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武当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其道教文化资源异常丰富。本文对武当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如下设想:"修旧如旧",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齐头并进;大力推广武当功夫品牌,促进武当山道教文化产业的发展;另辟新径,加大对武当道教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力度;丰富旅游项目,将观光与休闲度假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武当武术文化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基本特征进行阐述。1.武当武术文化的形成;2.道家的基本理论对武当武术文化产生主流影响;3.开放的武当道教融合了诸子学说,殷实了武当武术文化;4.武当武术文化的多元与广博。  相似文献   

3.
武当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洞天福地,武当文献与文化旅游的关系相辅相成共同发展.通过简述武当文献基本概貌,分析其蕴藏的文化旅游资源,探讨武当文献对发展武当文化旅游的所起到的作用,提出利用武当文献服务其文化旅游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武当山为道教渊薮。通过对武当道教派别及其源流的了解,掌握武当道教发展的主线索,进一步挖掘武当道教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武当山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当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它们包括:武当山独特的道教建筑;武当山独特的道教信仰;武当山独特的道教文化等,因此,发展武当旅游业的前景极为可观。  相似文献   

6.
武当七星剑为中国武术兵器的19种文化现象之一,考其渊源多与古人类对自然崇拜、道教法器及其与武当习武尚剑有关系.特殊的历史地理与文化构成了武当剑术同中国剑术来源的四个要素基本保持一致,也就是说道教剑文化是中国剑术的主要来源.因此,武当剑术同武术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一样,其功能演变也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  相似文献   

7.
通过查阅武当武术的文献资料并加以联系对比,结果发现了众多的以武当道教龟神命名的功法、招形名称,反映了武当武术中折射出来的武当道教文化内涵,简要论述了武当道教龟神对武当武术内功、技击方面产生的作用、影响,以及武当武术所表现出来的对武当道教门派龟神的崇拜思想。  相似文献   

