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金陵十二钗”是《红楼梦》中写到的十二个贵族女子的统称,她们是《红楼梦》中描写的重要人物的一部分。在曹雪芹笔下.金陵群钗几乎无一能逃脱红消香断、花落春残的结局,作者把她们统统归入到“薄命司”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红楼梦》堪称为一部以创造女子典型著称的悲剧作品。  相似文献   

2.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金陵十二位女子形象,作者饱含着怜惜和痛心之情写出了她们不同的悲剧命运。在这“金陵十二钗”中,有一位独特的女尼形象——妙玉。她与大观园非亲非故,且出场不多,但却排行为正钗之六,成为书中“冠首女子”,“紧要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作协会员、绵阳市教育学院教授周玉清在推出《红楼梦新续》、《李清照评传》后,又开始了“金陵十二钗丛书”的创作,丛书第一部《秦可卿与宁国府》于1992年9月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创作“金陵十二钗丛书”时,周玉清认为,首先要遵循和借鉴原著。要了解曹雪芹怎样描写“十二钗”以及作者对这些女子的看法。她认为有下列几个方面: 一、她们都是有才有识的。如《红楼梦》第一回总序:  相似文献   

4.
高三的一次月考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下列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三段判词,暗指《红楼梦》中三个女子的命运。选出对应正确的一项。”  相似文献   

5.
简飚 《师道》2002,(2):37
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的学识和才气具有“超级教师”的水平,这在《红楼梦》里是有据可查的。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像林黛玉这样的女子去当教师是不可能的,但《红楼梦》却写她当了一回货真价实的老师(如她教香菱学诗),这一点也可看作《红楼梦》向传统思想挑战的又一战绩。《红楼梦》第48回写林黛玉教  相似文献   

6.
曹雪芹将其“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的“千古未有之奇书”《红楼梦》(总名)“题曰《金陵十二钗》”,十二钗在书中地位之重要显而易见.然而十二钗之角色意义,却并非那样简单、易懂.除在野史小说层面代表“金陵十二女子”(“十二冠首女子”)外,从明清兴亡史之角度看,“绛洞花主”——十二钗之“王”是汉家天子,十二钗则是明末清初满汉诸大臣;自“反面《春秋》”方向观,“宝天王”是周天子(“天王”乃周天子专称),十二钗则是春秋十二公.若《春秋》还可视为“亘古第一人”孔夫子的“自传”(《孟子·滕文公》载夫子语:“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红楼梦》——“拟《春秋》”之传主、“千古第一奇人”贾宝玉便是孔夫子,从而金陵十二叙之喻指对象亦将随之而转换.通常认为金铁十二人之出处与宋人沈立《海棠百韵》有关,至此则可寻出取义之因:“金钗人十二,珠履客三千”的“背面”正是“贤哲人十二,弟子众三千”;在回回“有本”,无一字无“出处”,无一人无“来历”之《红楼梦》书中,“金陵十二钗”恰与“孔门十二哲”相对应.  相似文献   

7.
文章评述了《红楼梦》里两个截然相反的女性李纨和秦可卿的性格特征及其社会意义 ;指出她们虽然一个是心如“槁木死灰”的年轻孀妇 ,一个是“宿孽总因情”的风流女子 ,但她们却有着相同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8.
文章评述了《红楼梦》里两个截然相反的女性李纨和秦可卿的性格特征及其社会意义 ;指出她们虽然一个是心如“槁木死灰”的年轻孀妇 ,一个是“宿孽总因情”的风流女子 ,但她们却有着相同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9.
“钗黛合一”中“钗”是“俗人”里典型的贤淑女子,“黛”是下凡还泪的绛珠仙子,二者无论从性格上还是命运上都是互相映衬、互相照应、互为补充的,这是《红楼梦》所特有的写法,表达了曹雪芹所希望的一种既能生活在温暖的尘世中,又能保持一种超然尘世的心境.这是《红楼梦》中人物的完美组合,也是曹雪芹个人的理想.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中的三位被冠以“贤”称号的女性;贾元春、薛宝钗和花袭人.在封建女教的熏陶下.自觉接受“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和“男尊女卑”等奴役女性的思想,成为封建礼教的守道者.但她们的这些“贤”的美德并没有给她们带来好的命运.反而成为即将灭亡的封建宗法社会里的殉道者和牺牲品。  相似文献   

