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澜 《大观周刊》2012,(41):26-26
儒家哲学则是以“内在超越”为特征,仅仅靠人们自身的内在道德修养是很难达到完满的超越境界。 以“内在超越”为基础的“天道性命”之学说基本上是一种泛道德主义,它把道德性的“善”作为“天道性命”的根本内容,过分地强调人自身的觉悟的功能和人的主观精神和人的内在善性,要求人由其内在的自觉性约束自己。  相似文献   

2.
坚持“真”与“善”的统一重构现代东方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作为其核心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整个东方世界有着广泛、深远、巨大的影响,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泛道德主义,其基本特征是特别重视“善”,而对于“真”则缺乏必要的关注。这一特征无论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认识论上,还是在对“真”与“善”的关系及态度乃至对人生目标的理解和追求上都不难发现。哲学上这种片面追求“善”而忽视“真”的倾向,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不仅阻碍了科学技术在中国近代的进步,而且也使我们不能很好地把握社会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中华传统文化一以贯之地“闻于道”“立于道”“志于道”“合于道”。思想、精神和信仰构成“道”的本质内涵。对“道”的追求,无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具特色的价值取向,从而也形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而对“道”的追求又具体通过中国哲学的重人的心性,人的价值和意义,人的生活和生命等问题得到呈现,由此也决定了中华传统文化是要将重点落在对“人之为人”的德性的光明和安止之上。“以伦理为本位”“以人为本”遂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对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伦理德目一一“仁”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并最终确立了以“仁爱”为中心的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4.
"水"是古代档案文论中常用的一个意象,它代表着我国古代文人的一种价值取向,是文章某种风格与境界的追求,体现着古代文人的一种人生理想,而这种人生理想又以其哲学观念为根基。因此,我国文论中的"水"之喻蕴含着文章风格、人生理想与哲学观念几个相互关联转换的内涵层面。  相似文献   

5.
"水"是古代档案文论中常用的一个意象,它代表着我国古代文人的一种价值取向,是文章某种风格与境界的追求,体现着古代文人的一种人生理想,而这种人生理想又以其哲学观念为根基.因此,我国文论中的"水"之喻蕴含着文章风格、人生理想与哲学观念几个相互关联转换的内涵层面.  相似文献   

6.
我认为,到21世纪,我国宗教学研究将会有一个超常的发展,其前景将是非常光明的。宗教研究本来是哲学研究题中应有之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自己的第一哲学即关于有之为有的哲学宣布为“神学”;黑格尔曾突出地强调过艺术、宗教和哲学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尤其是宗教同哲学的内在关联;我们中国历来就有艺术、宗教、哲学统一互补的思想,《中庸》宣布“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鲜明地强调了宗教与哲学之间的相通性、一致性和互渗互补性;我国当代哲学大师贺麟先生在谈到“儒家思想的新开展”时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艺术(…  相似文献   

7.
禅宗是中国佛教最重要的宗派。它以刻苦的参修彻见心性的本源,以灵动的感悟追求澄明的境界,并在这一过程中展现掸悟智慧的广大与深邃,具有独特的哲学魅力与深远的思想史意义。 也正因为如此,掸宗研究历来吸引着众多学者的目光,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吴言生博士的新著“禅学三书”(《禅宗思想渊源》、《禅学哲学象征》、《禅宗诗歌境界》)便是近年来禅宗研究中的力作。 “禅学三书”最突出的特色在于:始终以掸诗作为载体,追溯掸宗思想之渊源统绪,发掘禅宗哲学之象征意韵,体证掸宗诗歌之玲珑境界与诗性智慧。“禅学…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宣传中体现“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新闻界的重要实践,是党性和人民性、宣传动机与宣传效果相统一的必然要求.也是近年来新闻界的理性表现。是媒体追求的一种较佳宣传境界。  相似文献   

9.
从生活的真实到艺术的真实,历来是一切文学艺术追求的一种境界,近年来越来越被大众看好的电视新闻节目其实也是一样,它同样面临着从生活的真实到艺术的真实这一追求。契诃夫说“:必须把生活写得跟原来面目一样,把人写得跟原来面目一样而不是捏造出来。”高尔基说得更为直截了当  相似文献   

10.
黎红雷博士研究儒家管理智慧的专著《儒家管理哲学》刚一面世,即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著名学者李锦全教授认为,该书“对儒家的管理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更属难能可贵,应该说这是一部带有开拓性的填补空白的著作。”美国著名哲学家成中英教授也给予该书以较高的评价,认为该书“从管理哲学的观点进行了对儒家哲学观念和体系的探讨,并从儒家哲学的思考中进行了对于管理问题的省察。要进行这两类探讨并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儒家管理哲学体系,是需要对儒家哲学本身有深刻的理解和分析的,也需要对管理的本质和现代管理科学有正确认识和研究的。无疑,黎红雷君的研究成果充分显示出他这两方面的教养。”在1993年8月北京举行的“第八届国际中国哲学会”上,该书更是赢得了众多海内外专家的赞赏,被誉为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力作,是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作出了不小贡献的力作。  相似文献   

