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腕”     
“大腕”□伊永文“大腕”一词这几年甚为风行。不少人将其解释为有能力有本事的意思。这似乎主要着眼于腕与手相连,“大腕”即有“很大力量者”。其实,“大腕”本意并非如此。早在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就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句。王逸注“十二亩曰畹”。《玉篇·...  相似文献   

2.
這是非常有名的典故/段子了。見於《世說新語·言語》:陸機詣王武子,武子前置數斛羊酪,指以示陸曰:“卿江東何以敵此?”陸云:“有千里蒓羹,但未下鹽豉耳!”同事異文又見於《郭子》:陸士衡詣王武子,武子有數斛羊酪,指以示陸機曰:“卿東吴何以敵此?”機曰:“千里蒓羹,未下鹽豉。”(《太平御覽》卷八六一;參見《御覽》  相似文献   

3.
編後     
寫作本期編後的時候,编者播放的背景音樂恰好是斯特勞斯圓美到讓人一再要忍不住生出微笑與安穩來拈花一般的《春之聲》。聲音之美,乃在能和:金聲玉振,琴瑟友之;出妙聲音,若天若人。在《春秋左氏傳》中,晏嬰與齊侯之間關於“和”與“同”已經有過相當精彩清晰的分梳:“和,如羹焉……宰夫和之,齊之以味……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這段話要說的,其實也就是《國語·鄭語》中史伯“以它平它謂之和”、“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之謂也。君不聞《國語·周語》乎?“細大不逾曰平”。尚和不齊平、求同不伐異,無乃云乎可?大哉斯言。  相似文献   

4.
<正>我在拙著《中國詩體流變》中談到楚歌與楚辭時,曾説:"根據多數文學史家的研究,都認爲楚辭是采用了當時南方的楚歌體,又加以改造變化而成的一種新詩體。"這個論斷似乎是可以成立的。但繼而談到楚辭的代表作《離騷》與《九歌》的關係時,還没能確認定哪一類作品在前。當時我對《九歌》和《離騷》的創作時間,還是遵從王逸的説法,認爲《九歌》是屈原晚年被放到沅、湘之間的作品。王逸的原話説:《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  相似文献   

5.
<正>一“三禮”及其傳授“六藝”之中,《禮》最紛沓。劉歆《六藝略》列出的《禮》書,凡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包括《禮古經》五十六卷、《經》十七篇;《記》百三十一篇;《明堂陰陽》三十三篇;《王史氏》二十一篇;《曲臺後倉》九篇;《中庸說》二篇;《明堂陰陽說》五篇;《周官經》六篇;《周官傳》四篇;《軍禮司馬法》百五十五篇;《古封禪群祀》二十二篇;《封禪議對》十九篇;《漢封禪群祀》三十六篇;《議奏》三十八篇。顯然比較駁雜。其中最重要的是《禮古經》十七篇,與所稱之《儀禮》約略相似,但又與高堂生之所傳非一物。一百三十一篇的《記》,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經由中西哲學的宏觀對比,指出華人文化傳統所重視的在“生生之德”,是“天地人交與參贊而成的總體”,而强調人與世界的相互迎向下,而着重在真存實感的根源性感通,而其内聖外王的架構,亦須得置於此來理解。這一生生之德的傳統,它强調的是“我與你”,這樣的主體互動感通、和合爲一。相對而言,西方文化主流傳統所重視的是經由一“主體的對象化活動”對於客觀對象的確認,人之做爲理性的動物,經由“我與你”這樣的存在樣式,而開啓其主智的傳統:再者,作者指出西方神秘主義傳統和中國的生息感通的傳統雖亦有其可會通處,但因爲理性的樣式不同,其中亦自有其異同。又西方近代哲學自笛卡兒(R.Descartes)標識出“我思故我在”以來,便轉而形成一外顯的理智主義傳統,這可以説是西方現代性的起源。經由對比性的思考,我們可以衡定中國哲學中的人文主義和西方哲學中的人本主義之異同。最後,作者指出“覺知”是從“意識之前”到“意識所及”的過程,“覺知”不只涉及於方法論,而且是存有論的問題;吾人經由“覺知”,穿破表象、進到實象,即此實象即是本體。如此之覺知,是一根源性的、實存的、感通的契入,這便是生生之德、存在的道德真實感的“仁”。...  相似文献   

7.
说“婴”     
修订本《辞源·女部》“婴”字条的第一个义项是:“初生的女孩。《玉篇》引《仓颉篇》:‘男曰儿,女曰婴。’”也就是说《辞源》的编者认为“婴”的最早义项是“初生的女孩”,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此释义有误。古多称初生儿为嫛婗,《释名·释长幼》:“人始生曰婴儿??或曰嫛婗。”唐·张谔《三日岐王宅》诗:“玉女贵妃生,嫛婗始发声。”  相似文献   