8.
本索引旨在收录建国以来关于武当(道教)文《匕研究的专著、再版图书以及在报刊上发表的专题文章.但因武当文化研究起步较晚,所以,索引中所收录的条目大多为八十年代以后问世的著作和文章。索引条目按‘武当道教今昔”、“武当名人仙逝’等专题分类编排,每类下又江耳据条目数量、适当分为若干下位类.每类之下先排专著、次悄民刊论文。每一条目著录格式如:1.专著:文献专正书名:副书名债任者‘一出版发行者.一出版发行年.月.一页数;开本;2.期刊论文:文献号文献题名/责任初刊名.一版本.一年.卷(期).一起页、目页Z3.报纸文章:文献号文献题名清任者对民名.一年.月.日.一版次。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武当文化专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武当文化的内涵与渊源、历史与人物、文学与艺术及武当地质四个方面 ,而对武当道教思想、道教音乐、武当考古与文物等方面研究的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0.
万丽 《湖北教育》2024,(3):55-56
<正>武当文化是在以道教精神为主的中国传统哲学影响下,在以武当山为中心的地域内,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为促进武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十堰市东风41学校经过10余年的持续研究和实践,梳理出当地特有的武当文化资源,建构了武当文化特色课程及实施策略,积累了利用教育数字化资源和平台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经验,赋予了武当文化新的价值与内涵,让武当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坐落在十堰市的武当山是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武当山自然风光迷人,历史文化璀璨,有独特的美学意义,是一座有着巨大教育价值的课程资源库。十堰市东风41学校以美术课程为核心,开发出武当文化特色课程,探索出课程实施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1.
玄天上帝由物象神格崇拜到道教神格崇拜,是中国特有的宗教文化现象,尤以武当道教崇拜为甚。而玄天上帝崇拜在历代武当山志中的宗教文化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它是特殊地缘道教文化现象在武当文化中的一个反映,并且在山志各条目中贯一始终,成为本山宗教文化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12.
文化与经济、科技、政治相互交融,文化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尺度之一.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是基础,产业是支撑,文化是灵魂.就文化而言,最具湖北十堰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的当数武当道文化.弘扬武当道文化,建设武当道文化中心,适时推出特色城雕,并由此导向研发武当文化旅游品,是抢抓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机遇,发展区域旅游经济、繁荣文化产业、美化城市形象、创新城市品牌、建设旅游城的重要环节.论述了推出具有武当道文化特色城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建议方案,诠释了建议方案所蕴含的理念.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地域特色文化是宝贵的财富,是践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和谐迫切需要的,更是十堰人建设更加美好家园的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13.
武当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也是武当道教的发祥地。武当山道教活动历史悠久,道教文化博大精深,武当山及其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洞等自然景现的命名,都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蕴涵着浓厚的宗教色彩。武当山地名或体现了道教的教理教义,或宣扬了道教的神仙信仰,反映了道教文化追求长生久视、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武当山自然景现与人文景现圆融会通,辉映成趣,既增加了武当山的神秘空灵,也使武当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4.
2007年8月21日至23日,由武当山道教协会和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玄天上帝信仰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在道教圣地武当山举行。与会代表围绕。玄天上帝信仰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主题,就玄天上帝信仰的历史内涵与现代价值,道家道教、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以及武当文化研究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武当山道教壁画内容以道教典籍的总汇《道藏》中的《玄天上帝启圣录》真武修仙故事为主题.其艺术形式各具时代风格和地方特色.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武当山在明代时被誉为"道教第一圣山",它山势灵秀、道教文化纯正,道教建筑群规模恢弘、保存完整,自古就是世人朝圣旅游胜地。然而近几年的旅游开发中,武当山旅游无论在品牌名气上还是在景区建设上都落后于少林、峨眉,究其原因主要是旅游品牌的精准定位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经过多番调查,笔者认为武当山旅游开发应当以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为主体,扬长避短,重点凸显道教养生文化,集中力量打造道教文化集散地和正宗展示窗口,重振"道教第一圣山"威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中华民族主要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世界建筑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武当山建筑群由玄帝修真故事而成整体,各宫观造型独具个性,形成了武当古建筑独有的审美价值。建筑装饰纹样是随着建筑出现而产生的,以直观的视觉形象表达非物像本身意义的内容,其艺术特色和美学意蕴根植于传统文化和审美习惯之中,武当建筑木雕的风格与形式具有独特的道教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十堰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但也存在武当一山独秀、特色彰显不够、整合联动不够、进出不够快捷等隐忧。根据"满天繁星不如一轮明月"的旅游景区开发特点,文章提出打造"武当山"、"桃花源"两大核心旅游品牌,用以整合十堰旅游资源形成两大旅游圈,并就挖掘生态文化资源、彰显景区特色、创建自驾游示范区等方面进行了粗略探讨。本篇主要从打造道教文化、太极文化、汉水文化等核心旅游产品,和郧阳文化、东风文化、七夕文化等特色旅游产品方面阐述了武当山太极养生旅游圈的开发设想。  相似文献   

19.
桃花源原始生态旅游圈以"寻源"、"探秘"为主题,充分发挥与湖南桃花源、神农架、武当山太极养生旅游圈的比较优势进行开发,从而带动整个十堰南部山区的旅游项目建设。开发建设武陵峡、桃花源核心旅游产品,打造以女娲神话文化、上庸古国文化、桃源隐逸文化相衔接的观光、养生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建设竹山堵河源、竹溪十八里长峡、房县九道阴峪河峡谷等原生态景区,与神农架大九湖景区对接。以"吃在竹溪"为重点,开发建设竹溪"三贡文化"、竹溪菜等旅游产品,以及大仙山、鸡心岭、朝阳宫等特色文化景区。以诗经文化为重点,把房县打造成"诗祖故里·诗歌圣地"。同时,在十堰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要加强旅游资源开发的统筹领导和规划,打造自驾游示范区,重视十堰特色地域文化在饮食和旅游商品开发中的作用,以游客满意度为中心,制定生态文化旅游规范,保证旅游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