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唐诗中有大量的关于桃花的隐喻。从概念隐喻的视角分析《唐诗三百首》中的桃花意象,认为诗歌中的桃花隐喻把花作为源域,人或其他事物作为目标域,诗人将桃花的外表、特性、生长环境等映射到人或其他事物上,形成了桃花意象隐喻的映射机制,从而得出桃花映射了女子、爱情、春景、时光、品性、悲情等。  相似文献   

2.
隐喻是语言系统的精华,是人类认知、思维和行为的方式,它产生于建立在相似形基础之上由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过程。概念隐喻是隐喻的具体表现形式;文化意象是概念隐喻的知识来源和建构基础。概念隐喻是由人类经验和文化意象衍生而来,其形成依赖于丰富的想象和类比。本文以以上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文化意象形成概念隐喻的跨文化取向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活动,隐喻对诗歌的创作也有很深的影响。唐代诗歌中有不少涉及到"水"这一意象的,文章尝试将"水"作为始源域,分析它映射到的不同目标域,以及"水"在唐诗中隐喻的特点,以期从认知隐喻这一角度认识唐诗中的"水"意象。  相似文献   

4.
5.
杨雪  王静  崔学军 《海外英语》2011,(15):279-280
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把语言就是隐喻的认识提到新的高度,使隐喻从此正式纳入认知科学的新领域。隐喻的认识源于日常经验,这种认知系统构成了语言运用的心理基础。诗歌是隐喻的海洋,唐诗更是中国诗歌的精华,该文以唐诗为基点,借鉴认知语言学关于隐喻的主要内容对唐诗中的概念隐喻、换喻、拟人化和通感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总结与回顾了隐喻研究历史进程的基础上,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重点探析,本文共探讨了四个问题,其中包括国外对隐喻的相关研究、对概念隐喻理论及其分类的概述、概念隐喻的认知功能探讨以及个人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7.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了意象图式的形成及其隐喻投射的过程,通过着重对上一下意象图式的分析,说明了人类躯体经验在形成抽象概念中的作用,以及隐喻投射过程中的相似性和突显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认知语言学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和推理的过程。本文以《诗经》婚恋诗中的水意象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和验证隐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方式的普遍性及其存在程度,并探求这些隐喻能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类认知的共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仙鹤和乌鸦在唐诗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比较了它们的差别。这些差异与文化背景有关,也与诗人的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10.
英语委婉语是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委婉语的解读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委婉语是一种概念化的隐喻。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一种概念隐喻,具有突出一个概念的某个方面而同时掩盖其他方面的作用。基于对委婉语中的概念隐喻分析,运用认知语言学观点,尝试性地解释了委婉语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11.
概念隐喻意义理论与传统意义理论在研究思想与研究方法上既存在共性,又存在本质的区别.概念隐喻意义理论研究是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上的跨学科理论研究,是对传统意义理论研究的发展.该理论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探讨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的表述关系,目的在于解释语言与认知系统之间的联系.该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但自身也存在不足和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从概念隐喻的视角出发,解读了概念隐喻及其所衍生的各种习语表达,探索一条习语习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水既是生命之源,也是文化之源,经常被赋予隐喻含义,但学者们从概念隐喻的角度来分析汉语诗歌中涉水词语的意象并不多见。本论文不但分析汉语古诗中水字诗歌,还从广义的水介绍了它所存在的物理形态,并归纳了水的五大概念隐喻——情感是水、人是水、时间是水、品德是水和公共支持是水。  相似文献   

14.
月意象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典型意象,自古文人喜用月相来传达时间、空间、情感、团圆、思念等思想情感。作为一种与人的心境密切相关的自然意象,月意象长久以来为众多学者的研究对象,且多是从文学视角。本文尝试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中国古诗词中的"团圆"月意象。这对于丰富月意象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概念隐喻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英语词汇及写作教学中,而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却很少。本文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以40名大二的英语专业的学生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教学研究,研究结果认为,概念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语言学家对英语隐喻中对情感的概念化功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认为人的情绪本质上是抽象的,常需要借助借隐喻来进行概念化和表达,这些隐喻往往基于人的身体体验。本文对概念隐喻"HAPPINESS(快乐)"进行了中英文对比研究,发现了该隐喻在两种语言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得出Lakoff的观点具有普遍性,也适用于中文环境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两人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提出了一种迥然有别的隐喻知现——概念隐喻。从概念隐喻的理论、其所属范畴、哲学基础以及运用等方面对其内涵加以探讨,可以使人们进一步确信: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对人类思维方式、语言使用等方面的影响是极其广泛而深刻的。  相似文献   

18.
传统修辞学家认为隐喻的本质是其修辞性,并且独立于人类的认知系统之外。现代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基本认知方式之一,语言能反映人们的概念体系,是关于思维、推理模式和概念系统的研究课题。而语言是人类认知的产物,隐喻就可能为外语教学提供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探讨。国内学者的研究大都着眼于隐喻思维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曾庆敏,2004;彭建武,2005;李明,2004).而对概念隐喻在特殊用途英语(SPE)教学中的认知力鲜有论述。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帮助学生构建隐喻观能对商务英语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人类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以莱柯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对唐诗《琵琶行》中的隐喻进行了分析,证明人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是隐喻性的。  相似文献   

20.
莱考夫和约翰逊在他们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说,生活中处处存在着隐喻,并进而提出了概念隐喻这一概念。从本质上说,语言是隐喻的。因此,习语作为语言的精华也具有隐喻性。英语习语包罗万象,应用广泛,已深深深扎根于英语民族的日常生活与文化之中,形成了受人们思维规则支配的体系。基于此,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为切入点,来研究英语习语的汉语翻译,进而了解英语习语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以期为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