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3月,兰州女子杨丽娟的悲剧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作为刘德华的粉丝,她迷恋了这个香港偶像13年之久,而就在3月底,随着杨父的跳海身亡以及后续事件发展的跌宕起伏,两岸三地的传媒无一例外地成了杨丽娟的“粉丝”。  相似文献   

2.
29岁的兰州女子杨丽娟13年来苦追偶像刘德华,父亲为圆女儿心愿最后竟然投海自尽。2007年3月,这件事情引起很大社会反响,杨丽娟一夜间成为媒体疯狂追逐的“明星”。对比这位女“粉丝”的疯狂追星行为。媒体对她的追逐争抢表现得更为疯狂:在百度和雅虎搜索“杨丽娟”三字,找到的相关网页分别达到1080万和771万篇的天量数字。  相似文献   

3.
从2006年3月某报一篇题为《不见刘德华今生不嫁人》的报道始,“疯狂粉丝”杨丽娟和她的家庭跃人大众的视野。2007年3月26日,杨父在香港跳海自杀,留下遗书要求刘德华再见女儿一面。这一事件再度把这个家庭推到媒体的聚光镜前,引起万众瞩目。从3月26日到4月5日,杨丽娟成了各级、各种新闻媒体报道的焦点.各种内幕不断爆出,一些明显的借题炒作者也纷纷亮相,相关新闻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充斥着报刊版面、电视屏幕和网页。一干媒体硬是把杨丽娟当做“新闻富矿”穷追不舍,某网站更以每日400元的价格买断了相关新闻的独家报道权。  相似文献   

4.
在网页、BBS、网络聊天室、网络日志甚至邮件列表中自由发表的事实性或意见性信息,已经成为侵犯公民、法人名誉权的重要源头。2008年8月29日,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杨丽娟状告宋祖德侵犯名誉权案:刘德华女“粉丝”杨丽娟指控宋祖德在新浪、搜狐、腾讯QQ的3个博客上发表的几篇文章,用低俗的语言对杨丽娟及其父(已故)母进行漫骂,造成侮辱与诽谤,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名誉.10月14日,法院认为杨丽娟无法证明几篇“骂人”的博文来源于宋祖德的个人博客,据此判决杨丽娟败诉。  相似文献   

5.
迷的病态化与传媒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段时间,关于“疯狂粉丝”杨丽娟疯狂追星事件的报道屡次登上各大媒体的头条。内地及香港、台湾近30家媒体派出采访队跟进杨丽娟的疯狂追星事件。当事件已经接近尾声时,仍有不少媒体的热情还是异常高涨:杨家母女从广州返回兰州时,随行“记者团”多达10余人;有些媒体还安排了杨家母女在兰州的一切食宿费用,并对其下榻的酒店严格“保密”,摆出一副誓将“独家新闻”做到底的架势。部分媒体从业人员和民众甚至成为杨丽娟的“超级粉丝”,愿意资助其再度赴港……  相似文献   

6.
2007年3月31日,北京某报以引题为《疯狂歌迷昨回老家准备签证再赴香港心理专家为其担忧——》,主题为《杨丽娟最需去见心理医生》刊出报道,反映了兰州市民杨丽娟渴望去香港见到刘  相似文献   

7.
“杨丽娟事件”是前些时候在媒体上曝光率最高的事件之一。29岁的杨丽娟13年来苦追刘德华。今年3月25日,杨丽娟终于在香港见到刘德华,而杨父因为女儿没能单独与刘德华见面翌日在港跳海自杀。此事引起诸多媒体关注。在媒体中,不乏坚持正确做法和  相似文献   

8.
纵观刘德华粉丝事件中媒体的种种表现,不难发现媒体形象建设意识的缺失。本文以杨丽娟事件为由头,指出媒体形象意识缺失的四大表现,并对媒体形象的重塑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2006年3月开始,直至2007年春天,兰州女子杨丽娟的疯狂追星故事成为被国内媒体关注的重大社会事件.  相似文献   

10.
蔡骐 《新闻记者》2008,(12):48-50
回望近年来我国娱乐圈、文化圈中的热点事件,从2005年<超级女声>的横空出世,到2006年的"韩白"网络之争,再到2007年的杨丽娟事件以及绵延至今的"于丹热",无一不与时下新崛起的"粉丝"(Fans,英文"迷"的谐音)一族有所关联.  相似文献   

