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少年儿童研究》举办“向孩子学习”征文活动。这个主题很有意义。 “学习”的含义之一是弄懂、明白、研究之意。向孩子学习,也可以理解为学习孩子,即了解、研究孩子。教育也要实事求是,如果连教育对象的事实都没有弄清,主观行事,要求得这个真理“是”是不可能的。许多父母家教的失败,首要原因是不  相似文献   

2.
在全世界的那么多种语言中,“爸爸”的叫法是一模一样的.绝大多数的孩子会说的第一个单词或第二个单词就是“Ba-ba”。可是。爸爸又很不一样:每个爸爸都不一样.爸爸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妈妈不一样,在现在这个社会中.爸爸的位置和过去好像也不一样了。  相似文献   

3.
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初二,我是在国内接受正规教育,我和所有的中国孩子一样完全接受了“师道尊严”这个事实。在学校里,老师是“猫”,我们是“老鼠”。迟到、旷课、不交作业,这些都与我无关,因为我知道“猫”是最“痛恨”这样的“老鼠”的。  相似文献   

4.
<正>回国后,跟孩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每个人都不一样”。当孩子们问“为什么他不……”或“为什么他就可以……”时,这句话简直太好用了。确实,我们每个人都不一样,当然每个妈妈也都不一样,而每个家庭就更不一样了。因为“不一样”,自然要求不同、规定不同,可以做的和不可以做的也不一样。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每个孩子喜欢的和不喜欢的、擅长的和不擅长的都不一样,所以有些事可能他做得好,你却做不好,而有些事你认为很简单可以做到的,别的孩子却做不到。  相似文献   

5.
作为教师和家长不要轻易地给一个孩子下定论,譬如这个孩子很聪明,那个孩子脑袋不够用,因为智力的高低与成就的大小之间并不一定是等号。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智力高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优越性,但作为孩子本身,他们不会意识到这些,他们认为大家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事实也证明了,聪明的孩子并不是个个都有出息,相反,智力不  相似文献   

6.
俞国娣 《家庭教育》2008,(11):14-15
“穷养儿,富养女”,这个传统的育儿经今天拿来讨论。很有现实意义。 男孩和女孩是不一样的,具有不一样的性格特征,无论“养”还是“教”,都不能一概而论。其实,教养孩子不仅仅在于性别差异,他们成长的环境和遗传等都各不相同,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这一个”,我们养育自己的孩子还必须有自己的主心骨,千万不能太信一种论调、依照旁人的方法“依样画葫芦”。  相似文献   

7.
融立 《家长》2013,(Z1):46-47
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的需求不同,幸福的感觉也就不一样。在家长眼里,现在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家里的一切都以孩子为中心,孩子非常幸福。回想自己的童年,吃穿玩都无法与现在的孩子相比,还得帮父母下地干活儿,相比之下,现在的孩子简直到了天堂。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咨询中,我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案例:孩子不快乐,幸福感非常低,甚至有的  相似文献   

8.
美丽的童年本应如诗如画,沙滩上的脚印记载着童年的梦想。童年的梦想会为人生插上翅膀,童年的记忆会伴着人们走完人生。有人将孩子比作上天的神灵与星辰,有人相信孩子的眼睛里承载着未来和希望,但孩子童年的色彩却为环境所定。和平与战争,富足与贫穷,安宁与动荡,人类暂时还挥之不去的种种矛盾给孩子的童年烙上了不可变更的印记。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色彩,不一样的童年!我们多么希望,这个世界远离战争、贫穷和疾病,让所有孩子的童年都阳光灿烂,五彩斑斓,让孩子们在每年的“六一”都过好属于他们的节日!——编者  相似文献   

9.
作为教师和家长不要轻易地给一个孩子下定论,譬如这个孩子很聪明,那个孩子脑袋不够用,因为智力的高低与成就的大小之间并不一定是等号.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智力高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优越性,但作为孩子本身,他们不会意识到这些,他们认为大家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事实也证明了,聪明的孩子并不是个个都有出息,相反,智力不出众的孩子却因自己的努力而收获成功的例子并不少见.因此,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被呵护,特别是对于后进生,更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爱.  相似文献   

10.
很多父母都认为,自立的教育就是教会孩子“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能不依赖别人的帮助就是成功的自立教育。事实果真如此吗?看看国外的父母如何对待这个问题,或许会对我们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事实和理论都说明,"聪明的孩子"更容易孤独,更需要关爱。作为师长,对"聪明的孩子"不能故意忽略或刻意回避他们心智发育不平衡的事实,不能只扬其"长"而不补其"短",不能只问他们飞得高不高,而不问他们飞得累不累。当务之急,便是让这些孩子走出大人们刻意营造的封闭孤独的成长环境,让他们"知道生命的乐趣"。  相似文献   

