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在实践中,我们在思考:如何才能对准孩子心弦的音调,追求心理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2.
孩子现在生长的环境和以前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如何在物质生活日益富裕的现代社会,让孩子能够更好的成长,这不能够只依靠学校的教育,毕竞孩子和父母呆在一起的时间更多些.如何让孩子从心理和生理上得到更好的成长环境,是我们教育追求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3.
刘学柱 《家教指南》2003,(11):60-61
人生充满坎坷,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变故,此时受影响的不仅是心理成熟的家长,还有幼小的孩子。俗话说:“人小不在眼角。”孩子的心理状况往往被我们忽视,其实孩子在家庭变故中产生的心理动荡、创伤,比家长更激烈、严重,而且迟迟难以平静、愈合,以至会改变孩子的性格和命运。所以,当家庭发生变故时,家长尤其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用心抚慰,抹去心灵阴影某君与妻子离异,孩子强强判给了他。才念小学一年级的强强突然没有了妈妈,整天哭闹不休。此君自己正烦着哩,哪里忍受得了这些,气急了就给孩子几个耳光。此后强强不再哭闹了,但情绪十分消沉,性…  相似文献   

4.
马玉霞 《宁夏教育》2003,(11):19-19
中国的现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中国家庭组织的影响,孩子在家中“小皇帝”的地位直接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心理,于是封闭、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出现了。他们我行我素,只要求被理解,不懂得去理解,生活能力弱。这种个性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所以,我们应提倡这样的教学指导思想:先做人,后做学问。正视孩子,指导孩子,教育孩子,让他们先知道如何做人,这正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早在20世纪初,澳大利亚教育史学家康纳尔提出教育要转向“人文关怀”,同时苏联教育家提出“教育人格化”的要求。从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育…  相似文献   

5.
金晓梅 《幼儿教育》2000,(11):42-42
性别包括生理性别和心理性别两方面。人的生理性别一出生就显示出来了,而心理性别则多在3岁左右建立起来,它更多地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一旦孩子在心理上确认了自己的性别,就会以此来要求自己的言行符合心理性别。一般人的心理性别与生理性别是吻合的,但也有一些人的心理性别与生理性别发生了偏差,特别是那些被父母易性教养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出于个人的嗜好,或给男孩穿花衣,扎小辫,取女孩名;或给女孩着男装,理平头,取男孩名,这些都会严重地影响孩子的心理性别自认,容易使孩子产生性心理偏差,长大以后也容易形成性心理变态或性别认同障碍。因此,我们应注意依据孩子的性别给予适宜的教育,使其心理性别与生理性别趋于一致,为他们将来所要承担的社会角色作好准备。其实无论男孩女孩,我们都想将其培养成为正直、善良、博爱、勤劳的人,这一点上他们是相同的。但由于男女身心的差异,以及社会风俗和传统的影响,人们对不同性别有不同的角色期待,如男孩应勇敢、坚强、果断,女孩应温柔、文静等。为了孩子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我们就要求孩  相似文献   

6.
如果您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性格,那么英国著名教育家夏洛特·梅森的著作《如何培养孩子的性格》一书将会给您很多启发和借鉴。如果您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性格,如果您想了解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途径和方法,那么您不妨读一下英国著名教育家夏洛特·梅森的著作《如何培养孩子的性格》。在书中,梅森向我们介绍了矫正孩子不良性格的方法,同时就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提出了有益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周琦 《海南教育》2014,(18):75-76
陶行知先生曾多次强调:“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如何“变小孩子”呢?笔者认为老师必须有一颗“童心”,在心态上成为一个孩子。这样老师就能做到凡事都从孩子的心理出发,以孩子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寻找最好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孩子发自内心地接受你,尊重你,与你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8.
幼儿在幼儿园阶段是其思维形成以及习惯养成的关键性阶段,因而我们在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尤为注重幼儿的情绪理解以及心理发展特点,我们要注重将孩子的心理状况做正确的分析,以便更好地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情绪,让孩子在日后的生活以及学习中能够以良好的心态去应对问题。幼儿教育是基础教学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我们注重的不是孩子究竟学会了什么,而是在学习与交流中建立良好的心理发展方向与情绪理解方式。因此在3~6岁阶段的幼儿教学中如何培养情绪理解与建立孩子的心理发展是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惠心 《家教指南》2004,(3):45-47
阿德勒博士(1870-1937)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开设儿童教育咨询所的精神病科医生。他在世时,每天前往他的咨询所的小患者络绎不绝,他为治愈幼小的受伤心灵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也因此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方法。下面就是阿德勒博士提出的如何判断孩子心理危机,使孩子健康成长的20种方案。  相似文献   

