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卫东 《物理教师》2002,23(4):54-56
平面内与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轨迹 )是圆 .定点是圆心 ,定长是半径 .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对力进行合成与分解时 ,可把力矢量的某一端点作为圆心 ,力的大小为半径画圆 ,通过定长大小不变控制力的大小不变 .下面六例说明圆的知识在力的合成与分解中的应用 .例 1 .如图 1所示 ,分解力F(用线段OA表示 ) ,已知分力F1的方向 (沿OB方向 ,与F夹角为θ) ,不知另一分力F2 的大小和方向 ,讨论F的分解情况 .图 1          图 2解析 :以F的一端点A为圆心 ,以F2 大小为半径画圆 .(1 )若F2 <Fsinθ,不…  相似文献   

2.
杨端方  陈刚 《物理教师》2023,(1):20-23+28
当下关于“力的分解”一节教学还存在一些疑问,例如“力的分解”依据应该是“力的作用效果”还是“问题解决需要”?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应该怎样分解力?为什么要这样分解?基于此,本文首先对现有的两种分解依据进行讨论,然后讨论“力的分解”实质、“力的分解”教学实质、总结出应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最后给出“力的分解”一节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树民 《云南教育》2007,(9Z):23-2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分析概念和遵循的规律,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初步掌握由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力的方法,运用力的分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解决力学问题时,我们已习惯利用对力进行正交分解来解决问题。但是在有些问题中,不妨转换思维角度对加速度进行分解,再利用牛顿定律等物理规律来解题,有时这样会使解题更简洁;同时不妨分析产生该方向加速度的力的作用效果,体会命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理解和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关键是弄清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本质是等效替换,理解了这种等效替换,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教学很有成效。  相似文献   

6.
1.确定解的数量 例1 如图1,已知合力F和一个分力F1的方向以及另一个分力F2的大小,问F可以分解为几组分力?  相似文献   

7.
力的分解     
本文作者对"力的分解"教案,提出整体评价。该案例选自2010年全国中学物理名师赛,授课教师为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孙悦玲。  相似文献   

8.
动态平衡问题就是对所研究对象,通过控制某物理量,使物体的状态发生极其缓慢的变化,在变化过程中,物体处于一系列的平衡状态,其特点是稳中有变,动中有静,在中学阶段常常遇到的三个力的动态平衡问题,一般是其中一个力(F)的大小和方向确定,另一个力(F1)的方向确定,大小可变,第三个力  相似文献   

9.
模型1:物体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平衡,其中一个力大小和方向都不变,另一个力方向不变,判断另一个力的大小及第三个力的大小、方向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0.
理解和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关键是弄清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本质是等效替换,理解了这种等效替换,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教学很有成效。  相似文献   

11.
力学是整个高中阶段物理教学的重点之一,而在力学中“力的分解”是分析解决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如何教学生学好“力的分解”,正确掌握力的分解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使学生能正确掌握力的分解的方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强调两个问题:1.在进行力的分解时,必须强调要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演示,讲解相结合,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2.在进行力的分解时,必须强调分力和合力的关系是等效的.  相似文献   

12.
赵小军 《考试周刊》2011,(63):170-171
伟大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一个人的智慧,应从观察天上和地下的实实在在的东西而来。同时观察得越多,越详细,获得的知识就越牢固。”在十七世纪夸美纽斯把“直观性”作为一项教学原则正式提出来。直观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以亲身实践或以具体事物、现象,以及事物、现象的逼真描述来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促进对知识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  相似文献   

13.
蔡淑华 《考试周刊》2014,(41):132-133
"力的分解"中等效思想的渗透、数学方法的运用是优化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经历探究过程,是设计教学时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1设计思想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建议”中指出:“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在高中阶段教师有必要对一些探究的物理问题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萌发出科学问题;或者创设一些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运用科学思维,自己提炼出应探究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5.
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分析物理问题的两种基本思维形态.而将物理问题生活化,是将生活中的事例引入物理课堂,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将形象思维上升为抽象思维的最好方式之一,而且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笔者在"力的分解"一课中,将每一个问题都生活化、形象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1 教材分析高中物理第一章第六节“力的分解”是在前五节学习了力的初步概念 ,常见力和力的合成的基础上 ,研究力的分解问题。它是前几节知识内容的深化 ,依据可逆性原理和等效思想强化矢量运算法则 ,同时矢量运算始终贯穿在高中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 ,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为  相似文献   

17.
力的分解有根据力产生的实际效果和根据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而进行分解的两个原则。为了在教学中演示力产生的主观效果,设计了一种新的演示实验,即通过力、电、光结合,将力学中的弹性形变通过弹性开关转换成灯熄的亮灭,从而变现了实验的实际效果,能使学生理解得更加清晰,运用得更加灵活。  相似文献   

18.
正2013年10月9~12日,笔者有幸代表扬州市参加了在常州中学举行的2013年江苏省高中物理优秀课评比活动,执教的《力的分解》荣获一等奖第一名。"力的分解"是高中物理力学部分的基础内容之一,承接"力的合成",依然是等效替代思想的具体应用。它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力也是今后对力进行矢量分析的基础。从内容和学情来看,《力的分解》一课有两大突出特点:知识不难,难在应用;学生困惑,惑在实际。基于此,  相似文献   

19.
《力的分解》,历来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难点。其教之难,难在“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是互为逆运算的两个物理过程,力的合成方法刚刚成功解决,而力的分解,无论是课堂逻辑语言设计,还是演示实验的设计,都不好再作引人人胜的创新安排;其学之难,难在学生缺乏感性认识.不知  相似文献   

20.
花押娣 《物理教师》2010,31(11):6-8
《力的分解》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2第三章第五节的教学内容,它继“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不仅深化了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也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以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对于一个实际的力,仅由平行四边形定则来分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种分解结果不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