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布迪厄的学术目标具有政治性,因此他对文学艺术的思考,围绕着反抗社会不平等的主题。他的社会学诗学包括两个方面:就社会学美学而言,指出文化隔充当着将社会阶级的区隔加以合法化的功能;就文学社会学而言,分析了文化生产场的发生和结构,并指出对于支配着文学生产场的根本信念即艺术自主性的坚持,乃是反对符号统治的重要手段。对于布迪厄社会学诗学对于中国学术语境的积极意义应予以一定讨论。  相似文献   

2.
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学思想除魅——作为符号权力的文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学试图洞察日常生活中个体心智结构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揭示其生成和运作的规律。文章通过分析布迪厄社会学中的三个核心概念:惯习、场域和资本,揭示出现代等级社会中阶级、文化和权力的联系方式,以及教育如何起着维护和再生产社会等级和结构的文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文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两大基本研究路径:一者可以称为“审美诗学”,一者可以称为“文化诗学”.前者以个体性审美经验为研究对象,旨在阐释文学文本的基本构成、风格特征、修辞技巧等形式范畴以及文学的创作与接受过程的心理机制、文学的审美价值等,回答“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后者以审美经验与社会文化诸因素的整体关联性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包括文本构成、修辞技巧等形式范畴在内的各种文学现象在形成过程中与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复杂联系,回答“为什么”和“意味着或表征着什么”的问题.就西方而言,审美诗学属于“现代性”范畴,是所谓“审美现代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化诗学”则与“后现代性”相关联,是一种饱含反思性与颠覆性的文学理论研究路向.就中国的情况而言,则“审美诗学”与“文化诗学”又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渊源与理论特性.近三十多年来,我们的审美诗学与文化诗学和西方学界相比呈现出一种错位,对于这种“错位”现象不能仅仅从学术影响的“时间差”角度来解释,根本上乃是社会现实的需要使然.今日中国的文化诗学正在成为一种更为有效的文学阐释路径.  相似文献   

4.
文化资本与教育场域——布迪厄教育思想述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布迪厄是当今世界颇具影响的社会学家,研究涉及诸多领域。实践理论是他的主要理论.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场域、惯习与资本这三个基本概念之上的。实践理论是我们理解布迪厄教育思想的基础。他运用上述基本概念特别是文化资本这一概念对教育场域中的各主体进行了透彻的分析,指出教育通过文化再生产实现着社会的再生产。但是布迪厄的再生产理论过多地带有社会决定论的色彩。  相似文献   

5.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自20世纪70年代末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社会科学包括教育研究的诸多领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教育研究领域,布迪厄社会学思想的影响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初步介绍阶段(1979-2001年)、广泛探讨阶段(2002-2009年)以及深入探讨阶段(2010-2017年).这些阶段的形成与中国改革开放大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从具体的理论内容来说,布迪厄的"场域""惯习""文化资本"以及"实践"等四个概念及相关理论表述对中国教育研究的影响最大,被广泛运用于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教师教育到课程研究、从教育改革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学术领域.整体来看,布迪厄社会学思想已经成为近40年来影响中国教育研究的重要西方社会思潮之一,尤其是对中国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影响巨大.但实事求是地说,中国教育研究领域在接受布迪厄社会学思想影响时还主要停留在介绍和选择性利用的阶段,整体理解和把握不够,立足于中国立场进行的质疑批判更不够.就布迪厄社会学思想对于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而言,虽然有中国教育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但还没有被充分地重视,也没有动摇中国教育研究的惯习、体制和评价行为.  相似文献   

6.
郭仙 《巢湖学院学报》2007,9(6):118-121
布尔迪厄的文学场理论,采用一种关系主义视角,认为对文学现象的解读必须语境化、历史化,要结合文学行动者的性情系统、社会轨迹以及文化资本来加以探究,把文学艺术置于社会历史的场域空间之中进行考察,从而实现对二元对立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超越。论文沿着布迪厄的轨迹考察了文学场诞生的历史过程,在内部,文学场围绕文化资本展开斗争,遵循输者为赢得逻辑;但在与外部权力场的关系中,文学场又总是处于被统治地位。文学场符号斗争的基础是对文学幻象的信仰,但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尤其在消费文化冲击下,文学场已经不再是传统社会作为信仰空间的生产场,从某种意义上,布迪厄的文学场理论不过是一个审美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7.
以布迪厄的著述和国内外对布迪厄的相关研究为基础文献,从布迪厄对现象学的借鉴、对法国认识论传统的借鉴,以及对结构主义的借鉴,考察了其教育社会学思想的三个主要理论渊源;从方法论、核心概念、理论支撑三个角度梳理了布迪厄教育社会学思想的主要架构,即“关系主义”是布迪厄教育社会学的方法论思想;“资本”“惯习”“场域”是布迪厄教育社会学思想的核心概念;文化资本理论是布迪厄教育社会学思想的重要理论支撑。布迪厄教育社会学思想的学术魅力就在于运用其特有的反思批判性思维,着力分析了存在于教育场域内的某种再生产逻辑:学校教育系统中存在的种种分类形式实际上是外部权力场域在教育场域内部的表现,并且这种分类通过教育场域内的独特运作机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与合法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梳理布迪厄与三位古典社会学家的学术关系。作者认为,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规 定了布迪厄社会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域,但布迪厄在诸多方面又有所推陈出新。布迪厄对于经典理论的批判性继承,对我们如何吸收精神遗产具有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9.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治学目标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其思想理论的一条途径.揭示社会生活的隐秘和超越主客观二元对立是他的两大治学目标,这两大目标是内在统一的.布迪厄在其学术活动中为这两大目标做了积极的实践,特别是体现在他的"场域"和"惯习"两个概念中.尽管布迪厄摆脱不了结构主义的影响,但其学术创见和理论贡献却不容置疑.  相似文献   