8.
王邦維 《中国文化》2023,(1):119-128
《方廣大莊嚴經》是“佛傳”中一部有名的經典。其中的《示書品》,講釋迦牟尼初次上學,老師教他寫字,但他無師自通,早已認識了六十四種“字書”。《示書品》列出了這些“字書”。這些“字書”,多數出於神話性的渲染,但有些也真實存在。《方廣大莊嚴經》最早在西晋時譯出,其後唐代又有一個譯本,隋代則有一個内容相近,但并非同一系統的文本的漢譯本。比較梵本與幾種漢譯本中譯者對這六十四種文字名稱的不同理解和不同的翻譯,可以看到《方廣大莊嚴經》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流傳的複雜情形。尤其是漢譯中的“支那書”、“匈奴書”、“佉沙書”以及“大秦書”幾個名稱,究竟來源何處,怎么來的,研究者過去或少有注意,或意見不一。有關的分析希望能有助於今天理解這部經典的性質和相關的一些問題,爲了解古代中外文化交流與互動的歷史增加一點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9.
郝宏强  范小玲 《寻根》2002,(1):20-23
山西民歌,于尧天舜日之时就有传录的,如《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有《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诗三百》中所收集的《魏风》、《唐风》共十九篇,大部分采自山西。山西一百多个县,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民歌。  相似文献   

10.
一 引言 2009年6月,歷史學家杜正勝先生為他翻譯的日本學者白川靜著《詩經的世界》的增訂版(東大圖書公司,2009年7月版),寫就一篇《譯者導言——詩史的開始與回歸》.這篇導言,“特別討論詩史的問題”①,是難得一見的關於“詩史”論說的“重量級”文字!副標題的所謂“詩史的開始與回歸”,在杜先生看來,“這是歷史重建的新學風,還原《詩》篇到作詩時代的歷史情境,從詩歌透視歷史.換句話說,將兩千年脫離歷史的《詩》篇回歸歷史的原貌.”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的對象是印藏傳佛教中的大成道者傳統。大成道者,梵言mahāsiddha,藏語grub thob chen po,是指通過修煉密宗成就法(sādhanā,sgrub thabs)而獲得圓滿成就(siddhi)、具有種種神通的瑜伽士(yogin)。印藏佛教傳統中推崇“八十四大成道者”群體。他們與傳統意義上的高僧大德截然不同,不守清規戒律、不懼酒肉女色,甚至觸犯道德底綫,做出種種有悖人倫的行爲,是密宗墮罪修行的代表。印度大成道者傳統在傳入藏地之後對藏傳佛教産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以印度大成道者毗瓦巴、藏地本土瑜伽士尊者密勒日巴和瘋子根敦群培爲“瘋癫的聖僧”的代表,考察他們的傳記中記載的生平經歷和種種瘋行,將他們三人置於各自所在的歷史、文化和宗教背景中做進一步分析,嘗試解釋大成道者爲什么會有種種癲狂和怪異的行爲,而這些行爲背後的動機、目的和意義又是什么?他們又對後來的修行者産生了怎樣的影響?通過解答這些問題,本文試圖推進我們對印藏佛教的大成道者傳統以及藏傳佛教密宗一些核心問題的理解和認識。  相似文献   

12.
正禮之儀在數,陳俎豆、列方位,喪祭朝聘事也;禮之意在義,理人倫、燮陰陽,經天緯地事也。周公制禮,祝史行事,義存數中,隱而不彰。太史公曰"禮記自孔氏",其誰曰下然乎?予嘗思之,曩者七十子後學問禮於夫子也,趨而聞,退而記,於簡乎?於牘乎?於帛乎?若子張書諸紳乎?抑簡牘帛紳各隨其便歟?邈矣,今莫能指也。然以發掘所見,固已為人轉錄於簡牘而播傳於戰國間矣。始皇焚書,隱迹於山巗屋壁;漢惠廢律,充積之石渠天祿。高堂傳禮,獨在儀節;徐生善頌,徒能盤辟;迨及后蒼之著《曲臺》,德、聖之纂《戴記》,始  相似文献   

13.
于光遠 《中国文化》2006,(1):187-194
前些日子《萬象》上發表了我的一篇《曹汝霖是我的親戚》,今天再來寫一篇“曹雪芹是我的校友”。姓曹的同我有緣。下過我和這兩個姓曹的的“社 會關係”,情况有很大的不同。曹汝霖是近代人, 從時間上我能與他接觸,我下到一歲的時候,母親告 訴我,曹汝霖還抱過我一次呢。他是我的親戚,這一  相似文献   

