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学《语文》第五册《醉翁亭记》中对“射者中”的解释是:“射的射中了靶子,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中的按规定的杯数喝酒。”这个注释是较简单的。“射”到底是种什么游戏,怎么玩法,都没有注明。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看看其它选本的注释。《中国历代文选》(朱东润主编)的注释是:射者中(读去声),古代饮宴时一种投壶的娱乐,以矢投壶中,投中者胜,酌酒给负者饮。见《礼记·投壶》。陆德明《音义》引郑玄注云:“投壶者,主人与客宴饮讲论才艺之礼也。”又作者《九射格》文:“九射之格,其物九,为一大侯,而寓  相似文献   

2.
近读殷孟伦《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觉得注释详明,对读者很有帮助。但是,仍有的注释令人感到不满足。例如《张散骑(正见)集·题辞》云:“憎者病其虽多奚为,喜者谓其声骨雄整。”前句注释者引《论语·子路》:“虽多亦奚以为?”后句缺注。前句注释,看起来并没有错,但是,似乎还不能说明问题。记得  相似文献   

3.
丁緜孙的《谈谈<尚书>的训诂》(《历史教学》1986年第三期)一文中提到“柔远能迩”的训释,我对此提些不同的意见。丁文释“柔远能迩”云:“柔,安抚。能《正字通》顺习也。柔能在此均为动词,清训诂家颤锡畴说‘柔能以教化言……柔是顺其自然而导之,不强之以所难也。能者,有教其所不能责其所可能意。,《尚书正读》注释:‘柔远能迩、郑诗民劳笺云,能、侞也。安远方之国、顺如其近者。按如亦安抚之意。’”并据此译为“外交上对远方各民族用宽柔政策,引导他们归附朝廷,对邻近各民族就要用驯服的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一课的注释里,有四处不够准确,现提出拙见,以就教于诠注者。 (一)“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课文注释:“[交广市鲑(guī)珍)从交州、广州(现在广东、广西一带)采办的山珍海味。鲑,这里是鱼类菜肴的总称。”鲑,有三个读音,一读guī,鱼名,亦称“鲑鳟鱼”。又是鲑科鱼类的通称;二读xié,鱼类菜肴的总称。杜甫《王竟携酒》诗中有“自愧无鲑菜”之句;三读wā,如鲑(龙虫)(lóng)古代传说中的神名,此种音义不常见。“交广市鲑珍”的“鲑”,根据上下文意和课本的解释,显然应读xié,不能读guī。 (二)“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课文注释:“[(yànyàn)日欲暝]阴沉沉地,天快晚了。晻,日色昏暗无光的样子。”“晻”有两个读音:一为ǎn,昏暗的意思;一为yǎn,日无光的意思。晻晻,即日光渐渐暗淡的样子。课文把它注为yàn,实是yǎn之误。 (三)“踯躅青聪马,流苏金缕鞍”课文注:“[踯躅(zhùzhú)青聪马]毛色青白相杂的马缓缓地走。踯躅,原意是缓慢不进。”其实,“踯躅”一词,早在高中第一册(一九七九年版)《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文里已经学过。原文是“就这样,老汉拄着拐棍,背着草筐,整天孤独地踯躅在田野上”。文后注释:“[踯躅(zhúzhú)]徘徊不前。”本课再一次注释,本属多余重复,而且注音错误,自然要造成学生认字混乱。  相似文献   

5.
《五人墓碑记》中的“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句,中学课本注:“[剪发杜门]剪发为僧,闭门不出。杜,塞、闭。[佯狂]假装疯狂。[之]往。”按此注释,若将“剪发”理解为“剪发为僧”,当指遁迹于荒山古庙,和“闭门不出”似无联系。而把“之”作“往”解,“佯狂不知所之”,也就是装疯卖傻,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的意思,这就和前一句的“脱身以逃”犯重,而且“不知  相似文献   

