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人的主体性是以活动为中介,通过内隐与外显活动的无数次交替而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基于对此,我校开展了“优化学习活动与儿童主体建构“的实验.“学习活动“在这里是指以学生为主的、在教育者的直接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体认识与实践活动的总和.“主体建构“是指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自主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积极主动的主体活动,在与环境的接触和相互作用中主动接受外在信息,获取知识和心得经验,不断以原有的经验进行重组,从而建构起学生的主体发展,使学生成为自身发展的人.   ……  相似文献   

2.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人的主体性是以活动为中介,通过内隐与外显活动的无数次交替而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基于对此,我校开展了"优化学习活动与儿童主体建构"的实验."学习活动"在这里是指以学生为主的、在教育者的直接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体认识与实践活动的总和."主体建构"是指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自主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积极主动的主体活动,在与环境的接触和相互作用中主动接受外在信息,获取知识和心得经验,不断以原有的经验进行重组,从而建构起学生的主体发展,使学生成为自身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3.
刘琳 《天津教育》2000,(4):10-11
“学生主体性发展”教育,是促进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展的教育。主体性,是指在对象性的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即主体在同客体相互作用时,自身一定的素质结构所产生的功能表现,它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主体性发展”教育的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潜能,使之真正成为活动。学习的主体,进而成为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的主体。 主体是现实活动的主体,活动是主体的现实活动。人的主体性在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由于活动是主体存在和发展的方式,是人的…  相似文献   

4.
罗满娣 《成才之路》2010,(16):60-61
在教学、评课中我们经常会谈到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可见在当前,人的主体性发展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主体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如何在课堂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相似文献   

5.
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主要目标,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为此,我们进行了“学生‘主动建构,创新发展’数学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 一、模式的关键词界定 “主动”,即指学生热情投入、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建构”不仅指建构知识和能力,而且包括学生的主体人格; “创新”,则指学生对所学新知的“再创造”; “发展”,重在学生认知、情感、意志等主体心理品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教育需把握的几个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提高素质的过程 ,在本质上是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育过程。因此 ,教师必须冲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以学生为本 ,把主体性发展作为教学首要目标 ,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 ,发展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建构学生丰富和全面的主体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相似文献   

7.
“知识建构”是建构主义的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理念。所谓“知识建构”,指知识是不能简单地进行传授,而必须通过学生自身(包括个体和群体)已有的经验、方式和信念,对所要“理解”和“消化”的知识作出自己的解释,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知识建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认识策略、经验方式和情感态度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知识建构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策略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主动性的知识建构为中心的思想。充分体现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性学习为积极主动的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改变…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学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为目标,试图通过活动引发学生主体与环境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塑造和建构学生主体,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与实践活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过程就是其知识、能力、情感的生成与体验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试论主体性德育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近年来主体性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主体性德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它是主体性教育向纵深发展和不断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 所谓主体性德育,概括而言,指的是学生主体在教育者引导下,自主地建构其德性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包含有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学生德性的发展是主体健康发展的支撑,学生德性的建构是主体的自主建构等一系列相关理念。对这些理念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人的主体性及其教育的认识。 一、学生是德育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论强调认识的主体性.它认为学生的学习并非是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这就是说.主体只有亲身经历建构过程.深人体验.才能学得更好。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建构学习的关键性要求.也是减轻教师工作负担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主体性教育需把握的几个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提高素质的过程,在本质上是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育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冲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以学生为本,把主体性发展作为教育首要目标,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发展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建构学生丰富和全面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相似文献   

12.
主体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弘扬、培植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追求的目标。在数学教育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主体和主体性概念进入教育领域,引起教育理论新的发展,主体性教育理论由此产生。主体性教育理论中,主体是指教育活动中的学生,主体性即指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性教育理论要求以新的观点看待教育和教学活动。首先,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以往的教育理论仅仅把学生看成是教育活动指向的对象,是教育活动中的客体,着重“培养”。主体性教育理论则把学生看作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自主性的个体,而不是单纯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依赖于社会主体──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人的主体性是在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的,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是学习活动,因此,必须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把教学活动由教师传递学生接受的过程,改造为在教师指导下,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活动过程,从而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展。一、通过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善学“凝是思之始,学之端”要使学生有疑而学,必须重视指导课前预习,它能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首先要学生…  相似文献   

15.
浅议主体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直接以塑造和建构主体自身为对象的实践领域”。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把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科学知识或经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发展、提高他们的主体性,造就未来社会的行为主体。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有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个体主体的培育过程,是一种主体性教育。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  相似文献   

16.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本文就如何在英语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谈几点体会。一、对主体性理论的认识主体性是主体在主客体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本质属性。马克思说:“主体性是人的最本质属性。”教育中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指导下,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能动性。很多专家以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来概括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杨亮 《海南教育》2014,(22):44-45
一、主体性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概念厘清王秀小学十二五课题提出了“生态课堂”这一概念,“课题中的‘生态’,主要指课堂中师、生、环境各要素之间和谐共长、动态平衡的样态。”“‘生态课堂’,指在课堂上,在教师导引下,师生生态地(和谐融通、动态平衡)从事各种教育学习活动。”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建构主体性生态课堂强调开发未成熟主体的主体性,所以必须要学生主体呈显性而教师主体必须“隐去”。但教师的“隐去”并非一闪而退。  相似文献   

18.
“知识建构”是建构主义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理念。所谓“知识建构”,指知识是不能简单地进行传授,而必须通过学生自身(包括个性和群体)已有的经验、方式和信念,对所要理解和消化的知识作出自己的解释,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知识建构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认识策略、经验方式和情感态度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知识建构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策略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主动性的知识建构为中心的思想,充分体现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性学习为积极主动的、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改变单一的认知…  相似文献   

19.
知识经济时代,是财富源于人力资源的时代。为此,教育应当为学生创设一种愉悦学习、广泛交流的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愉快学习,使他们体验学习的成功欢乐。这就是说,要建立以人为主体的新教育观,实现教育的个性化。 一、主体性的认识 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说,主体相对于客体而言,一般指有目的地进行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人。学生主体,则指能动地参与教育活动的个人,主要是发展中的青少年儿童个体。 主体性,即把人作为本体来看待。人的主体性是指作为人所具有的价值特性。人是独立的、自主的、自由的。既…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基础教育中人的主体性的缺失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主体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是否能建构一种尊重人的主体发展性和主体生成性的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很值得反思,并在实践层面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人的主体性的理论视野反思当下的基础教育,我们看到,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正在走失,学生处于“无自我的主体”状态。要在教育实践中坚持主体性原则,实际就是重视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和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自为性和创造性。要建立多元智能观,尊重学生主体的差异;要打破教育的工业化生产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尊重学生的自由思想的权力与话语权力;要建立双主体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主体需求出发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要转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性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