14.
龔鵬程 《中国文化》2022,(2):148-155
中國是世界原創意義上最早發明樂譜的兩個國家之一。近來由於受日本回傳中土的文字讀《碣石調·幽蘭》之誤導,受衆普遍認爲唐代卷子本《碣石調·幽蘭譜》爲中國現存的最早樂譜。綜括對史書、宗教、音樂等歷史和文獻的梳理考證,本文揭示了中國現存最早最有用之樂譜,是歌唱《詩經》的聲曲折譜,并以步虚詞曲等形式在道教和民間祭祀音樂中傳承不絶。這一鈎沉索隱,不僅將中國樂譜的存世歷史上推了千年之久,而且在跨學科研究中國早期音樂方面“示來者以軌則”,具有創新價值和典範意義。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是一篇自传性质的文章,以“五柳先生”自寓。文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说出了他读书的态度与心得。对于这句话的意义,一般人的理解认为,这是诗人说他读书时但观大意,不像经生那样死抠字句。冯钝吟《杂录》曰:“陶公读书,止观大意,  相似文献   

16.
正《思復堂遺詩箋注》在五四運動百周年前夕出版,意味着另一種民國新婦女形象的出現。這位民國新婦女的詩歌與精神無疑地都是傳統的,她的詩回蕩《詩》、《騷》傳遞下來兩千多年的精神,但她的詩延續中有新的表現,溫柔敦厚中有對潮流的抗拒。她的新乃相對於流俗歌咏的五四新文化之外另類的新,代表另一種價值的選項。《思復堂遺詩》畢竟是民國詩,這位久被忽略的詩人不折不扣仍是民國的女詩人,她的詩是  相似文献   

17.
在早期先民那里 ,流传着黄河发源于昆仑山的传说。《山海经·海内西经》就说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 ,帝之下都。……河水出东北隅 ,以行其北 ,西南又入渤海。”屈原的《九歌·河伯》说河伯 (黄河之神 )带着他的女伴 :“登昆仑兮四望 ,心飞扬兮浩荡。”钱澄之解释说 :“昆仑 ,河所出也 ,登之四望 ,而飞扬浩荡。”这里的昆仑山并非现在地理意义上的昆仑山 ,它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山、仙山。黄河实际发源地是巴颜喀拉山 ,此山从未被冠以昆仑山的名号。河出昆仑 ,乃是出于古人的臆想 ,这臆想之中 ,渗透着古人的文化观念。破解了河出昆仑的文化…  相似文献   

18.
伴隨着時空環境的更迭,周公事蹟文本變異不絶。目前研究者大多集中關注先秦、兩漢時期的變化,但事實上,從魏晋南北朝至唐宋,這一文本系統始終充滿着創新的活力。本文以晋人皇甫謐的《帝王世紀》爲中心,發現此書包含數則過去典籍未傳的周公事蹟,諸如"周公斬紂" "商容評周公" "周公役使召公卜居"等。在聚焦這些傳説的過程中,本文試圖討論作者藉由事蹟的改寫與新創來塑造心中聖人形象的動機,並且在此基礎上揭示新創情節匯入古史傳説系統之中,對原先的周公傳説進行又一次重構的情形。  相似文献   

19.
説回文     
正本文所謂回文,非中國傳統詩詞活動中以前後倒讀、回環往復爲特點的那一類修辭現象,而特指咸同到民國年間,中國寶卷發展中出現的一種書冊,它是寶卷演化中的變體,有新出寶卷以回文名之,而不以寶卷命名,這一現象尙未引起特別注意,試略爲申說。咸同之後,回文在寶卷演化中出現頻率較高。車錫倫《中國寶卷硏究》第二章對寶卷稱謂及命名方式做了詳細考察,但未承認回文也是寶卷名稱這一現象,他在《中國寶卷總目》著錄《回文寶卷》幷指出它的別名爲《回文寶傳》和《錢果順回文寶  相似文献   

20.
中國文化在幾千年的發展中曾有若干次突然的古籍的發現。最早的是孔子壁中書,就是漢人所說的“古文”,但是這批書漢代人似乎也有些模模糊糊,沒有完整的傳下來,只是在漢人的著作中稱為壁中書或古文。這應該算歷史上第一次的古文献的發現,可惜我們現在已經看不到了。第二次發現就是所謂汲冢竹書,但是留傳下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