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下只要你随手翻阅一些报纸,就不难发现新闻标题和导语重复的现象。标题和导语重复,人们司空见惯,忽视了对它的防治。笔者案头有一份报纸(1993年11月11日),我们不妨看一看其中一则新闻的“重复病”—— (主题)歪风邪气在某分部没有市场 (副题)原因是党委敢与叫号的人叫号,敢与找后台的人较劲,敢与不较真的人较真(导语)本报讯 董礼波、胡长祥报道:沈后某分部党委“一班人”不听邪,不信邪,敢与叫号的人叫  相似文献   

2.
“正面宣传”中的摆设造假,就是露馅了,又有多少人会当作一回事去较真和较劲。尽管不能与“纸馅包子”的恶作剧相提并论,但其手法并没有多少差别,延伸开去如法炮制,形形色色的造假便接续而来[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个南方人,我常常惊讶于北方方言的动势和开放性。认真,在北京为“叫真”。和认真相比,“叫真”有一种进击性。凡事不能都“叫真”,因为,尽管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对于人个体,空间和时间却是有限的。凡事又不能不“叫真”,或者说凡事应该有“叫真”的地方和“叫真”的时候,因为,没有理性的“叫真”,就没有科  相似文献   

4.
在报刊文章中,常常见到一些方言土语,这些方言土语,不仅使文章活泼,而且使读者感到亲切。然而,也常常发现一些方言土语里错别字颇多。比如:把东北方言“埋汰”写成“埋态”;把北方方言“较真”写成“叫真”,把“捣鼓”写成“捣咕”;把南方方言“不搭界”写成“不搭架”;还有的把“老实巴交”写成“老实巴脚”,“捞外快”写成“捞外块”等等。  相似文献   

5.
好戏往往都有个好序幕,好新闻也应有个精彩的导语。好导语能像磁石般吸引读者通读全文,导语的好坏关乎通篇的优劣成败。近年来,淡写好导语的方式方法,早已成为新闻工作者探讨的热门话题,论家蜂起,各抒己见。但是,要真正把导语写得让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并非易事。在此,笔者仅将新闻导语写作的几点想法奉上,以与同仁切磋。一、导谱写作的一大弊病——与中。C内容重复。导语与中心内容重复,是我们撰文时容易忽视的笔病。下面我们先看一则某报刊登的《某炮团维护士兵利益推出新规定》的新闻——“某炮团年初规定,营连月底报帐时…  相似文献   

6.
在消息写作中,存在着一种比较普遍而又被人忽视的现象——标题同导语的重复。仅据今年2月份《保定市报》第一版的统计,全月共载消息114则,其中标题同导语重复的91则,约占总数的79%。标题同导语重复,有一些可视为正常现象。但大量地出现就容易产生一些弊病,为此,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重复的原因一、标题、导语来源及作用的相同性。标题是消息主题思想和内容的概括、提示,导语则是新闻事实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两者都来源于新闻本身;标题、导语作用的共同之处在于两者都以揭示新闻内容、吸引读者阅读为“己任”。标题、导语来  相似文献   

7.
1988年第2期《新闻学刊》登载《消息不必有导语》一文,强调“消息中的导语亟需废除”,理由之一是“导语降低了报纸的可读性”.这种观点,在理论上站不住脚,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从新闻的发展历程看,一百多年来,从没有导语到“5W”俱全的导语(即晒衣绳式导语),到重要W导语(即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方面)和以新颖取胜的延缓性导语,这是新闻适应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日益发展,人际交往日益频繁形势的不断进步.是新  相似文献   

8.
人称在整个新闻叙事机制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虽说只不过是“你、我、他(她)”这些人称代词上的变化,但却能带来整个叙事过程的角度、视野以及读者接受心理上截然不同的效果.导语,作为新闻叙事的“火车头”,现有的写作方法是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据多.前者是叙事主体(记者)以一种类似于独白的方式,牵引读者的阅读注意与兴趣.而后者则是被最广泛采用的叙事人称.它是记者以一种“描绘”的方式,为读者展现他人的画卷.唯有第二人称在导语写作中出现的频率最低.那么是不是说第二人称就不适于新闻导语呢?恰恰相反.正如法国著名小说家布托尔所言“第二人称是最具现代性的人称”,“你”字的出现往往会使导语产生出令人耳  相似文献   

9.
【咸聊淡扯】过年了 ,三毛这厢给各位老哥小弟大姐小妹拱手了。拜年嘛 ,咱中国人就该拿这个样儿。您问咋地改了行头 ,把“三毛导语”换成“咸聊淡扯” ?别以为我写了错别字 ,此处有典。这要感谢小二。是他跟别人恶心我 ,说我“老不死的 ,还敢‘导语’ ?瞧那‘三咸斋’ ,连根咸菜也没有。“这话又被我听见了。虽不太中听 ,却也基本属实。咱一没文凭二没靠山 ,有啥资格导人呢 ?咱那网站的聊天室 (三咸斋 ) ,见过几个鬼影儿 ?琢磨一晚 ,决定 ,新年换新貌 ,还得抖擞他一排子。三毛向来是从善如流的 ,叫“三毛导语”的确有愧众兄弟 ,得改。不过 ,…  相似文献   

10.
常见病之六:导语与标题、主体重复导语要求写出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一个事实,或者反映出新闻事实中最主要的思想及意义。新闻的标题,也要求突出新闻的主旨。这样,在新闻写作中是容易出现导语与标题相互重复的现象。新华社去年4月22日播发的一条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章钟基今天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一季度我国国民经济治理整顿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工业过热、农业过冷的局面开始改变。”这条消息的引题是:一季度国民经济整治初见成效。主题是:工业热农业冷开始改变。请看,这条消息的导语与标题用语几乎完全一样。我国汉语词汇丰富,且同义词很多,只要多在  相似文献   

