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学之道在于"悟"。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反思对于理解与掌握数学内容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通过反思,学生的思维才能启动,思想才能升华。培养反思意识也是新课标对数学教学的要求。一般教师认为,反思只是学习结束时才进行。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从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如何"导"呢?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问,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即为讲明之。"一语指出了提问对于学生认知活动的重要性。富有价值的提问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探究活动,在探究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这样的教学才能成为有效的教学、成功的教学。正所谓"善教者,必善问。"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必  相似文献   

3.
资深教授涂荣豹先生曾告诫我们:“教之道在于度,学之道在于悟.”此话充分说明了教师“教”的根本功力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如何把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的深度、广度和难度、梯度;学生的“学”最终表现为是否领悟了教师所教的数学概念的要义及数学解题过程中所折射出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精髓.我认为必须在教学中突出下面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通过调研发现,目前的数学教学普遍存在"重教轻学"的现象,更多的是"解题的数学",甚至是"考试的数学".重视解题的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通性通法的概括;重逻辑轻思想,关注细枝末节多而体现核心思想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们往往没有教给学生完整的数学,不知道如何"示以思维之道".这也造成学生学习活动单一,教学主要是"知识+训练",缺少"悟"的过程,缺少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三导式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了以教为中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教师在课堂上灵活交替运用"导学、导疑、导练"三个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由原来的"教"变为"导"。通过创建有序、高效、和谐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我们的教师作为有效的引导就体现在"三导教学"的设计上,因此,我们要根据新罗区进修校编写的"课堂三导"材料,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材料,进行个性化地设计教案和学生学习活动,并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上出有自己特色的语文课。  相似文献   

6.
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是主旋律.其中,教师"教"的主体作用具体体现在对所教学科知识疑难点的点拨和指导上:学生"学"的主体作用表现在学生本身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只有教师与学生这两方面各自充分发挥出最佳作用并和谐发展,教师才能"教"出其道,学生才能"学"有其果,真正展现其才创造自我.  相似文献   

7.
课堂中要奏响"感"字主旋律,关注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跟着"感觉"前行,获得新的认识。在学习探究路上,教师要关注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把促进儿童的感知当作重要的教学环节。要为智慧的生长而教,学的过程应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悟的过程,最终悟得真知,悟得能力,因此要让学生进入"感悟"之境。对于小学生,教师应该捕捉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教跟学生主动学两者密切配合的活动过程。教师主导教是前提,诱出学生主动学;而学生的主动学是整个过程的关键。妥善处理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正确途径,应是教师导得“循循善诱”和学生动得“如饥似渴”,从而促进“导”跟“动’的统一。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教得生动活泼,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那么,怎样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学得主动去获得知识呢?  相似文献   

9.
<正>苏教版教材为了切实帮助教师开展习作训练,提高习作教学质量,编出了独立的习作训练课文。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不重视习作教学,习作教学低效运作,与此同时多数学生也不喜欢习作。针对当前习作教学的现状,又受"贾(志敏)老师教作文"的启发,我产生了"教老师教作文"的想法,提出了"自悟自构式"习作新概念,以研究苏教版习作教材为己任,研究教师怎样教才能让学生"自悟自构",从而帮助学生建构习作体系。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地位。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采取"自悟语感——导悟语感——迁移表达"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语感在反复的实践活动中,得到了螺旋式上升。  相似文献   

11.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是现代教学的根本原则,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然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仍不容忽视。笔者认为,化学教师的主导作用重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引导作用引导即引路导向或启导。它是启发式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手段。施教之法,贵在启导。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全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才能把提高学生素质落到实处。引导的主要作用是:1.引发兴趣,寓教于…  相似文献   

12.
自主式课堂教学不等于学生的自学,而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角色转型和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是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在自主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深入到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的"教"、"导"与"评"。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飞跃。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教学已转为以掌握学习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主要目的.从师范特点出发,形成教育能力是重要的任务之一.能力包括的内容很多,最核心最关键的是自学能力.而培养中师生的"自学能力",其关键又在改"教"为."导",即"导读"、"导解"、"导用"."教师在授业之际,务使学生悟施教之方."这样,日之既久,就会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要达此目的,我们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揭示知识的规律性.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得很好的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进入主体地位的基本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是教和学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这是因为:(1)教学是教师帮助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即在认识活动中,不断发展着自己。(3)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让学生学会、学好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的"教"只有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前提下,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进入主体地位,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情志条件这是学生进入主体地位的…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堂教学重在引导,教师不仅要对教学基点、重点、难点把握得当,还要懂得引之有法、导之有序、放之有度、收之有益的"经营"之道。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能精彩纷呈,才能余音绕梁,才能让学生的心智得到较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尊重,由是而导致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缺失,其症结在于课堂教学中教者对教师之"导"与学生之"学"间关系处理失当。本文以一次函数的教学为例,基于对"导"与"学"的优化这一原则,在三个层面的例题设计与问题解决过程中,初步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7.
当前相当部分的习题课教学现状为:学生学习过程单一、活动机械;留给学生"悟"的时间太短,甚至没有,直接进行题海轰炸.殊不知教师的教应建立在学生的学的基础上,教学生怎样思考才是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笔者在"三个理解"的指导下,通过分层递进地设计习题,利用溯源抓根本,开放设问适度拓展,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在课堂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学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正>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互动、积极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教,教学就会成为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甚至"教"会成为遏制"学"的力量。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活"起来,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会得到提高。一、善于组织数学活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好课应当越讲问题越多;现代教育理论又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如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具有把"?"拉直的艺术. "拉"的艺术概括地说就是"引导"与"点拨"的艺术.指导学生把"?"拉直的过程中"引导"和"点拨"相辅相成,拨在导中,点在导里.  相似文献   

20.
阅读课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将教材所提供的语言文字材料转化为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过程。"阅读课文"的重点在于让学生自主地读,通过学生自主地读课文感悟文章,并实现自动的内化,这就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导"很大程度体现在组织指导学生的读。指导学生读书要避免走入"死读、硬背"的怪圈,避免学生在读中将其思维发展定死、礓化。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贯彻《课程标准》中读的要求,让学生在读中悟意,读中悟境,读中悟情,读中悟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