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近年来,基层广播电台的新闻报道,在各家广播媒体激烈竞争中日益强化着记者连线报道这一独特的广播传播优势。电话连线占领着"主阵地",扮演着主要角色,同时也实现了许多市县媒体之间的记者资源整合,使广播新闻报道呈现出"活力四射"、"势不可挡"的新局面。前所未有的"活力",更好地彰显出了广播新闻的传播魅力。新闻连线节目也以其形式新颖、信息量大,而且可以极大地发挥和调动广播的技术优势而深  相似文献   

2.
试论地方电视时政新闻视角的"三个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蕴泉 《新闻知识》2007,(10):63-64
在新闻传播史上,时政新闻因其显著的政治性、鲜明的导向性、权威性以及丰富的信息性而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备受各媒体重视。近年来,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继续火爆,"民生新闻"、"公共新闻"等在各省市台风起云涌,各台都在抢占收视率和市场份额,这对  相似文献   

3.
张艳楠 《记者摇篮》2012,(10):24-25
近年来,随着媒体间竞争的激烈,广播媒体发挥自身灵活、快捷的优势,积极采用新闻现场连线报道这一形式,为广播新闻注入了新的活力。所谓广播连线报道,是指在广播新闻直播节目中,记者在新闻事件的现场,通过手机等通信工具,与直播间里的主持人进行交流,报道新闻事实、描述新闻现场或对新闻事件进行即兴评述的一种报道形式。在媒体多元化的今天,广播新闻连线报道发挥了独特的优势。一、广播新闻连线凸显新闻的时效性,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新闻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声音新闻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的"新"。在如今这个信息化时代,传统的广播媒体受到了强烈冲击。  相似文献   

4.
2014年,中国新闻界"新闻失范"现象频发,假新闻、有偿新闻、新闻敲诈的出现不断拷问新闻伦理问题。本文试图从媒体自律与媒体人素养入手,联系新闻真实、传媒公信力、新闻专业主义等角度分析"新闻失范"现象,试图从传播主体层面提供合理的解说,呼吁创造出一个健康而纯净的新闻界。  相似文献   

5.
在新媒体环境下,因为报道的半途而废,没有能够揭示事实真相和事件全貌,造成了事实上的新闻"烂尾",而让读者"悬疑"。随着舆论新热点的不断出现,这些"烂尾"新闻迅速被媒体和受众遗忘,除了浪费了大量"注意力"资源以外没有留下任何反思。本文以"院士讲座上的睡觉学生"这一舆论事件为例,从角色定位、职业素养和媒体机制等方面分析了这一类新闻"烂尾"与"悬疑"反映出的问题,呼吁整个行业树立危机意识,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媒体从业者、媒体机构、媒体管理部门和新闻教育机构四方面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6.
电视记者始终奔着新闻现场而去,在新闻发生的现场,抓住一个凝聚信息、富有特征的场面。电视现场新闻与其他媒体相比具有独特优势,是一种纪实性现场报道。现场新闻一般是突发性的,来去匆匆,一些新闻事件往往是稍纵即逝的。现场新闻是一种比较灵巧、好驾驭的新闻形式,是电视记者可以随时捕获新闻的一种轻武器。但是要真正报道好现场新闻,使之有分量、有灵动、有韵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有扎实的功夫,在瞬间即逝的场景中迅速地捕捉新闻,在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中敏锐地发现新闻,并全力以赴。虽然不能  相似文献   

7.
当今时代,信息如潮。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之所以有庞大的受众群,除了它们传播新闻的速度超过报纸等以文字为主的纸质媒体外,更重要的是这些媒体音画并茂,给受众一个最强有力的视听冲击。文字新闻要吸引到更多的受众,除了跟其他媒体抢时间以外,不妨学学广播电视媒体,改进新闻的常规写法,用文字努力营造出新闻现场氛围,给读者一种视听冲击,让其感受到音画媒体的直观效果。怎样才能让文字新闻产生视听冲击力呢?通过实践,我认为作者应扮演好下面四种角色。——当个导游,把读者带进新闻现场。游客参观风景区时,如果有个导游带着,既能节省参观…  相似文献   

8.
新闻策划,已经成为媒体普遍使用的一种有效扩大新闻传播效果的手段。在百度百科中,新闻策划更是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如广义的新闻策划注重新闻传媒的形象策划,它包括传媒发展战略策划、传媒营销策划、内部管理机制策划、广告策划以及媒体的风格和定位策划等;而狭义的新闻策划  相似文献   