11.
如何矫治“标题导语重复病”只要你随手翻开任何一张报纸,就不难发现新闻标题和导语重复的现象是相当普遍地存在着,即便是在全国获奖的作品中也是俯首即拾。标题和导语重复,可以说是新闻写作史上的顽症,若干年来,人们司空见惯,视而不见,忽视了对它的防治。一些老编...  相似文献   

12.
悬念,指人对某种事物的关心、惦记,殷切地盼知其结果的一种心理状态。后“延伸为一种艺术欣赏中的心态”。将悬念导语引入新闻导语写作,就形成悬念导语。悬念新闻导语作为一种特殊的“凤头”形式,在传播信息时具有特殊的功效:奇特、趣味、吃惊。这三个功效,使悬念类导语成了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宠儿”,不少新闻工作者在消息写作时争相加以应用。悬念类导语不是记者主观为之的东西,它源于题材自身所具有的某一点戏剧因素,本  相似文献   

13.
一篇好的新闻稿,吸引不吸引读者,往往在于它的导语写作是否精彩。如果导语写得平直、呆板.无一点灵性和曲折,就会使读者读之无味,更谈不上见报后的效果了。记得以前我开始学写新闻时,不重视新闻稿的导语写作,心想新闻开头,只要把问题交待一下,然后再慢慢叙述,结果,每写一篇新闻送到报社,不是“石沉大海”,就是杏无音讯。后来,我吸取教训,找原因,发现问题就在于导语的写作上缺“火候”。于是我先学习,从报纸好的新闻稿、尤其名家的新闻稿中找“真金”,仔细阅读,反复咀嚼。并参加报社举办的通讯员培训.向一些同行请教,将…  相似文献   

14.
盛夏七月,作为军报参加“记者蹲点看基层”采写活动的最后一名记者,我一头扎进了广州军区“官兵团结模范连”——某集团军高炮团七连。在近半个月的日子里,自己在与官兵摸爬滚打之余,在《记者蹲点看基层》专栏里刊发了《这里的风气催生战斗力》、《这里的风气真能培育人》、《这里的风气源自敢较真》、《这里的风气让人底气足》、《这里的风气有益干事业》等5篇稿件,编辑部和值班的社领导对此组稿件倾注了不少心血,也给予了较高评价,有的稿子还被评为“当天好新闻”。《这里的风气催生战斗力》一稿,还获得了总政宣传部《记者蹲点看基层》优…  相似文献   

15.
围绕近海的岛屿归属问题,韩国敢与日本较劲;但在翻译出版市场,韩国不得不向日本“称臣”。和往年一样,大韩出版文化协会在规定的时间内公布了2010年1月至12月的最终出版统计——在翻译出版市场,韩国属“鼠”,日本则属“牛”。  相似文献   

16.
围绕近海的岛屿归属问题,韩国敢与日本较劲;但在翻译出版市场,韩国不得不向日本“称臣”。和往年一样,大韩出版文化协会在规定的时间内公布了2010年1月至12月的最终出版统计——在翻译出版市场,韩国属“鼠”,日本则属“牛”。  相似文献   

17.
月苹 《新闻导刊》2006,(6):57-57
11月23日,本市某报08版头条通栏:《供求不平衡文科招聘岗位比理科少一倍》,是一条数字不确、逻辑混乱的新闻。这条新闻的导语说:在重庆技术展览中心举行的“我市2007年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文科类专场”。“3000个岗位.7000人参加招聘”。而同日的同城几家报纸报道的则是:“上万毕业生涌进现场找‘婆家’”、“进场人数超过了1万人。”同一场招聘,何以该报所报数字与各报殊异?尤其令人不解的是,本来是一次“文科类专场”招聘.记者却要横生枝节扯列“理科”。且断言“文科招聘岗位比理科少一倍”,  相似文献   

18.
西方记者在写作非事件性新闻、人物新闻、迟到新闻和专稿等时,喜欢采用延缓性导语(又称间接性导语)。它不象概括性导语(直接性导语)那样开门见山地点明新闻作品的最主要思想和事实,而是迂回曲折、多侧面、多角度地表现新闻事件的特点,以新颖、别致的开头,吸引读者读下去. 延缓性导语,冲破了“导语是新闻的第一自然段”的老观念,在国外有多达4个、5个、甚至6个自然段的例子。延缓性导语,是新闻导语发展到新阶段的形式之一.第一代导语,强调新闻5个W俱全,被人称为“晒衣绳式”导语;第二代导语,强调突出最主要的W;目前的第三  相似文献   

19.
一条消息能不能吸引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语写的好坏。过去由于受“左”的思想的禁锢,报纸上的消息导语几乎是千篇一律。新闻改革给导语写作注入了新的生命。今年评出的1985年全国获奖消息,在导语的写作上就有很大的变化,其中不少具有新意。《“北京白鸡”在全国28个省市区“落户”》(北京日报),是一则科技成果鉴定会的消息。请看它的导语:  相似文献   

20.
词语·词汇     
“词语”与“词汇”是两个很容易用错的词,报刊上经常把它们混同起来。下面是散见于报纸上的几个例子: (1)古人常用“行及奔马”这个词汇来形容善跑的人。(新华日报1983.1.23版《漫话我国古代的跑步》) (2)而这唯一的党委领导人,……不知道农业科学研究为何物,但却很会使用“党委决定怎样”和“这是对党委的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