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双关语的翻译涉及到用一词表达两意甚至多意,所以传统的译论认为双关语不可译,但是Delabastita却认为双关语可译并归结出了十种翻译策略,这为译者翻译双关语时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许多优秀的译文也证实了译者在翻译时能够发挥出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2.
诗歌翻译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翻译活动,备受翻译家的重视。同时,诗歌翻译又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翻译活动,处处都体现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译者地位,译文的语言结构、文化内涵、文本选择和翻译方法等是译者主观能动性体在诗歌翻译过程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陈月红 《湘南学院学报》2006,27(4):48-51,55
从语篇翻译角度来看,翻译过程是译者在宏观翻译情境和微观语言层面等客观条件制约下的主观抉择,译者首先是一个交际者和决策者,然后是一个阐释者和创新者。语篇翻译将传统语言学视角和现代文化视角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系统地考察译者主体性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由于人类语言文化之间存在差异,翻译不能只是文字上机械地一一对应,而应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深入交流。为了忠实有效地传达原文的信息,译者必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制约下灵活适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文化差异导致的翻译障碍。本文通过翻译实例,阐述了译者面对不同的文化背景时可以从回归语义层、转换语言形象、突破原文语言形式三方面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创造出忠实、流畅、自然的译文。  相似文献   

5.
关昕  李湘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0):157-158,168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不断得到提升。文章选取了儿童文学名著《柳林风声》的两个变译本进行分析,阐释了译者在儿童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其主体作用并根据儿童读者的阅读特点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A Red Red Rose"是苏格兰著名诗人之一罗伯特·彭斯的代表作之一,具备"意美"和"音美"。本文从傅雷先生"神似观"角度,对三个汉译版本进行韵律和修辞上的对比分析,意在找寻各自对原诗神韵的再现。  相似文献   

7.
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贯穿翻译活动的全过程,对译者把握翻译特性、理解翻译内容、完成翻译作品等具有重要影响;同时,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有“限度“的,对这个“限度“把握体现译者的翻译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译论常常对译者作出理想化的要求,希望他们在翻译中尽量抹除个人的痕迹。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作为一个有能动性的主体,译者在翻译中的各个步骤其实都会烙上个人的痕迹。文本选择是一个社会性和具体因素结合的过程,其主要决定因素也是个人意志。  相似文献   

9.
翻译活动自古存在,它在发展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关于对译者扮演的角色以及在翻译中的地位,中外都有过不少形象的比喻:演说家、画家、雕刻家、演员、中介人、媒婆、舌人、叛逆者、仆人等等。文章主要从演说家、画家、“美而不忠”的女人、仆人这四种比喻来分析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进一步分析人们对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扮演角色的不同认识,并说明这些喻体背后所蕴含的翻译思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雪莱创作的大量的广为人知的诗歌,备受中国翻译界学者的青睐.中国译界学者对其诗歌翻译以及译文的研究源源不断.其创作的小众诗歌A Song,译文版本也不计其数,并且中国学术界对其名家译本的研究也从未停歇.纵观此诗歌的名家译本研究,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在于鉴赏译文的诗歌意象,以及分析译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风格的迥异,缺乏从译者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The Da Vinci Code大陆和台湾的两个中译本的描述研究为例,来验证译者的翻译策略是否遵循或违背规范。从描述研究中得出结论,翻译过程是一个极为动态多变的过程。对翻译规范与译者思维互动的研究,正是为了更动态的还原多变的翻译过程,从而对翻译实践提供借鉴与帮助。  相似文献   

12.
译者的主体性是现今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通过对黄源深《简·爱》译本的分析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阐释和表达等方面都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强调译者的主体性既可以使译者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提高译者在学术界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影视字幕的形式和文本制约使字幕翻译有别于普通文学、科技翻译,在限制译者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更大的再创造空间。强调读者和文本中心地位的接受理论对字幕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张弛有一定的解释力。字幕译者应时刻注意把握观众的期待视野,而不能以字幕的限制性为由随意扩大自身张力。  相似文献   

14.
译文是译者对原作的二度创造,在《包法利夫人》李健吾和周克希两个不同中文译本中就处处渗透着译者的主体意识。两位译者的时代背景差异使他们拥有不同的语言习惯,两译者不同的思维方式及审美观念决定了他们不同的行文风格,而两译者的变通力使他们在中西语言文化差异间求同存异,方式各异但殊途同归,灵活地将其消弭。译者主体意识体现在翻译的方方面面,译者的个性丰富了文学翻译的多样性,有利于我国的文学发展及语言构建。  相似文献   

15.
“视界融合”是伽达默尔三大哲学阐释学原则之一,就翻译而言,视界融合的过程就是译者视界与作者视界产生碰撞、互动的过程。通过对爱情诗“A Red,Red Rose”的两种中译本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视界融合”原则在突出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表明了译者选择视角的客观性的同时,也揭示了复译是该原则的理论要求与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16.
隐喻性语言在翻译中频繁出现。文章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下,尝试从译者认知视角解析隐喻认知本质以及译者与隐喻翻译的关系,通过探索隐喻翻译策略,从而使译文表达能与源语合意。  相似文献   

17.
经过翻译家长期的摸索和研究,等效论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对于等效翻译的标准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文章从译者的身份——读者、创造者、研究者入手,证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身份转换不是单方向的,而是原文读者创造者研究者译文读者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译者身份的多重性反映了翻译过程的多变因素,而这些多变因素又决定了翻译活动只能无止境地向一个相对的等效标准靠近,其文化缺失难以避免。  相似文献   

18.
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它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文化的传递和交融。而译者作为某种社会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社会人,对本国文化及外来文化有着一定的心理认知,这种文化心理认知会影响翻译策略的运用。通过研究翻译策略和译者文化心理之间的关系,能够帮助译者从文化视角提高翻译实践水平,为未来的文化交流奠定翻译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郭倩 《文学教育(上)》2013,(22):138-139
1.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翻译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翻译方法和理论层出不穷.译者主体性,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主观因素,也成为众多热议话题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20.
与科技翻译等非文学翻译注重传递客观事实不同,散文翻译以传递作品的美感与情感为主。译者在翻译活动中难免掺杂个人情感,而译者的情感对译文质量与风格有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对比《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两个译本中译者的情感,分析不同译者的情感的异同,以体现译者的情感在散文翻译中的重要性及局限性。本文对译者情感的研究,有利于译者在散文翻译中把握个人情感的“度”,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