11.
“美人”是中国古诗的重要原型.在“美人幻梦”的书写方式中,“美人”具有多重蕴含:爱与美合一的美人,爱欲的美人,象征意义的美人,神女则是“放荡”的美人.“美人”实质是古代男诗人们爱欲、功名、审美三位一体的理想对象和象征.对“美人幻梦”的书写是由于爱欲与礼的冲突以及古代男诗人们普遍的心理补偿需要.  相似文献   

12.
考察秦可卿故事创作过程,从《风月宝鉴》起,经过《石头记》《红楼梦传奇》《红楼梦》《金陵十二钗》,至《红楼梦》为止,对整个今本《红楼梦》创作过程加以考证,以期对后生研究《红楼梦》创作问题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3.
以《红楼梦》写作构思的符号风格为依据,读解“宁”“荣”二府及“兼美”意象作为象征存在,包含了作者对传统中国道、儒互补的文化生态格局制造弱质存在的批判否定;贾宝玉的人生经历从逃避世俗开始,由自居弱势向遭劫吃苦嬗变,是对隐逸选择命运的形象说明;以还俗和证情引入作为异质文化因子的“情不清”,呼唤中国文化男性人格的回归。  相似文献   

14.
胥惠民先生《与周汝昌先生商榷》一文指明“不要把瞎编的一百零八钗硬我到曹雪芹头上”,有较强的说服力。所排“又副册”名录亦很有见地。惜乎对“副册”中人员暨“十二钗”的地域界定有偏执之论,对此特作补苴罅漏。为求“金陵十二钗”三册全璧,诚为阙如的“金陵十二钗副册”人员甄审排名。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第一公案”反思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宝钗和林黛玉孰优孰劣的问题,历来纠缠不清,以至于被列为《红楼梦》“九大公案”中的第一公案。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曹雪芹是有意识地使两美“两峰相峙、双水分流”。从实际效果上看,人们却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受人们的身份、年龄、地位、学养等的影响,这种见仁见智,基本上属于个人。但是受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的影响,这种见仁见智,却折射出时代的精神和风貌。固执地褒一贬一,都带有偏颇的成份。两美兼得,才是新世纪人文精神的指归。  相似文献   

16.
邢夫人原是贾敬夫人,这是《风月宝鉴》贾家家谱三代方案为她设计的名分。而《石头记》将她改为贾赦夫人。这是《石头记》贾家家谱四代方案为她设计的名分。而《红楼梦传奇》恢复《天香楼》创作计划,又将邢夫人改为贾敬夫人。《红楼梦》否定《红楼梦传奇》的《天香楼》创作计划,又将邢夫人改为贾赦夫人。由此可见,邢夫人由贾敬夫人改为贾赦夫人的反复过程,就是《红楼梦》从《风月宝鉴》起,经过《石头记》、《红楼梦传奇》、《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到《红楼梦》为止的整个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在清代乾隆年间问世以后,即拥有众多的题咏诗作。这些“咏红”诗篇,是研究曹雪芹和《红楼梦》的重要史料。林则徐于嘉庆年间曾参与京师宣南诗社的活动,写诗抒情,“咏红”寄志。这一时期林则徐亦题写扇面诗,吟咏《红楼梦》黛玉、宝钗、湘云等11位“红楼”女子,共12首。此时,距120回程高本系统《红楼梦》问世仅20年之久。林则徐的“咏红”诗作,着眼于小说的思想内容与人物的悲欢离舍,寄托欣慕感慨,要而言之,很值一读。  相似文献   

18.
胡适对《红楼梦》的研究,不见长于文学批评方面。尽管如此,但胡适没有忘记《红楼梦》是一部文学作品;在胡适的大量研红论著中,有一些观点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评价《红楼梦》的。胡适的不以文艺批评的角度研究《红楼梦》,有其时代和个人的背景。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单个使用还是两个联缀使用,数字在使用时都有表实义和表虚义的分别。本文以《红楼梦》为例,阐明数字联缀使用表虚义的情况。《红楼梦》中数字联缀使用形式的多样化是其高度艺术性的一个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