10.
在百年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大众文学走了一条吊诡的路线。新文学发生后它被贬抑而至边缘化。革命文学及左翼文学诞生后,尤其1942年毛泽东的《讲话》发表后,大众文学的艺术形式成为新的美学追求。在当代文学发展的60年间,大众文学基本分为两个时期:前30年是一个对大众文学的转译和政治文化赋魅的过程;后30年则是打破文学一元化、大众文学渐占上风并祛文学政治文化之魅的过程。大众文化/文学的众神狂欢的时代在世纪末出现了。  相似文献   

11.
钱穆从儒家的道德本体论来看待中国文学艺术的本质及其作用。他认为:文学、艺术属历史文化的第三层面,即精神层面。他提出了文学即人生、文学即心学的著名观点,强调中国文化诗学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中国文学的精神在于道德修养和情趣意境。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他最推崇音乐艺术,他认为音乐较之其他艺术形式境界更高,最能表现人心。钱穆的艺术思想是他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2.
胡祗遹的诗论中并没有对诗歌艺术的精微探讨,仅立足于功用、政教,虽取镕经意。却缺乏自铸伟辞的独得新见,从诗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其价值确属有限。但是如果从文化方面加以观照则会发现,其基于理学起点的诗歌理论中反映了元初理学在北方传播的状貌,也折射出当时文统与道统合而为一的思想趋势;其有关诗之功用的论述则体现了他为民族先进文化在交融中保持继续传承而做出的自觉努力。在元代,类似胡祗通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因此,这种文化视角的观照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普遍意义,而这恰是容易被仅关注诗学本身的研究者所忽视的。  相似文献   

13.
王峰 《海外英语》2012,(7):209-210,217
Louis Adrian Montrose has addressed literary,historical,and theoretical topics and issues concerned with New Historicism.He elegantly demonstrated how language and literary imagination shape cultural value;belief,and understanding;social distinction and interaction;and political control and contestation,thus significantly shaped contemporary studies of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culture.He refuted the oversimplified polarization of language and society of J.Hillis Miller and Edward Pechter’s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New Historicism" and stated his own understanding and expectations of New Historicism.From a detailed analysis of his ideas,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weakness in his arguments and advises researchers in this field to dialectically view the school of New Historicism.  相似文献   

14.
瞿秋白早期文艺思想分3个阶段形成:五四运动前后他就有了朴素的文学反映论观点;首次旅俄期间,他的现实主义创作观初步确立;第一次归国后,他对以前的文艺观作了反思,对艺术的起源、性质、功能、价值等作了全面梳理,终于构成了其文艺思想的理论雏型。瞿秋白的早期文艺思想对其文艺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对素材的化特征的不同关注,显示着流派与传统和西方化的不同组合关系。在素材处理上,鲁迅既不同于“人生派”的学研究会,也不同于“为艺术”的创造社,而是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因此,把鲁迅划归“人生派”的观点是不确切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爱尔兰戏剧运动》的文本细读来分析叶芝的戏剧理念及其历史内涵。叶芝希望通过剧场艺术来呼唤和建构爱尔兰民族精神,并以此对抗英国帝国主义的戏剧文化;他把当时风行的现实主义客厅剧视为欧洲中产阶级堕落的文化表现,提倡回到民族主义的浪漫主义艺术。在语言上,他也坚持爱尔兰西部乡村农民所说英语具有的音乐性,而否定现代社会受教育阶层的新闻语体。这样一系列的对峙,使叶芝的戏剧理念呈现为“去殖民化的诗学”。  相似文献   

17.
本文比较海子与他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学,反思两位有着巨大文化背景差异的浪漫主义诗人理解“自由”的差别。海子虽然将荷尔德林引为精神上的同道和知己,却没能注意到,在荷尔德林那里,诗歌精神除了象征自然神性的“元素”之外,还有为自然立法的“节奏”,二者之间的张力构成了最高诗学法则。本文试图由此揭示浪漫主义先驱荷尔德林鲜为人知的一面,即:他对于诗人追求亲近神灵的愿望保持审慎,认为诗人应当学习与自身(的欲望)相区分。这正是海子的诗学精神所缺少的。  相似文献   

18.
叶维廉先生的比较诗学理论博大,学界对其研究已经很多,但关于他的文化生态忧虑尚需更多探讨。本文试图谈谈在阅读理论文本基础上的一种理解:叶先生在其比较诗学理论中一直贯穿着学者的忧虑,也一直试图在自己的诗学研究中寻找解决这种危机的途径。这种努力表现在对待中西文化和文化交流的积极而辩证的态度上;表现在对文化根源和现实审视中的文化生态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9.
施蛰存虽身为新感觉派的一员,但在文化取向和审美选择上有着特异之处。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的修养和对西方艺术手法的借鉴为视角,来探索施蛰存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即古典抒情意味与西方现代色彩的有机融合,力求展现施蛰存从乡土抒情到都市小说的创作中独特的艺术追求和传统与现代相纠结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巴赫金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在哲学、美学、诗学、语言学、符号学及人类学等学科均有重大建树。至今,人们对于巴赫金的学术特色仍然难以确定。从巴赫金的许多著作和大量论文看,他有意或无意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了文学艺术的许多问题,这种情况是我们在研究巴赫金时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