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昭君,南郡秭归人,名嫱,字昭君。后因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或明妃。王昭君年纪很轻便被汉元帝选入宫中,成为一名普通的宫女。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当呼韩邪单于向汉元帝求亲和汉元帝下令挑选宫女出塞的消息传出后,王昭君主动向管理掖庭的官吏提出愿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昭君出塞和亲,在当时举国欢庆,人们在建筑物上刻下“单于和亲”、“千秋万岁”等文字来纪念这个事件。呼韩邪单于娶了汉族姑娘,更加珍惜汉匈两族的真挚友谊,封王昭君为“宁胡瘀氏”,意思是说,王昭君嫁到匈奴后,就会带来永久的和平与安宁。昭君出塞,为汉、匈两族人民…  相似文献   

2.
(一)昭君出塞的时代背景王昭君,名嫱(史书或作王嫱,字昭君),是西汉元帝时(公元前一世纪中叶)的宫女。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旧属秭归县)人,以“良家子”被选入宫。她因出塞远嫁至漠北的匈奴,为匈奴呼韩邪单于(音蝉余,匈奴最高首领的意思,邪音耶)稽侯珊之阏氏(音烟支,匈奴语妻的意思),对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汉与匈奴两族之间的团结友好关系作出了贡献而名垂史册,留芳千古。因此,王昭君这个人物,便成为我国历史上民族团结的象  相似文献   

3.
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首先,注意教学语言。1.讲述语言。教师的讲述语言要做到生动有趣。如讲“汉与匈奴关系”中“昭君出塞”一目时,可以这样刻画王昭君,“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是位农家姑娘。年轻时,因貌美被选入皇宫当宫妇,她为人正直,入宫后因没有贿赂画师,被冷落一旁。当汉元帝下令从宫女里挑选一名嫁与呼韩邪单于,以表示汉与匈奴和好时,王昭君深明大义,自告奋勇,愿作和亲使者。昭君在塞外同匈奴人民和平相处,爱护百姓,教给当地妇女织布、缝衣和农业生产技术,受到匈奴人的爱戴。王…  相似文献   

4.
和亲政策与昭君出塞汉唐时代汉族统治者为了保持边境地区的稳定,经常采用和亲的手段来加强民族之间的政治联系。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当数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了。特别是昭君出塞,由于王昭君的特殊身份和传奇经历,更是被人们津津乐道,千古流传。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西晋时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故后世也称明妃)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为了得到西汉王朝的支持,使部族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环境,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结果王昭君被送出塞。她到匈奴后,被封“…  相似文献   

5.
昭君出塞     
代奚 《少年月刊》2022,(23):42-43
<正>在我国古代,为了安定边疆局势,远嫁和亲的女子并不在少数,被誉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就是其中一员。王昭君本名王嫱,字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她是平民之女,容貌在家乡是出了名的美。王昭君不仅天生丽质,更是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当时汉元帝昭示天下,选送秀女,王昭君作为南郡首选,以民间女子的身份被选入掖庭,成为一名宫女。  相似文献   

6.
咏怀古迹(之三) 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①,生长明妃②尚有村。一去紫台③连朔漠④,独留青冢⑤向黄昏。画图省识⑥春风面,环珮⑦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⑧,分明怨恨曲中论。注释①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②明妃:即王昭君。昭君是字,名王嫱,汉元帝时宫人,后出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最后死于匈奴。晋人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  相似文献   

7.
问题解答     
问:历史记载上的昭君出塞是怎么回事?答:昭君出塞是西汉时期汉与匈奴两个民族之间友好、团结的一个历史事件。历代的诗词、戏曲、小说、说唱等有不少是以它为题材的(如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唐代的《王昭君变文》、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近代的京剧《汉明妃》等)。王昭君一直被描绘为一个远嫁异域、际遇凄凉的女子,她的出塞也就成了人间悲剧。直至最近曹禺同志的新作历史剧《王昭君》发表,才一改王昭君这种旧的、不符合历史的传统形象,这是很值得高兴的事。下面就谈一谈历史记载上昭君出塞的原委。自从公元前204年,汉高祖刘邦立国起,历经惠帝、文帝、景帝,在长达一百七十多年间,由于国力微弱,西汉王朝一直对它北方强悍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即以汉族皇室之女许配匈奴单于,并每年奉送一定数量的金帛,丝絮,酒、米、食物  相似文献   

8.
五昭君出塞 ,客观上起了促进民族团结的作用。但在汉元帝 ,毕竟是出于维护自己统治的目的 ;而对于良家子王昭君 ,只是统治阶级政治交易的牺牲品 ,不能不是一幕悲剧。因而 ,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创作题材。多少人同情她远嫁朔漠 ,又多少人感叹她红颜命薄。李白的《王昭君二首》和杜甫的《咏怀古迹》就抒发了各自的感慨。白居易早在十七岁 ,就写下了《王昭君二首》。其一曰 :满面胡沙满鬓风 ,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悴憔尽 ,如今却似画图中。后来陆续写过《青 》、《过昭君村》等 ,感叹“茫茫边雪里 ,一掬沙培缕”;愤慨“何乃明妃命 ,独悬画…  相似文献   

9.
新教材选了四篇有关王昭君的诗文。第一册选了翦伯赞的《内蒙访古》,第五册选了杜甫的《咏怀古迹》,课后练习又选了白居易的两首《王昭君》。王昭君,名嫱,汉朝时的一个宫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子同汉结好,多次到长安向汉元帝请求和亲。汉元帝左右为难之际,王昭君挺身而出,主动请求出塞  相似文献   