6.
匡吉 《语文知识》2003,(10):36-37
1.《虎丘记》:“布席之初,呕者百千。”课本注:“[呕者]唱歌的人。”释义无误,但“呕”字既没有注音,也没有单独注释,极易产生误解。查《现代汉语词典》,“呕”字只有一个读音,是“吐”的意思,如呕吐、呕血、呕心沥血,与“唱歌”义毫无联系。倒是“讴)”的第①义项便是“歌唱”,如讴歌。虽然口字旁可以表示“声由口出”,如  相似文献   

7.
十二、《子产相郑伯如晋》 1、教材125页[注]释“子产使尽坏其馆之垣”句:“使:派人。坏:毁坏。”这里,“使”为使令动词,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手下人)。而注释中将“使”直接注成了动宾短语“派人”,是不确的。“坏”应为形容词作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毁坏”,而不宜直接注释为及物动词“毁坏”。句子成份的省略和词类活用,乃是古文中常见的用法。愚以为不注则罢,注则  相似文献   

8.
近年出版的《尚书译注》(下称《译注》),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许多新见。书中每篇有说明、注释和译文,可视为“尚书学”的入门书。读后,受益非浅,但又觉得有可议之处。现就《盘庚上》中的一个问题探讨之。《盘庚上》中的“其如台”应该怎样理解?各家有各家的解释,因此出现了不同的句读。就笔者所见,有如下四种: 卜稽日其如台!(辽师历史系《中国历史文选》) 卜稽曰台其如。(《古文选译》) 卜稽曰,其如台?(《尚书译注)》卜稽曰:其如台?(《词诠》第345页)不同的句读反映着不同的理解和释义。  相似文献   

9.
注释,对学生准确把握句意、全面理解课文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遗憾的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词两首》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及《水调歌头·游泳》中的某些必要的注释却给省去了,而已有的某些注释却值得商榷。一、不该省去的注释1词语的出处如“百舸争流”中的“舸”,课本仅注为“大船”。“舸”为何是“大船”呢?查扬雄《方言》可知:“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这就比较明确了。毛泽东祖居湖南湘潭,词中所赋恰是湘江及湘江两岸之景,用“舸”自在情理之中。再如“鹰击长空”的“击”,课本无注。此出《汉书·五行志》:“故…  相似文献   

10.
现行六年制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对“异乎三子者之撰”的“撰”,注为“才能,指为政的才能。”我认为“撰”字的正确注释为“述说”。其理由有如下四点: 第一,“撰”的义项主要有:(1)写文章,述说,著书。如“著作东观,撰集《汉纪》。”(《后汉书·张衡传》)(2)具备。如  相似文献   

11.
在高中语文第四册贾谊的《论积贮疏》里有这样一段话:“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为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在这段话里,有两条注释值得商榷。 一、注(14)“[政治未毕通]意思是,政治没有完全上轨道。”对“政治”未加注解,实际是将今天的“政治”的概念跟古代“政治”的含义等同起来了。在现代,“阶级、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国内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称为政治(见《现代汉语词典》)。或者统指“国事”(见《现代汉语词典》)。或者统指“国事”(见《辞海》),它是一个名词。而古代的“政治”是一个主谓短语,始见于《尚书·毕命》“道洽政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三册《琵琶行 (并序 )》第二自然段“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欲语迟”的页末注⑦中 ,对“暗”字的注释为 :“[暗 ]这里是轻声的意思。”多年来 ,对这一注释 ,一直无人质疑。但是 ,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意推敲 ,就会发现这条注释于情不通 ,于理不合 ,令人费解。现在 ,我试从词义、词性分析着手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从词义上说 ,“暗”的本义在《说文解字》中为 :“日无光也。”成语中“暗无天日”“暗淡无光”等就是用其本义的证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历史上的某些单义词逐渐朝着一词多义的方向发展 ,“暗”字也由本义…  相似文献   