10.
黄家丽 《教师》2012,(23):9-10
社会越来越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我们的孩子问题为什么却越来越严重?心理承受能力为什么越来越薄弱?青少年自杀率为什么在不断攀升?面对这些严峻的问题,我们不得不提出:请允许我们的孩子失败,给孩子失败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在挫折中成长。因为失败是孩子成长中的一部分,这种失败、这种挫折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玩具是专门供给孩子游戏的物品和材料。许多家长、老师认为,玩具是孩子的“良师”,是孩子的“益友”,只要给孩子玩具玩了,自然而然地就能促进孩子的发展了。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玩具是影响孩子心理发展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载体,玩具既可以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他们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也可能会阻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形成许多不良的心理行为习惯。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地研究:如何通过玩具这种载体来更好地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为了使玩具能更好地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根据…  相似文献   

12.
家庭,在中国人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父母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但在亲子互动中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事例却是屡见不鲜的。那么,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如何与他们和睦相处,避免给他们带来亲源性心理创伤?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孩子的潜意识是开放式的:0~3岁是海绵,会模仿复制;3~6岁是照相机,会储存记忆。家长和老师不要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就忽视了言传身教。心理学理论认为,孩子是天生的心理学家,他们很会琢磨父母及老师的心理。所以,我们常说“孩子出了问题主要是大人出了问题”,要纠正孩子的问题行为,解读孩子的心理密码,首先应反恩我们成人的教育思维。  相似文献   

14.
<正>针对孩子入学后的心理变化,我们应该如何去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生活呢?一、小学生的心理变化1.活动方式的变化:孩子由以游戏为主变成以学习为主,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刚入学的孩子会遇到许多不习惯,碰到许多困难,学习已成为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具有社会意义。所以,在这个阶段,小学生会产生新的心理品质和态度,心理各方面都将得到相应的发展。2.接触对象的变化:孩子由个体活动变成集体活动,个体活动  相似文献   

15.
邓公明在《人民教育》2011年第5期上提出要学习并运用一些心理辅导技术,改变死板的说教方式,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能在做学生工作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心理学专家李子勋也认为,好的师生关系胜过好的教育。在与孩子关系不良的时候,千万不要过分教育,这样只会激起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此外,教育方式重于教育内容。孩子抗拒的往往不是我们给他的内容,而是我们给他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阶段,在面对突发事故、灾难时更容易受到伤害。在目前国内基础教育在生存教育领域尚存在缺失的状态下,我们的孩子如何自救和救助他人?如何从容面对危险?如何自我调节心理?这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的富余劳动力都涌向城市里打工,留守在家的孩子心理教育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多种原因,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远远滞后于城市心理健康教育,它阻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当家长都不在身边的时候,我们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没有达到一个更合适的契合点,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严重脱节,或多或少地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甚至是伤害。下面,笔者就发生在身边的一些案例来谈一谈如何在班级管理中避免学生的心理隐性伤害。一、心理隐性伤害现象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离不开网络,合理使用网络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让我们的交流更加及时和顺畅、对外面的世界有更多的了解,因此如何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网络、适当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需要家长与时俱进,改变自己与孩子的相处方式,提升亲子相处的质量,让孩子远离网络成瘾。研究发现,网络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主要有:自我实现、满足快感、对现实状况的补偿、获取知识和信息、人际交往与团队归属、成就体验等方面。还有学者提出了网络成瘾的心理需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教育界不朽的丰碑,陶先生曾经说过: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因而教育应当充满爱。在“爱孩子”的基础上,陶先生进一步提出“热爱每一个孩子”。而今我们应该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育力,让师爱成为引领孩子成长的明灯,我们则在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幸福。  相似文献   

20.
李小玲 《四川教育》2010,(12):13-13
[主持人说法]郁闷、压抑、迷茫、自我怀疑、不知所措,面对复杂的世界与社会变化,许多的不良情绪与心理困惑在学生们的孩提和青少年时代就已经悄悄掺入了他们的人生之旅。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青少年自杀或恶性犯罪事件,让教育工作者们深深意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靠近孩子的心灵高度,理解孩子的情绪特征,倾听孩子的苦恼心声,我们要积极探讨真正适于学生的心理辅导方式,用教育的智慧陪伴孩子走出阴霾,快乐成长。这里,让我们来分享两位一线教师的教育方法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