10.
文章首先指出:汉王朝同匈奴奴隶制政权之间的"和亲"问题,从汉代一直到现代,两种不同意见争论了两千多年.和亲在汉代是一个政治上的重大问题,文臣武将们都在激烈争论和亲政策的好坏利弊.建国以来,我国史学界仍然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意见.有的同志认为,和亲是一种"妥协的政策","暂时缓和了匈奴奴隶主贵族的军事进攻",汉元帝"以宫女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昭君出塞成为汉和匈奴和好的历史佳话".另有的同志认为,和亲是"对匈奴忍让,企图换取边境的暂时安静.  相似文献   

11.
昭君诗话     
王嫱,字昭君(后因避晋文帝司马昭的讳,改“昭”为“明”),汉元帝时南郡秭归人。昭君出塞,千古美谈,历朝历代歌咏昭君的诗就有600多首。哀怨型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三写道: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西晋石崇《王明君辞》写道: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辞决未及终,前躯已抗旌。仆御涕流漓,辕马为悲鸣。舒心型白居易在《王昭君》一诗里作了另外一种描述: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这里看不到昭…  相似文献   

12.
据晋代葛洪所著《西京杂记》记载:汉元帝刘奭(音式)的嫔妃非常多。他叫当时有名的画工毛延寿、陈敞、刘白、龚宽等人把她们的形貌逐个地画下来,然后根据图像,挑选中意的召见。嫔妃为了争宠,便纷纷贿赂画工,让画工把自己的相貌画得美一些。当时王昭君(字嫱)不愿意贿赂画工,画工就故意把她的相貌画得不好,并在眼下画了一颗“滴泪痣”,这在古代,是一种不祥的面相,所以,王昭君始终得不到元帝的召见。元帝十六年(公元前33年),匈奴单于呼韩邪派使者到汉朝来联姻,请求汉元帝赐给他一位美人作“阏氏”。元帝答应后,就按照后宫嫔妃的图像进行挑选,最…  相似文献   

13.
小学《美术》试用课本(上海市中小学教材编写组编)第五册封三上的年面《王昭君》。画面上王昭君所抱的琵琶,是我们今天民族乐器中的梨面形音箱的曲项琵琶。这是不合史实的。史书记载:“匈奴单于来朝,求美人为阏氏,……昭君戎服乘马,提一琵琶,出塞而去。”那么昭君带去的琵琶是否就是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琵琶呢? 琵琶作为乐器的名称,最早见于后汉刘熙所著  相似文献   

14.
《汉宫秋》原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取材于汉代昭君和亲的故事,但作出于反抗民族压迫的目的,把情节做了较大改动,用以借古讽今,歌颂热爱祖国,不肯屈辱的高尚气节。其中第三折描写汉元帝在灞桥与昭君告别。第九至十一曲([七兄弟][梅花酒][收江南])为汉元帝所唱,也是第三折的中心唱段,准确细腻地刻丽了汉元帝的心理活动,同时展现了一幅凄清美丽的昭君出塞图。  相似文献   

15.
汉代和亲政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剧《王昭君》的发表和上演,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也很自然地使人联想到汉代的和亲政策。在汉代,有九位公主远嫁匈奴、乌孙,昭君只是其中的一个,而且时间较晚;她之所以独擅盛名,那是历代墨客骚人宣传的结果。如何看待汉代的和亲?现在还是个聚讼未决的问题。我想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正于对这一问题有兴趣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6.
敦煌写卷安雅《王昭君》是历代昭君诗中独具特色的一篇诗作。关于安雅,之前仅发现一条墓志资料。通过中古时期安姓来源的梳理以及临淄安氏与粟特胡人流寓关系的考察,确知安雅为昭武九姓粟特人。结合安雅所撰《罗炅墓志》和《王昭君》,可以挖掘出更多的安雅生平事迹,尤其是他与开元、天宝之际诗人可能有交往。安雅《王昭君》的直接艺术渊源为杜甫《咏怀古迹》等前人的昭君诗,诗中昭君形象的原型为乾元元年出嫁回纥的宁国公主,汉元帝的原型则可能为唐玄宗。与此前昭君诗相比,安雅诗在思想主题上表现出了独特的一面,这可能与其粟特族裔的身份有关。安雅的诗作是唐代粟特文学的典范,显示了敦煌文学的多民族性。  相似文献   

17.
略论昭君题材作品主题的嬗变杨逢泰自汉代以来,“昭君和亲”的故事代代相传。王昭君这个名字不但引起诗人的兴趣,也激发了戏剧家的创作热情,以昭君和蕃为题材的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多不胜数。为了能比较正确地评价各个不同时期昭君题材作品的思想意义,有必要对王昭君...  相似文献   

18.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请亲汉朝,汉元帝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精心打造胡汉和亲。昭君出塞,生儿育女,在西汉历史上正式形成了汉匈血脉相连的民族关系。从研究和亲文化这个角度评论汉元帝,认为汉元帝有独到的治国韬略,促进匈奴统一,实现胡汉和亲,获得边境安宁,这是汉元帝在西汉治国史上有所建树的几件大事。  相似文献   

19.
昭君出塞和亲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西汉元帝时期的一件国家的重大事件,在当时,上自西汉的皇帝大臣下至普通百姓,乃至远在塞外的匈奴,都享受到了几十年的和平时光,在后世,昭君及其子女致力于汉匈和平的努力更为后世和平解决民族争端树立了一种很好的范式。  相似文献   

20.
一、妻后母、报寡嫂是游牧民族普遍盛行的婚俗古代欧亚草原上的各游牧民族,都盛行一种妻后母报寡嫂的风俗.司马迁说,在匈奴人那里,普遍流行"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史记·匈奴传》)的风俗.从汉族出嫁匈奴的姑娘也得照此风俗行事.《汉书·匈奴传》说汉元帝时,王昭君先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死后,又嫁给其前妻子复株絫若鞮单于为妻.和匈奴同时的乌孙人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