13.
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是一部颇有影响的高校文科教材。其选文精粹、注释简明,历来为读者所喜欢。不过书中的注释亦偶有不妥。如“殡”字的注释就是其中一例。该书简编本上册(1981年7月版)选入的《左传·秦晋之战》一文的注释[1]云:“殡,埋葬”。对此有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史记》中的《屈原列传》,是研究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的重要史料。关于《屈原列传》的注释,自刘宋、唐代三家注以来,那是颇多的。其中有些地方,一般注释者,或未曾注意,或语焉不详,或注释失当,影响对屈传的正确理解。针对这些情况,根据笔者的粗浅体会,有选择地作点解释,以供研究者参考。(1)争宠《列传》说:“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庄子·齐物论》郭象注:“对辩曰争。”因此容易误解为“鹬蚌相争”的“相争”。从传文看,主语为“上官大夫”,“与之”为“同列”的状语,“之”非主语。“争宠”、“心害其能”都是“上官大夫”的谓语“心害其能”不能两属,则“争宠”  相似文献   

15.
近读中学《语文》文言文,感到有几处注释未必妥当,不揣浅陋,提出来就正于大家。初中四册《西门豹治鄴》“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注:“以,这里相当‘以及’、‘还自’”。“以”当“以及”讲,就我们目前所具备的辞书看未见先例,古代汉语中,已自有“以及”一词,如:“公曰:‘不能其大夫,至于君祖母,以及国人,诸候谁纳我?’”(《左传文公十六年》)即使硬把这个“以”当“以及”讲,也讲不通,我们试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阅读古书时,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场合往往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含义。这种现象,叫做反训。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反训,对阅读古书是有帮助的。现略举数例于下以证之。 [乱]习见的含义是“混乱”、“紊乱”(包括“战乱”)。如《尚书·周官》:“制治于未乱。”《左传》文公七年:“兵作于内为乱。”《诗经·周南·关睢序》:“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史记·项羽本纪》:“楚军大乱坏散。”但又有作“治理”用的。如:《尚书·顾命》:“其能而乱四方。”  相似文献   

17.
手头有三种《论语》的注(译)本。 朱熹在《四书集注》(陈戍国标点,岳麓书社1987年第1版)中对“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做如是注: [1]和者,无乖戾之心。[2]同者,有阿比之意。[3]尹氏曰:“君子尚义,故有不同。小人尚利,安得而和?” 注一只注明了朱熹认为的“和”的否定意义,而没有肯定的内容,很不明确。大概是为了句式的要求吧,有些为文害意。若从“乖戾”的反义词中寻找,应为“平  相似文献   

18.
人教本高中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的诗句“便言多令才”之“便”究竟该读什么音?教材课下注音为“便(biàn)言”,笔者却认为该读“便(pián)言”。教材注释:“便言,很会说话。”这注释与权威工具书及许多古诗文选本的注释没什么不同。查阅几个版本的《辞源》,对“便言”的注  相似文献   

19.
释“贰”     
《左传·隐公元年》:“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贰堪。’……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一连用了三个“贰”字。对此,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第10页注[13]、[15]、[21]分别解释为:“贰,两属,属二主。贰于己,一方面属于庄公,一方面属于自己。”、“国家受不了两属的情况。”、“贰,指前两属的地方。原先该是两属,现在段则正式收为自己所宥。”释“贰”为“两属”,“属二主”,这是采用晋人杜预的注(《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既而人权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杜注:“贰,两属。”又“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杜注:“前两属者,今皆取以为己邑。”)。 对于《古代汉语》教材(以下简称《教材》)的这一注释,我有如下三点看法:(一)《教材》这样注是有旧注为据的;(二)《教材》的注释又是错误的;(三)《教材》释三个“贰”为一义亦是不妥当的。下而说说自己的意见: 关于第一点,《教材》编写《凡例》五去:“注释一般采用传统的说法。某中有跟一般解释不一样的。则注明‘依某人说’。但不兼采众说,以免增加学生负担。特别是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等二册《狱中杂记》“余同系朱翁、余生及在狱同官僧某”一句中的“朱翁、余生”未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教学参考书里补充注释是:“[朱翁、余生]朱翁,名书,安徽宿松人,《南山集》的作序者之一。余生即《南山集》中《与余生书》的余生。二人当时都因《南山集》案被关押在刑部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