9.
当今,是个信息发布的时代,时效、线索、题材等要素的第一手获得成为各家媒体夺取受众目光的焦点,这使得"快餐"式的新闻似乎成为流行的必然。然而,这种"快餐"也让记者队伍中普遍滋生出浮躁情绪,使新闻稿件变得思想没深度,语言无趣,读者不爱看。只有深入新闻现场,依据新闻事实去寻灵感、抓细节、搞策划,这样写出的新闻,才能真正打动读者,也最受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媒体中,屡屡有将名人八卦、自然灾害以及具有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等作为新闻报道的重点而引起大众广泛关注。对于此种报道模式往往冠之以"煽情主义新闻"而加以批评,本文试图在梳理煽情主义新闻来龙去脉的基础上,揭示其兴起与衰落的历史规律,通过对此问题的深入分析,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当下中国媒体煽情主义新闻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1.
新闻新表达     
《新闻实践》2015,(4):8
"碎片化时间"及"用户主导"已成为媒体必须面对的一种新闻消费新常态,这种趋势迫使媒体在做好内容的基础上,不断推出数据新闻、可视化新闻、短视频、H5等新的表达方式以留住和吸引用户。文本与表达的差异,更多缘于用户面与阅读场景的差异。而媒体人急需  相似文献   

12.
"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传播环境下,自媒体已沦为新闻伦理失范的重灾区。本文梳理了自媒体充斥着巨量低俗新闻和虚假新闻等新闻伦理失范的现象,从传播学"把关人"、"议程设置"理论和经济学"注意力经济"理论的视角,剖析了流量变现的市场利益驱动、自媒体平台监管不力、自媒体从业者缺乏法制意识的三大失范成因,最后切实提出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完善相关法规条例、加强平台监管与行业自律等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电视新闻以画面的现场感取胜,有人形容"一个画面,胜过千言万语."因此,最大可能地展示新闻现场、"用镜头说话",是电视新闻有别于其他纸媒体的个性所在,也是电视新闻本身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兰金龙  李伟 《今传媒》2016,(1):142-143
在新闻获奖的竞争中,地方媒体的获奖空间越来越小,打破这个僵局的渠道就是地方媒体要发挥自己身处基层的优势,寻找突破点.本文从如何结合地方实际寻找重大选题、把报道的触角深入最基层的新闻现场、突出抓好短新闻、善意开展舆论监督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地方媒体获奖的空间和通道.  相似文献   

15.
在人人拥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记者作为媒体公信力的践行者和捍卫者,如何坚守职业精神,是一场考验。一、走进新闻现场,经受住"客观真实"的考验走进新闻现场,是记者的职业行为。自媒体时代,记者的采访方式更加丰富、便捷,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QQ、MSN、微信等网络即时聊天工具,让记者的采访大大打破了时空的局限,以致于有些记者忘掉了"脚板底下出新闻"。甚至有的记者过度依赖电  相似文献   

16.
新闻定义外延的再一次扩张,正是在"悬疑新闻"大量出现在媒体后,首先引起业界再一次对新闻定义的重新认知.没有发生或尚未证实的事实,众说纷纭而尚未定论的事实,可被媒体当作"独家新闻"、"重要新闻"向受众海量传播.而受众对"悬疑新闻"的信息冲击,不仅没有排斥,而且还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作为新闻传播的业者,还能说"悬疑新闻"不是新闻吗,还能对此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相似文献   

17.
肖岚岚 《东南传播》2012,(6):167-168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媒体竞争日渐白热化。处在最底层的基层新闻单位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这是每个基层记者都要思索的问题。笔者结合基层新闻工作经历,从办好县级台新闻栏目入手,思考"善于以小见大"、"善于抢抓现场"、"善于反映民声"三个方面问题,浅谈如何做好基层新闻工作的一些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8.
朱国良 《新闻实践》2007,(12):58-58
作为一个新闻人,看到这样的消息,眼睛会为之一亮:重庆市一改"政府发布、媒体公布"的新闻发布惯例,推出"定点、定时、定人"的自主新闻发布制度,并且规定对媒体不得"无可奉告",在新闻发布会上,媒体记者可以提任何与主题无关的问题,而作为政府新闻发言人原则上不得以"无可奉告"来应付。在我的记忆里,这是重庆市委书记提出"在二版找我"后,重庆市在新闻改革中的又一亮点。这一改革体  相似文献   

19.
得益于媒介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我国的媒介环境发生变化,新闻现场不是狭义地单指新闻五要素中的"where",而是作为一种空间,不仅包括新闻现场空间的实践活动,还包含现场空间的社会关系。传播权力的释放、话语权的增强和媒介技术的进步使新闻现场发生新的变化。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的发展,使得虚假信息泛滥,曲解新闻现场空间,新闻现场成为新媒体环境中最为稀缺的资源。  相似文献   

20.
随着媒介技术的演变与广泛应用,新闻业发生深刻变革,其影响逐渐渗透到日常新闻生产中“。新闻现场”正在以更多样化的形态出现在公众面前,其呈现突破了以记者身体在场为中心的局限。本文以“人—技术—环境”“媒体机构—其他内容生产行动者”关系为观察框架,探究记者缺席新闻现场的“在场”形式,反思这一核心新闻业务突破的潜在风险,对媒体机构新闻常规修补策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