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高中历史统编版教科书中出现两处关于南北分卷考试的表述,第一处为《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所描述“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第二处为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中“历史纵横”所描述“明朝为了保证科举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从1427年起,在会试中实行南北卷”。本文通过对宋明两朝南北卷制度形成的梳理,以理解两者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明代实行南北分卷取士,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一种改革。这一改革的意义何在,具有什么政治内容和社会内容,本文拟就此作一些探索。明代的南北分卷取士制度(以下简称南北卷制度),是在仁、宣之际确立的,但它的起因却是洪武三十年(1397)的“南北榜之争”。该年丁丑科会试与往年不同,入格的五十一名进士都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部落第。这就引起了北方举人们的强烈不满,声言“三吾南人(该年会试的主考官是翰林学士刘三吾——笔者注),私其乡”(《明通鉴》卷十一、纪十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社会中官学的历史要早于科举,其有一套较完备的制度,包括对入学者数量上的限定,但这和后来的科举名额制度还有很大的差别.科举制度产生后,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官学逐渐被整合到科举制度中,官学学额制度被科举制度接收.明代,举人、生员成为如同进士一样的终身功名身份之后,这种身份即成为一种社会性稀缺资源,由此生员的地位在历史上空前提高.明朝在万历年间开始按照"附学生员"名额,定期录取新生,在学生员却不毕业,之后生员人数大量增加,终于在其后形成了数量比较稳定的绅士阶层.科举学额制度保障社会资源有效、合理分配,其在明清时期表现出:控制总量、按照区域分配、兼顾特殊利益群体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明代科举会试的录取,不仅受到分卷的地域限制,还受到分经录取比例的限制.对明代64科会试1.8万余进士试经情况的统计分析表明:会试对各经的考生人数应有一个基本控制,而会试录取则根据各经考生的人数按一定比例进行,借以保证各经均有相应数量的考生中式.因此,在明代科举的会试中,考生最终的成功与其所属分卷区域以及所习经书有相当紧密的关系,并非全由自由竞争而取得.进士习经情况的地区差异,既显示出不同地区士人习经风气的不同,也显示出各个地区在专经考试中的竞争力可能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徐梓 《中国教师》2008,(19):34-35
<正>明朝科举对后世的另外一大贡献,是南北卷制度的正式确立,通俗地说,也就是确定了南北地区录取名额的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6.
西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以及社会风气等因素的影响,在有明一代,人才地理分布呈现不平衡的特点,以往的研究者缺乏从区域视角对这种分布差异进行深入的探讨。通过对明代西北地区科举进士以及正史列传人物数量统计分析,可以发现,明代西北地区的人才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集聚特征,其中分卷制、解额、自然环境以及外来移民和学校数量是影响当时西北地区人才地理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回顾和评述了近百年来明代科举研究成果,对其存在的问题做出了思考,并尝试阐明对明代科举进行深入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科举政治是指以考试选拔为官员主要录用方式的官僚政治.科举时代多数中高层官员由进士出身,而科举牢笼天下英才,不仅能消弭反叛力量,所选拔者尤多报效国家的志士.科举与古代地缘政治、吏治、朋党等问题都有密切的关系.科举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从隋唐到明清1300年间,大部分政治精英从科举选拔出来,科举对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产生的影响利大于弊.科举政治研究从一个侧面有力地支撑着科举学,促使科举学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明代运河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地主阶级内部思想上的分化,为书院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四次禁毁书院事件,对运河区域书院教育的发展形成严重的冲击,明代的政治改革,又赋予了书院教育新的内容,为科举服务的应试型书院逐渐取代了以探讨学术为中心的讲学型书院,完全成为名利者之场。  相似文献   

10.
明代地方教育建设与进士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宣德 《教育学报》2005,1(1):76-89
本从地方教育建设规模和潜在考生数量两方面,对明代地区教育发展与科举成就之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学校与科举在主要职能上的区分,在部分程度上给学校脱离科举的羁绊而获得一定的独立发展空间提供了机会;地方科举成就更多地依赖于地方所能够提供的考生资源,与学校、书院等的数量无直接关系。学校与科举之间的关系也还有重新进行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明代从太祖开始,大力强调儒家理学,使之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作用得以强化.儒学对明初翰林院作家的文风起到规约作用.洪武初,翰林院的作家基本上是征召来的前元儒士;中后期才开始通过科举逐渐培养了一批翰林作家.明代初期的翰林院的组建和作家的创作为明代台阁体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明代是中国科举史上的成熟期与鼎盛期,科举制度趋于完备,并最终定型。根据明代科举发展历程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与阶段性,可以将其分为探索期、发展期、繁荣期与衰落期。总结每个时期的特点,厘清明代科举史发展的轨迹,对研究中国科举史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校招生在全国各省市之间分配名额很不平衡,呈现出向“地方化”倾斜的特点。“地方化”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剧教育不公平。要解决高校招生“地方化”的问题,中央政府要结合重点院校,制定出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计划编制比例,逐步调整高校招生名额分配:教育资源不足的省市应自主创新,扩大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重点高校也应担当起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楷模和表率,以公平公正作为名额分配的首要原则。  相似文献   

14.
章从明代小说和戏曲的作人数、作品题材、主题价值取向等方面分析了明代科举制度对学的影响。认为科举举人、进士参加小说和戏曲的创作,对提高小说、戏曲的社会地位,推动明代俗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最后,章还对科举八股考试体对学和社会风的影响。认为八股作为辅导读物的泛滥一方面增加了社会读物的种类,同时也助长了考生投机取巧的心理和社会华而不实的风。  相似文献   

15.
排列组合中分配问题,是排列组合中的难点问题,其中涉及到名额分配或相同物品的分配问题,适宜采用隔板法,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研究一下这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Huntington法在代表名额连续分配问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名额分配问题中的Huntington法,提出了在人口比例不变的情况下名额连续分配的一种改进应用方案。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举学的兴起,明代四川科举史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明代四川进士总数、进士地理分布及原因等研究领域内。但明代四川科举史研究仍存在很多不足,表现在:专题性论著数量极少、基本史实不清、已有研究领域缺乏系统性、科举文献研究薄弱、研究领域有限。因此,加强明代四川科举史研究已经成为填补区域科举史空白的紧迫性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科举社会产生了一个中坚群体,支撑着政治的运转和学术的传播.举人是科举群体最基础的部分,解元群体是举人中最优秀的集合.明代江西是科举实力发达的地区之一,江西解元人才辈出,可考87名解元在会试中表现优秀,考中进士56人,考中庶吉士18人、会元1名、状元3名、榜眼2名、探花2名.江西科举实力强大,其内部科举实力又有分层,吉安府、南昌府是江西科举实力强大的主要基础.江西解元多仕途显赫,且致力于著书立言,为明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举学的兴起,明代四川科举史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相关论著中,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明代四川进士总数、进士地理分布及原因等。然而,明代四川科举史研究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专题性论著数量极少、基本史实不清、已有研究领域缺乏系统性、科举文献研究薄弱、研究领域狭窄等方面。加强明代四川科举史研究对于填补区域科举史研究的空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举学的兴起,明代四川科举史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相关论著中,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明代四川进士总数、进士地理分布及原因等。然而,明代四川科举史研究依然存在很多不足,表现在:专题性论著数量极少、基本史实不清、已有研究领域缺乏系统性、科举文献研究薄弱、研究领域有限。因此,加强明代四川科举史研究已经成为填补区域科举史空白的紧迫性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