12.
整齐划一,是当下中国教育的常态.统一的教材,单一的教学程序,不变的教学行为,一样的作业,相同的评价,使得教育死气沉沉.每个学生生下来都是“原创”,经过学校教育后,一个个变成了“赝品”.我们的教育必须走出这个樊篱,让每个学生都成长为他应该成为的那个人. “每个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潜能,而且每个孩子的潜能是不一样的.只有独具慧眼,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鼓励孩子去不断地自主探索,才能使他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朱永新教育小语》)确实,在这个世界上,每个孩子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我们必须拥有发现的眼睛,走入孩子心灵的深处,去发现其美,展现其美,光大其美,成就其美.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里,有这样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学生都是孩子,教师都是大人。然而,即使是天天生活在小学里的人,也不一定完全理解这个事实存在的实际意义。比如,有的老师看不到孩子的爱好和成人的爱好的区别,不屑于去组织孩子很喜欢、大人看来却平平常常的活动。我们学校有一个“动脑筋”园地,每周出一个  相似文献   

14.
王倩芸 《家教世界》2023,(11):56-57
<正>每次说到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多家长会说:“哪有那么多心理问题?”“我们以前物质生活条件那么差,也没听说谁得了抑郁症呢!”“我家孩子每天有说有笑,不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当一个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很多家长会觉得是孩子想不开。只要想开了,什么问题都没有。什么叫“想开”?当人一旦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他对世界的看法,对事情的感受、认知,和普通人是不一样的。只有先尊重他们的认知、想法和感受,才能理解、接受有心理问题的孩子。  相似文献   

15.
教育,应该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因为人类的尊严是从一个人的独立自主的情操中产生的。——蒙台梭利不一样的“我”孩子甲:“阿姨,你叫什么名字呀?”阿姨:“你先告诉阿姨你叫什么名字吧!”孩子甲:“我叫金洁,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妈妈希望我像白雪公主一样洁白。”孩子乙:“阿姨,我叫刘赢(实际上是“寅”),就是爸爸希望我做什么都赢的意思。”孩子丙:“还有我,我叫王雨非(菲),是因为我出生时下了非常大的雨。”……确然,不一样的名字,不一样的“我”,从他们一出生他们就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专家蒙台梭利告诉…  相似文献   

16.
生日,对于大部分的孩子来说,就意味着香喷喷的蛋糕、亮闪闪的烛光、精美的礼物;家长们为了博得孩子的欢心,也对孩子的生日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有的甚至一次生日party花去数千元都毫不吝惜。最近,我参加了一个特别的生日聚会,在这个孩子的生日party上,应邀前来的亲朋、同学、老师都被提前告知不接受任何礼物。我和几个学生送的生日贺卡也是经再三解释才被收下。相反,每位到场的客人,包括孩子的父母都收到了小“寿星”的礼物———孩子自己动手制作的贺卡。在每一张贺卡上,孩子都用他稚嫩的笔写下了不一样的话语,画上了不一样的插图,却又都表达…  相似文献   

17.
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他们宁可节衣缩食,也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有的家长自己没有大的作为,更是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在一次家长期望值的调查中,找发现对孩子期望高的家长为数不少。想让孩子当这个“家”那个“家”的且不说,眼前上各种特长班的几乎占70%左右,英语、绘画、钢琴、电子琴、游泳、武术不一而  相似文献   

18.
<正>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有一天,女孩陈淼淼突然发现自己的妈妈不是人类,而是精灵,她开始很害怕,但后来发现妈妈不仅不伤害人,还会使各种小法术,真是太好了!可是爸爸没法接受妈妈是精灵这个事实。陈淼淼用尽各种方法试图挽回爸妈的婚姻:装病、假装变坏、彻夜不归、让大人担心……在离婚率渐高的今天,很多孩子都面临着家庭破裂这个  相似文献   

19.
我该痛斥谁?     
竹石 《师道》2003,(12):13
今天,读了翟英姿老师的一篇随笔《真的,痛得无法说》,我心犹如千斤铁锤,沉重至极。文中的一句话让我感到特别刺眼———“这个孩子读书读得得病了”。不联系全文,我们或许还要赞叹这个孩子学习是多么用功,可是,事实不是这样的,相差得很远很远,孩子是被学习逼疯的,是被考试逼疯的,不,准确地说被“教育”逼疯的!若不是翟老师亲眼所见,我说什么都不会相信。列位看官,可别笑我孤陋寡闻,在下愚钝,只知在封建社会中的科举制度下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才会有“范进中举”这样的荒唐事,在“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怎…  相似文献   

20.
小手     
我班新来了一位小朋友叫毛毛,他长得白白的、胖胖的,很讨人喜欢。由于他刚来,对幼儿园的环境、一日生活都不太适应。吃早餐的时候,其他孩子都拿起了鸡蛋在剥皮,可他却在发愣。我问:“你怎么不吃呀?”毛毛告诉我说:“幼儿园的鸡蛋跟家里的鸡蛋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呢?”我奇怪地问。“我家的鸡蛋是白白的,软软的,这个鸡蛋太硬,是红的。”孩子天真地说。我忍不住笑了。一了解才知道,这个小家伙从小就没有见过煮鸡蛋的剥皮过程,每次吃鸡蛋都是奶奶剥好了端上来才吃。针对这一情况,我在班里举行了一次“能干的小手”主题活动。活动中,毛毛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