舞场为代表的都市找到精神出路,只得转而建立一个与世无争的"后花园"。除此之外,现代派种种技巧的自如挥洒与古典意象的时时闪现,也显示出作家现代意识与古典情怀的交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