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荣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由他主持编著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和《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被誉为“中国新闻史学界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2.
魏剑美 《新闻天地》2007,(10):55-56
颜雄先生(1938-2004),原籍湖南衡山,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中国丁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闻一多研究会理事、湖南省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南省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长、湖南省杂文学会常务理事,著名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鲁迅研究专家。曾历任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1984-1989)、湖南师大出版社总编兼社长(1989-1995)、湖南师大新闻系主任(1998-2001)等职。1958年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为湖南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工作了46年,桃李满天下。2004年11月11日13时50分,因病在湖南长沙逝世。  相似文献   

3.
作为当代中国著名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家和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家,周文骏先生半个多世纪在一线工作、科研、教学等方面都为我国图书情报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以“文献交流论”为代表的思想体系影响博大而深远。先生为人处世淡泊宁静、襟怀坦荡,老骥伏枥依然心系图书情报事业和教育,也为后学树立了楷模。参考文献14。  相似文献   

4.
作为当代中国著名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家和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家,周文骏先生半个多世纪在一线工作、科研、教学等方面都为我国图书情报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以"文献交流论"为代表的思想体系影响博大而深远。先生为人处世淡泊宁静、襟怀坦荡,老骥伏枥依然心系图书情报事业和教育,也为后学树立了楷模。  相似文献   

5.
1927年11月戈振的《中国报学史》出版了,这被公认为是我国新闻史系统研究的开端,标志着中国新闻史研究由零碎的探索阶段走上了系统化研究的道路,成为在很长时间里无人超越的高峰,直到半个多世纪之后,方汉奇的《中国近代报刊史》问世,稍后,由他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出版,标志着中国新闻史研究攀上了新的高峰,两座学术高峰的耸立,熔铸着几代学人特别是戈公振和方汉奇两位巨擘的智慧和艰辛。  相似文献   

6.
说起我的投稿人生,颇有点喜剧色彩,平生第一次投稿命中的,不是豆腐干式的小言论,而是发表在中央一家权威杂志上的大块头文章,那是一篇关于领导干部势能动能说的论文,以丰厚的学术价值和流畅的文笔受到有关专家的注目,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有道是天道酬勤,厚积薄发,投稿的一鸣惊人不是偶然的时来运转,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多年博闻强记、精微思辩、笔耕不辍之后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7.
诚挚的导师——感悟缅怀于鸣镝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鸣镝先生走了。噩讯来得很突然——昨夜还在家中阅读先生的《知识重组随想(之三)》,体味着他那似乎可以穿越时空的思维。没料到,上网便惊悉了老先生已于2006年10月16日在大连故去的消息,当下只觉一惊,不敢相信是真的。急切中带着饶幸的心境再看一遍,白底黑字终于粉碎了自己最  相似文献   

8.
孙先生的“传奇”,早年在我们系的本科生中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9.
以前用的那个电脑近来故障频频,重装了两次程序之后仍不见好转,决定弃旧从新重买一台新的。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语:新闻是大众所熟知的,在人们心里最通俗的理解大概就是那些报道出来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其实在新闻学术界,最权威的新闻定义,是1943年陆定一提出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后来又有很多学者专家都对新闻做过定义。从古代到当下,媒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口头传播到文字传播,从印刷出版再到电子传媒,新闻的传播和接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姚蓉 《湖南档案》2013,(12):43-43
我是一名普通的基层档案工作者,从风华正茂到年近半百,漫漫27年的兰台之路,平淡而充实,平凡而有情,成就了我的无悔人生。  相似文献   

12.
在论述图书馆学术性的基础上,通过对图书馆学术定位的理解、图书馆学指导下的图书馆工作及“学术”释义,探讨了图书馆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3.
舒旷 《出版参考》2010,(12):41-41
结识翁图先生,纯属偶然。2004年春,一日我到北大三教附近的图片社去冲洗照片。偶见一老者,手里拿着一张与泰国诗琳通公主的合影,正与店员聊天。我以前看到关于诗琳通公主来燕园研习书法的报道,而且知道诗琳通公主的书法导师正是北大的书法家张振国先生。我猜想这老者必是张先生无疑了,遂趋前与先生攀谈。  相似文献   

14.
15.
3月26日,成舍我与民国新闻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人大新闻学院方汉奇教授参加研讨会并在开幕式上致辞,人大新闻学院新闻史论教学研究部副主任王润泽副教授、博士生孟鹏在研讨会上作了演讲,并同与会者进行了交流和探讨。方汉奇教授回顾了成舍我早年从事新闻活动的情况以及和北京大学的渊源。他特别指出,成舍我先生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新闻事业付出了一生的心血:他办报时间最长,创办的报刊最多,从事新闻教育时间最长,他所主持的《立报》曾创下旧中国报纸发行量之最。方汉奇高度肯定了研讨会的意义,并  相似文献   

16.
从前我只知道有"老师"一说,而不太熟悉"导师"一词,经过仔细的翻阅图书才发现,"导师"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在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中,都不乏"导师"的形象,如中国的孔子,古印度的释迦牟尼,欧洲的苏格拉底等,都是有着超凡智慧的"导师"。后来,不管西方还是中国,手工作坊里都有着严格的学徒制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回顾了作者从事情报工作和情报学理论研究的历程,并对作者的学术思想进行了初步剖析和总结。附:刘植惠主要著作目录,部分专家、学者对刘植惠同志学术思想的评析。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的学术地位刍议—兼与程焕文先生商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论述图书馆学术性的基础上,通过对图书馆学术定位的理解、图书馆学指导下的图书馆工作及“学术”释义,探讨了图书馆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9.
乔永 《中国编辑》2015,(3):79-81
文章讲述在读过《心仪集》一书之后,人们真正认识到的夏剑钦先生与书相伴的编辑人生。他读书、编书、评书、写书,始终在出版事业上默默耕耘,引发所有编辑人思考,如何做一个理想的编辑。  相似文献   

20.
那年夏天,我16岁,怀揣着四川大学档案系的录取通知书,憧憬着五彩缤纷的大学生活。更抱着对“档案”的渴望和好奇,走进了档案天地,从此,与档案相识,与兰台结缘。这一走,就走了16年。在这里,留下我在档案领域中成长的点点滴滴,在这里,留下我无悔的青春和浓浓的档案情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