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大珩班"的现实情况,从培养模式、实践水平、准入机制、评价体系等方面分析了大连理工大学"精英人才"培养过程中德育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借鉴和吸取其他典型"精英"人才班开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提出了"大珩班"深入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施途径和主要措施,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成长目标。  相似文献   

2.
工业4.0时代的到来,标志着尖端技术不断普及化。在此背景下,重点工科高校教育的迫切任务是顺应时代发展,尽快为企业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英人才。在大众化教育开展的同时,精英教育亦不能忽视。作为国家"985工程"及"211工程"重点院校,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在教育改革的基础上,推出"汽车产业卓越人才培养"的精英教育方案,采取国内外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多方协同联合培养模式,在跨国合作实践项目中实现知识结构多元化的完善和扩充,达到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有效提高,为企业培养精英人才。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本科教育其本质是一种"精英培养"导向下的人才培养与教育活动。而实际人才成长成才轨迹与"精英"标准和要求相去甚远。在"精英培养"的逻辑之下,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暴露出人才培养价值理念迷失、基本方案泛化、运行机制低效、实际质量欠佳等问题。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精准培养"的人才培养与教育活动。从精英到精准,既有人才培养理念上的差异,也有人才培养方案上的不同,更有人才培养产出上的差别。高校一流本科教育在培养精英人才的基础之上,要树立并遵循精准培养的逻辑,对准焦距、找准穴位、核准目标、精准施策,围绕学生、观照学生、服务学生、成就学生,实现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背景下,如何使尽可能多的人通过大学教育成为精英人才,这成为高等学校普遍面临的重大问题。文章探讨了机械工程本科精英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个性、善创新"人才相适应的"2+1+1"培养模式,并就精英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管理方面提出了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培养精英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本文分析了精英人才的内涵及其能力素质结构,通过国内外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提出我国要培养精英人才尚需建立科学的生源选拔机制和能力考核评价体系;克服观念、资源及制度的制约,提供真正的学习自由;构建系统的工程实践体系,强化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6.
国际贸易人才市场出现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聘不到自己需要的人才的"无效需求"状态,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本论文通过对企业需求、高校培养、学生思想动态三个方面的调研,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高校输送人才的体系,以及学生自己对专业的了解及期望。我们得到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与高校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着差异,企业不愿意付出成本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高校为了满足不同岗位的人才的需要而呈现出散而乱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构建高等教育大众化平台上的精英教育理念入手,详细阐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精英人才的规格、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并对实施精英人才"KAQ"并进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张美娟  刘建刚 《成人教育》2014,34(12):74-76
在职业教育大众化时代,如何发现和培养精英人才已经成为很多职业院校关注的焦点。针对现有理论和实践的不足,在现有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导师引领下的动态项目组与学生团队相结合的精英人才发现及培养模式。模式由三次人才发现过程和三种人才培养环节组成,构建了一个在导师引领下,动态项目组与学生团队相结合、团队成员个人学习与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结合、课内外学习和项目实践相结合的精英人才发现和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本课题研究的总目标是在完成正常教学的基础上,进行高职学生的"精英"培养,或创新人才的培养。课题对实现中心思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定位高职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创新人才培育体系;重点设计了多元化开放式的培养模式;评价检验学生创新能力等。实践证明,建立的高职院校多元化开放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科学的、可行的、有成效的,具有可复制性、可推广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和普及,高校及社会对精英人才的培养的重视程度已经形成逐渐递减的趋势。本文介绍了精英人才的概念,并分析了培养精英人才的必要性以及精英人才应具备的能力,为中国高等教育培养精英人才提出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1.
和声是专业基础课程,是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专业拓展课的基石。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更侧重于"精英类"教学,想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且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就必然进行教学的改革。本文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个性化、多元化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索牛津大学导师制的发展历程,分析与探讨导师制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的核心教育理念,因地制宜地提出适应本土化要求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规范"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师遴选与以"因材施教"为原则的导师职责,培养精英式人才。  相似文献   

13.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优秀创新创业人才是当下高职院校刻不容缓的任务,然而不少院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培养理念错位、培养模式单一、培养师资匮乏等问题。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现提出"金字塔"阶梯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并秉承人才培养循序渐进的规律,探索了如何通过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和反哺,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以夯实"塔基",不断甄选人才组建创新创业团队以壮大"塔身",重点培育个别项目、培养双创精英以突出"塔尖"。  相似文献   

14.
为企业培养"银领"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但现有的"银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高校忽视学生实践,政府扶植力度过弱,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师执教能力不高等问题。针对目前企业对"银领"人才的迫切需求,本文从加强校企合作力度、政府扶持、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四方面进一步研究我国高职教育"银领"人才的培养模式,既丰富了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理论,又对"银领"人才的培养提供些许借鉴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
学生工作的专业化是这一年来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专业化的压力最大的还是来自学生,来自学生对我们工作的不满意。自学校提出实施精英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以来,学工部积极探索精英人才成长的方式、条件和环境,期望从总体上把握精英人才的培养规律,明确自身的工作定位。培养精英人才,学生线可以做什么、如何做?我认为学生线要想大有作为,必须具备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能力,从“行政管理”、“经验管理”为主的模式提升到专业化水平,形成真正的“软实力”,满足学生需求深化的要求,为精英人才构筑成长的阶梯。反思我们的实践,学生工作的专业化主要…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知识性和经济性开始全球化,各企业与国外合作的项目越来越多,因此各工作单位大量吸收精英外语类人才,英语已经成为全球的公共语言,是从幼儿园教育开始就必须要学的基础课,是每个人必备的语言能力。高等院校是培养英语精英人才的主要场所,教师的教学观念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制订教学计划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在课堂上起到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通过分析新建本科院校英语课程现状,提出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性评价,以期在英语教学中实践、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市场经济条件下和信息时代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出发,提出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不再是按计划培养少量的"专业对口"的精英人才,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某一固定的或绝对的知识水准,应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使各类学生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及才能,成为具有特色、特长的创造型人才.而实现这种教育关键是推进高校的教学改革,使素质教育与大学的教学过程相融合.  相似文献   

18.
高职高专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除了培养学生必备的硬技能外,更应关注和培养学生的非学业技能(软技能).本文结合现代企业对软技能的需求,简要分析了高职高专学生"软技能"现状,论述了"软技能"的内涵及现代企业对高职高专学生"软技能"要求,并对我校学生"软技能"培养途径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及四类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本文发现人才项目已成为我国学界特别是理工科领域塑造学术精英的重要制度。学术精英的成长呈现出"人才项目依托"与"人才项目嵌套"的特点,不同层次人才项目的重叠嵌套,形成了学术精英生成的结构性路径,"不入选则出局"成为塑造学术精英的法则。与单位制时代相比,人才项目在塑造学术精英的过程中延续了"制度化的精英主义",其及早筛选与重点培养优秀学者的特征并未褪去。人才项目也被纳入院系学术队伍的建设之中。与此同时,人才项目强化了学术精英生成中的学术竞争,对学术精英的德行与才能的要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人才项目广泛扩散并应用于高校人事聘任制度改革,带来了一系列的非意图后果。  相似文献   

20.
从企业需求的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出发,本文分析了现有的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我院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及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几方面进行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为培养适合软件企业所需的工程实践人才,提出了一套具体的实施方案,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储备、工程实践能力及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