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国策》中的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再一次被选入了最新版的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文中有个句子的句中停顿在教学中颇有争议。  相似文献   

2.
茹志鹃的当代短篇名作《百合花》被选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必读篇目,在审美认知和革命情怀两方面都能让学生受益无穷,影响了几代人。文章简述了它成为经典名篇的原因,并以李建军、张清华和许子东等学者的经典文本解读为例,提出教学《百合花》时应该注意的几个“度”。《百合花》的课堂教学,要采取艺术性与时代革命精神相结合为主导性思想的教学思路,认为守正和创新要辩证地进行,这才是教学中要切实坚守的正道。  相似文献   

3.
对小说的教学似乎形成了一个模式: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归纳文本的大致内容,总结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概括小说主题。小说教学的模式就是剖析小说的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高中语文教师在小说教学观念和教法上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对名篇美文的教学简单化处理,没有传统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感广西高中阶段现行的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是文言小说,安排有《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失街亭》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四篇文言.  相似文献   

4.
浙教版新思维小学《数学》教材在其前身《现代小学数学》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并实践新课程理念,配合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完善。认真实验、力求创新。自2007年8月通过教育部中小学基础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的立项审查。至2010年6月全套12册教材相继审定通过,历时三年,逐步成为一套有特色的新课程实验教材。教材审定意见是:“(该教材)‘双基’落实较好,注重思维训练,题目设计比较灵活.教材编排结构具有一定特色。”下面以一年级上册教材为例,略加阐述。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中课改的进行.在全民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影响下,《大学语文》的教学出现了相对的尴尬。首先,高中的课改要求学生的阅读而不断地扩大.教材从必修到选修两个部分的出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相对增加.原属于《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现在则出现在新的课改课本或参考阅读文章中,例如诗歌《雨巷》即出现存高中选修诗歌中,又出现在众多的《大学语文》教材中。  相似文献   

6.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里的名篇,被选进高中教材(人教版原全国必修教材第一册、课标教材第二册)里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对这一课里"君尝为晋君赐矣"一句的课下注释——"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师生们还不同程度地有一些理解上的障碍:一是秦穆公到底帮助了几个晋君,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二是烛之武旧事重提暗含什么玄机。  相似文献   

7.
由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全国高校地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朱翔主编的,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4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册,选修7册)现已全部通过了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查。高中地理教材已在广东、山东、江苏等省进行实验。这套高中教材主要特色有:  相似文献   

8.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从已有的《雨巷》教学案例来看,大都是紧紧围绕着《雨巷》中多种意象来组织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是以讲授法和启发式互为补充。这种教法虽然抓住了重点,着重分析诗中多种朦胧的意象和"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但传递的知识比较空洞、单调和缺乏新意,不利于学生新诗素养的培养。因此,对于《雨巷》这一类新诗,我们要对其教学内容除旧布新。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设计:领略《雨巷》的意象美,感悟《雨巷》的意境美,品味《雨巷》的情感美。  相似文献   

9.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象征派诗人,主要作品有《雨巷》、《寻梦者》、《我的记忆》等。《雨巷》是其代表作,为他赢得了“雨巷诗人”这一美誉。戴望舒的作品大多数都是短诗,却在当时的诗坛上,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意蕴。就如同这雨中逢着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一样,神秘、哀婉又凄凉。《雨巷》结合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底蕴,又不忘收...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四册第11课《失街亭》是《三国演义》里写得很出彩的一个故事,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课文鉴赏说明”认为孔明能做到“知己知彼”,“解题指导”第三题又认为“失街亭主要是马谡之过,诸葛亮也有用人不当的责任”。笔者以为如上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1.
如何在中职学校进行《雨巷》一课的有效教学?通过策划组织表演展示等学生活动,增强对诗歌的情感体验,主动培养审美能力来实现。怎样实现《雨巷》的教学重点?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非常有效的途径。我在导入的环节播放《雨巷》歌曲,让学生感受这首诗被演唱出来时所能传达的感情。《雨巷》是一首音乐感、画面感都很强的现代诗歌。在总结阶段,我回答了学生"为什么要学《雨巷》""学《雨巷》对我有什么用"的疑问,实现《雨巷》教学的最佳效果,学生们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2.
谢朝春 《语文知识》2005,(12):31-32
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三册第24课是苏轼的名篇《赤壁赋》,文中有一描写月亮的名句:“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对于“斗牛”,教材是这样注释的:“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这个注释虽然语焉不详,但本身并没  相似文献   

13.
<正>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第一单元是现代新诗单元。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这四首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运用了异化的创作思维和表现手法。我认为有探究一番的必要,毕竟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对于提高他们的写作和阅读能力是有意义的。异化:借助客体来表现主体的表现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教学中,题材相近或主题雷同的文章通常引导学生比较而读,一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二是增加阅读教学的情趣和互动性,便于学生融入文本的情感世界中。比如将戴望舒的《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两首现代诗并入一课学习,从编者的初衷来看,亦是运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探究两首情感真挚的名作有何异同之处。一、笙磬同音,异曲同质无论古诗还是现代诗,都讲  相似文献   

15.
《劝学》篇是儒家代表人物荀况的代表作之,博喻和排比句式的形象使用,正反对比论证手法的精确运用,逻辑的严密,语言的精警,都体现了荀子说理雄辩的特色。原文很长,主要围绕“学不可以已”的论题展开论述,层次井然,人教版高中第一册教材只是节选了其中的关键四段。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儿乎所有的参考书(包括人敦版的《教师教学用书》)都认定,第三段着重论述学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陈传敏 《小学语文》2009,(10):41-42
在新课标实验教材中,选用了大量的中外名篇文本。这无疑为实现拓宽学生阅读视野、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供了平台。其中,四至六年级译体文本占所有篇目的20%左右。因此,不论是译体文本,还是本土名篇,都在发挥着相当大的教学作用。但细细品读译体文本和本土名篇,无论在言语的风格还是言说的节奏上,都存在比较大的区别。本文以五年级上册第四组《钓鱼的启示》与《珍珠鸟》为例,从文本的节奏、文气、风格等方面对译体文本和本土名篇进行语言的分析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7.
蒲松龄的名作《促织》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文中有这么一句:“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此中“好事”,人教版高四册《语文》(必修)没有加注,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也没有译文;翻检旧版教材,课本亦无注,《教学参考书》译作“村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高五册第127页,  相似文献   

18.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是在摸索中前进的.作为一名身处一线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让人感慨万千.由于本人是第一次接触新教材,所以在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学结束后,自己对新课程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但同时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知识性的,把这些问题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现结合教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下同)将它们逐一列出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二册第六章第一节中“基因表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之后,关于基因功能的内容,是本节教材的教学难点。有关这一小节,学生容易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误解:  相似文献   

20.
恩格斯的名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以下简称《讲话》)是高中语文教材长期以来选用的保留性篇目。教材的编写者将其编入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三单元 (议论文单元 )。关于它的体裁 ,教材的编写者在课题下的“预习提示”中指出“这是一篇悼词”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 ,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演说词”。就此 ,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 ,文本既是一篇悼词 ,又是一篇演说词 ;第二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上述第一个结论地令人产生莫衷一是的迷惘 ,第二个结论不符合《讲话》的实际 ,很有必要讨论一番。勿庸质疑 ,《讲话》是一篇悼词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