11.
李治 《大观周刊》2012,(28):17-17
本文从五个方面来阐述庄子对美的深刻见解。庄子的美学观同他的哲学是浑然一体的东西。他的美学即是他的哲学,因此他眼中的美并不是纯粹的自然美或艺术美,而是与“道”合一的境界美。  相似文献   

12.
陈东升  王春 《青年记者》2016,(16):19-20
有个叫“守艺”的微信公众号,最近一期文章是《汤面里的爱马仕!只卖一个月!一天只卖十碗!》,讲的是苏州三虾面,重工轻料,吃的是功夫和腔调,手工制作费工费时,十斤活虾也出不了一小碟虾籽……因为对舌尖追求的“舍得”和“提炼”,才让人有了精致而文气的体验,这种精工细作以爱马仕相喻亦不言虚.中国是美食之邦.从《舌尖上的中国》的大型制作到“守艺”的个体经营,对传统美食与手工艺的寻觅,无不渗透着对当下流行热词“工匠精神”的各种解读和演绎.  相似文献   

13.
“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以其巨大的渗透力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学人的灵魂。“格物”是为了“致知”,其最终目的乃是“治国平天下”,可见,定国安邦的学问在儒家看来方是最大的学问。湘南名师王船山曾把辅佐国君,造福天下苍生的“帝王之学”视为学问的最高境界,使儒家精髓得到较清楚的诠释。这事实上也是历代文人虽远离朝政,却始终“未敢忘忧  相似文献   

14.
清朝名学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曾说过:“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大巧之朴”历来是中国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湖北电视台的纪录片《船工》,正是袁枚笔下“巧”与“朴”的一次较为完美和深层的对接与融合。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一种公共艺术品一旦失去审美意义,再去谈论其所承载的价值,无疑是脆弱的,纪录片同样如此。在对若干纪录实践与理念检视中发现,纪录片的美学底线不是真实或者客观,而是“合规律性”与“合现实性”的有机统一。“合规律性”强调对纪录片艺术性和专业性的坚守,如此才能与观众实现高效对接,在“好看”的传播氛围中发酵价值。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这一现实不仅包括人类历史与现实生活,还有人类想象生活。纪录片“底线美学”的提出,旨在表达纪录片是对人类本真样态和生活境界的追求。底线美学是纪录片艺术的理想和目标,而具体完成则需要纪录片美学底线的保障与促动。  相似文献   

16.
清朝著名文学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曾说过:“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大巧之朴”历来是中国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湖北电视台的纪录片《船工》,正是袁枚笔下“巧”与“朴”的一次较为完美和深层的对接与融合。一、人物和事件选择的“巧”与“朴”  相似文献   

17.
在儒家之“礼”的演变过程中,有着从宗教心理层面到社会意识层面再到社会无意识层面的过渡。作为“社会无意识”的一部分,这种超越了最初宗教意义上对心理威慑力及后来社会法制意义上对人的肉体行为强制力的“礼”才是儒家之“礼”的最高级形态,真正做到了使人“徒善远罪而不自知”,发挥出“礼”对人心统治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8.
辛朕伟 《声屏世界》2013,(7):173-175
艺术追求真实与自然,技术追求难度与专攻。相对于对企业气质的塑造,公关的艺术是忽略公关的存在,公关不再是一份工作,它体现着企业的经营价值。把技术运用到娴熟于心而非常人所及的境界,就可以称之为艺术。在营销传播领域,公关的艺术就是塑造一个企业由内而外散发的气质,何以言之呢?艺术和技术首先存在应用态度的区别,可以说,技术是解决已经存在的问题,使得损失最小化,而艺术的优越在于它对完美有一种近乎顽固的追求,从一开始就杜绝了常规问题的发生。艺术追求真实与自然,技术追求难度与专攻。  相似文献   

19.
李林 《报林求索》2012,(11):161-163
<正>在论及韩英伟的绘画之前,我必须先对"中国人的艺术精神"做一个自我阐述,即:中国的人文精神一直存在着显(哲学)隐(艺术)两套话语的张力性抗争,而中国的艺术则是在对哲学的话语垄断对抗中完成自己的边缘性诉说。汉语思想的构成,历来是"儒、释、道"  相似文献   

20.
影响中国人思想的三大派:儒、释、道,各有自己的最高境界或曰理想人格,那就是圣贤、佛祖、神仙。中国人希圣希贤者极多,正统的教育也以此为德育的中心;希望成佛作祖的亦复大有人在,至少也是打算以烧香念佛吃斋布施为来世升入西方极乐世界预购门票:但是中国人更为仰慕的却在神仙。时至今日,“快活似神仙”仍然是一句常说的话。成佛作祖顶多是崇高,冥思枯坐,好像并不快活,圣贤板着面孔,大讲原则,与快乐相去尤远。最佳夫妇旧时称为“神仙伴侣”,而贾宝玉不到万不得已时是不会出家当和尚的,儒家色彩之下的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