11.
杨丽娟的悲剧与媒体的不良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3月,追星女杨丽娟13年痴迷刘德华,一家人倾家荡产,父亲为了满足女儿见到偶像的愿望,不仅卖了房子,又情愿卖肾筹款。时隔一年,2007年3月,这一事件以一种更为极端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由于杨丽娟及其父亲对见面结果并不满意(没有安排私下见面机会),68岁的杨父留下长达十余页的遗书,在香港跳海自杀,以示抗议,而遗愿竟然还是让刘德华再见他女儿一面。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春末夏初的杨丽娟追星事件引爆了一场媒体狂欢。3月26日杨父身葬异乡之后,数十家中央和地方媒体立即将杨丽娟和母亲两位未亡人包围,数百条新闻连篇累牍,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也辟出专题(陈力丹、刘宁浩,一桩典型的“传媒假事件”,《新闻界》杂志,2007年第2期),一时间,平面媒体、广电传媒和网络上充斥着杨丽娟追星的报道,杨家母女也从此处于全国人民关注的风口浪尖。  相似文献   

13.
子生 《新闻三昧》2007,(12):33-34
回顾今年的新闻报道,有些"热点"最终却落得令人遗憾的结局,着实值得有关媒体回味。比如《"疯狂粉丝"追星追到家破人亡》这个"热点",报道的是:28岁的兰州女子杨丽娟苦追偶像刘德华13年。为见刘德华一面,杨家倾家荡产。其父68岁的杨勤冀为圆女儿梦,竟在  相似文献   

14.
3月以来,诸如杨丽娟和律师抵达广州状告媒体案今日开庭杨丽娟称告完媒体下一步要告华仔等有关杨丽娟的新闻又开始频频出现。为女儿追星不幸投海的杨父尸骨未寒,媒体对杨丽娟的报道又有趋热的迹象,鉴此,网友对媒体的批评毫不留情,一看到这条新闻,我不知道说什么,难道媒体记者没别的新闻可报,还有闲工夫去关心这件事。读者在此传达了一个强烈信号:报纸版面有限、广播电视时段有限,他们想看有  相似文献   

15.
媒介文化生产中的偶像制造及其祛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一段时间,追星"明星"杨丽娟一时成为媒介的新宠,但杨家悲惨的结局使得有良知的人们不断地质问:是谁制造了刘德华的"粉丝门"悲剧?香港《文汇报》社评认为:内地部分媒体早就介入杨丽娟追星事件的全过程,推波助澜之下,令事件愈演愈烈。在助长杨家追星疯狂行为乃至酿成杨父蹈海身亡方面,部分传媒难辞其咎。杨父身亡后,部分媒体又出钱把杨家母女接到深圳,从深圳接到兰州,再从兰州接到北京接受歌手捐赠。在所谓‘新闻策划’下,  相似文献   

16.
姜玮 《青年记者》2007,(12):43-44
今年上半年,关于“茶水发炎”和“疯狂粉丝杨丽娟”事件的报道引发了大众媒体一片“集体狂欢”的景象。媒体掀起的报道高潮一浪高过一浪,赚足了受众的眼球。浏览各大报刊、网站的相关评论,除了对媒体报道事件本身的讨论外,也引发了对媒体社会责任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姜玮 《青年记者》2007,(12):43-44
今年上半年,关于“茶水发炎”和“疯狂粉丝杨丽娟”事件的报道引发了大众媒体一片“集体狂欢”的景象。媒体掀起的报道高潮一浪高过一浪,赚足了受众的眼球。浏览各大报刊、网站的相关评论,除了对媒体报道事件本身的讨论外,也引发了对媒体社会责任感的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刘云 《声屏世界》2007,(6):67-67
最近,杨丽娟这三个字俨然已经成为媒体的最热头条。杨丽娟疯狂追星13年,追到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相似文献   

19.
姚斐  吴勇 《新闻知识》2007,(7):26-27
2007年3月,随着杨父的自杀,“杨丽娟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成为报纸、网站、论坛的热门话题。而在这一事件的全过程中,新闻媒体早在2006年4月就开始关注、介入的,长达一年时间。这期间,媒体到  相似文献   

20.
2007年3月31日,北京某报以引题为《疯狂歌迷昨回老家 准备签证再赴香港 心理专家为其担忧--》,主题为《杨丽娟最需去见心理医生》刊出报道,反映了兰州市民杨丽娟渴望去香港见到刘德华的情况.报道在楷体提要中还写道:“在电话中她告诉记者:现在首要的是拿到签证……”把一名中国内地居民要到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去说成需办“签证”手续,这是个政治性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